冯燕群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华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550)
从朱有燉杂剧看明代卫所军户生存状况
冯燕群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华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550)
明初强力推行军户世袭制,军士饱受压榨,差役繁重,生活困窘艰辛。这种状况引起周宪王朱有燉的极大关注,并在其杂剧中有深刻反映。
军户世袭 军队腐败 班军 生活困窘
军户制度,作为明代军政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来受史家重视,相关研究文章及专著时见刊发。研究者们侧重从史籍、各类笔记、方志甚或族谱等材料中梳耙线索,涉猎面广,成果丰硕。然时至今日,却仍未见提及明初亲藩朱有燉的两部杂剧:《赵贞姬身后团圆梦》(简称 《团圆梦》)、《美姻缘风月桃源景》(简称《桃园景》)[1],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前者被归为节义剧,后者列入妓女剧[2];但若从剧本主角群体归属的角度看,二者都可称为“军户剧”:《团圆梦》记普通军户家庭的悲剧,《桃园景》叙谪充军户的困窘艰辛,涉及明代卫所军士来源、管理架构、服役方式、生存状况等众多方面,实不容忽视。
一
朱有燉,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嫡长子,洪熙元年袭封,正统四年薨,谥“宪”,世称周宪王。宪王是元明两代杂剧作品传世最多的作家,一生共创作杂剧31本,其中多社会题材剧,如涉乐户女性生存状态的剧本就达10部之多[3]。
《桃源景》撰于宣德六年。剧本讲述保定府乐妓桃源景与秀才李钊相爱,李中状元后因“失仪落简”被充军口北,桃源景女扮男装,千辛万苦寻到塞外,开个小酒店艰难维持生计。后李钊官复原职,桃源景苦尽甘来。其事实有所本:朱有燉自述是因应僚属的敦请,为表彰河南武涉臧氏老妪之女“遂详其事实制作传奇”[4](《美姻缘风月桃源景传奇引》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
撰于宣德八年的《团圆梦》则根据发生在山东济宁卫的时事创作而成。剧本讲述济宁卫军士钱继昭之子锁儿与同伍赵友谅之女官宝指腹为婚,18年后,赵妻嫌弃钱家贫穷欲将女儿另嫁富家子片舍,官宝不从,终得与锁儿成亲。婚后锁儿前往口北操练,官保以纺织为生,勉强供奉婆婆饮食;期间既要应付片舍的无耻纠缠,又要忍受母亲的无情嘲讽,心力交瘁。锁儿在口北病亡,官保自缢殉夫。该剧本创作始末,朱有燉在《团圆梦传奇·引》中述说甚详:
宣德八年,岁在癸丑仲冬之月,予闻执事者言:今秋山东济宁有军士之妻,因其夫亡而自缢,守志贞烈,为众所称;既而又得杂剧《同棺记》,乃济宁士人为之作也。予以劝善之词,人皆得以发扬其蕴奥,被之声律以和乐于人之心焉。遂访其事实,执笔抽思,庶制传奇一帙,名之曰《贞姬身后团圆梦》,中间关目详细,词语整齐,且能曲尽贞姬之态度,所谓‘诗人之赋丽以则’也。观之者鉴兹。”
从引言可知:一、军妇自杀殉夫是轰动一时的实事,并已有时事剧传扬之;二、朱有燉对该事件高度关注并专门进行了调查核实。
朱有燉曾亲历军伍,有相当的军事指挥能力。为确保皇朝永固,朱元璋将儿子分封各地为王,为亲王府设护卫指挥使司,配三护卫,军士少则三五千,多则上万,遇有战事,则派亲王率部出征。行军布阵是明初皇家子孙的必学科目。少年朱有燉曾被皇祖专门接到南京学习,且受命与秦、晋、燕三世子“分阅卫士”[5]卷八·本纪八。洪武二十八、二十九年朱有燉两次率军出巡边塞[5]卷三·本纪三,其行军路线图,任遵时先生考订如下:
开封渡黄河—太行—蓝京—居庸关—开平—可温海—黑山—集宁—大同—恒山—广西—紫金关—开封[6]。
其中,开平是明军巡御的重点。开平即元上都,“位于长城以北三百里左右的地方(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正当北京的正北面”[7]P136是锁儿防操之所,桃源景故事展开之舞台:桃源景得悉李钊充军口北后,说要“赴上都觅儿夫”;赵官宝想念丈夫,其唱词“知他在黄沙蹟里白海坡西、黑松林畔紫岭山隈”(第三折)描述的也正是开平的环境[8]。洪武初年,明军攻占上都;洪武二十九年左右设开平卫驻兵屯田,朱有燉父子曾参与其事毋庸置疑[9]P37,57。
《团圆梦》及《桃园景》既以事实为基础,且出自深谙明初军队内幕的亲王之手,若详加考察,应能对明初军户制度及卫所军户生活状况有更深入之了解。
二
明初卫所兵源有四:从征、归附、谪充军、垛集军。其中,主力是归附军,“垛集和谪充军主要起到的是补不足的作用”[10]P130。李钊是谪充军,有必要讨论的是钱、赵两家的军籍来源。
明初为满足卫所(尤其边地卫所)兵源的需要,常行用充军制度,所谓“明初法严,县以千数”[5]卷九十三·刑法一;成祖喜怒无常,文臣稍有过失亦有充军的危险:永乐二年享太庙,户部右侍郎李文郁未陪祀,被礼部弹劾,谪戍三万卫[11]卷六,P108;永乐四年,庶吉士孙汝敬以“诵书不称旨”充军江南[5]卷一百三十七·列传二十五。李钊因“失仪落简”被谪开平卫实属正常。
谪充军士与普通军士在管理及待遇方面均有明显区别:首先,谪充军特号“恩军”。“洪武二十七年(1394),太祖诏兵部,凡以罪谪充军者,名为‘恩军’”[12]P127,他们独立编制,由刑部专立文簿,登记个人姓名、年籍、乡贯、住址,照依南北籍编成排甲。每一小甲管军一十名。每百户该管一百一十二名。一样造册二本,将各总小甲军人姓名、年籍、乡贯、住址并该管百户姓名、充军卫分注写明白,一本进赴内府收照,一本同总小甲军人责付该管百户领取充军[12]P98。其次,恩军月粮少于普通军士,连按例发放的棉布、棉花亦少于普通军士[12]P128。再次,恩军承担的差役更繁杂,如李钊就要充当铺兵。最后,正因谪充军的罪罚性质,谪充军士及其家属要面对来自其他军士和普通百姓的刁难与鄙视,如李钊被邻里呵斥“今日下雪,你李钊家怎地不出来打扫街道?”达军更当面调戏其妻,故而桃源景抱怨说:“受了些妇女俫儿泼气息,邻里街坊短见识。”(第四折)
赵友谅受上司优待(其自述“上下官府见老夫有几贯钱钞,又志诚忠厚,也不争有重差使派与老夫身上。”——楔子),可见应非谪充军;钱家能与其结亲,亦应非谪充性质。那么,钱、赵两家是否垛集而来?洪武二十四年明廷制订“垛集军故,户止一丁者,勾有丁贴户起解”的政策[10]P139,又“永乐三户垛充军役,每户轮戍一年,往往逃亡”[13]卷一八0,弘治十四年十月癸酉条,钱、赵两家数十年在营,且继昭死,锁儿作为独子尚需袭职,可推断非垛集军,剩下只有从征与归附两种可能。为便于探究,须进一步检讨剧本提示的各种信息。
剧中交代,锁儿18岁时,赵家使媒婆到钱家问亲;钱继钊死后5年,赵友谅“见女儿也大了”(官宝23岁),贴钱嫁女;成亲后锁儿往口北操练前后3年。锁儿死于宣德八年,则二人成亲当在宣德五年,问亲当在洪熙元年。又,宣德八年钱婆自述73岁,若按夫妻同龄论,继昭死于65岁,永乐五年,其当为46岁。如此,逆推得锁儿年表大致如下:
时间年龄 事情永乐五年(1407) 0岁 继昭46岁;指腹为婚。永乐六年(1408) 1岁永乐二十二年(1424) 17岁洪熙元年(1425) 18岁 赵家问亲;钱继昭死,锁儿袭军职。宣德元年(1426) 19岁宣德五年(1430) 23岁 锁儿与官宝成婚。宣德六年(1431) 24岁 春,锁儿赴口北操练。宣德八年(1433) 26岁 秋,锁儿病死于戍所,官宝自缢殉夫
洪武元年,明王朝置济宁卫、济宁左卫,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同年八月,改调济宁卫为燕山右卫。洪武十四年,楚王桢就藩武昌设三护卫(武昌左、中、右护卫)。永乐五年,为削弱楚藩势力,朱棣将武昌左护卫改调为济宁卫[14]。其年,钱继昭46岁,赵友谅稍小(赵称钱为“老兄”)但已有二子;显然,钱、赵两家是随军调卫至济宁,他们的入卫时间最早应可上溯至洪武十四年,其时继昭21岁。
“明初,为表彰从征军士的功劳,朱元璋曾多次下令起取‘年深’军士赴京,授以官职”,“起取时间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一直延续到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期间甚至“惠及部分归附军”,因而张金奎认为“从征军自然更会普遍受益。明初绝大多数从征军因此进入军官群体应该是没有疑义的。”[10]钱、赵两家虽已年深而仍为普通军士,基本可推断为归附军。
明军中尚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军士,早期主要是归附兵,后亦有佥发驻地土著而来。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曾命荆州左护卫、武昌诸卫等 “各造营房三千间以居鞑靼军士”;“所谓‘鞑靼军士’,实际并不全是蒙古人,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回回人与其他色目人。”“因其结构复杂,后来官方文件便以‘达’代‘鞑’,统称之为‘达人’。”[15]达人军士即“达军”。锁儿所在的济宁卫(原武昌左护卫)有达军,作为边地卫所的开平卫自然亦有,《桃源景》就写到蒙古兵应差:
(扮孤上云)吾乃是守把山口的千户。如今下着大雪,不见了两匹马,使两个达军,去山下寻马。去唤达军来。
(二净胡人扮上作番语了)
(孤云)这达子,你说番语,我不省得。你学汉儿说与我听。
(净云)官人,马不见有,下着大雪,那里去寻那马有。
并生动地描摹了达军的模样及生活习性:
(旦唱)我见他短头发打着练搥,长系腰是帖各皮。有几根黄支沙占粘唇髭须……他将那臊羊皮胡乱来遮冷,酸马乳权时且止饥。(第三折)
不管军籍来源如何,一旦著籍就世袭服役,非皇帝特恩无以脱免。洪武二十三年潮州生员陈质因父死,“有司取其补伍”,最后是太祖考虑到“国家得一卒易,得一才难”,特准脱籍[16]卷六一,P1168。继昭死后,其独子锁儿承袭军职;锁儿死,则到其原籍点取族人顶役,如非绝户,军役不除。友谅健在仍服役,如身故,则势必在其二子中选一为正军,另一子是为军余,补贴正军。李钊被谪开平卫,若无赦免,其子孙亦必世袭军籍[17]。
三
明初推行卫所制度,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最高长官千户;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最高长官为百户;百户所下设总旗二,每总旗各五十人,军官称“总旗”;总旗辖小旗五,小旗是最小、最基层的军官,领军士十人[16]卷五九,P1126。在卫所管理架构中,百户、千户始算有品武官,如千户在《桃源景》剧中的扮相特别注明是“孤扮”(官员打扮),被下属尊称为“官人”。小旗又称总小旗,直接管辖到具体军人,如《桃源景》剧中的总小旗上场就说“今日天道冷,坐铺巡城的人少”,命令李钊巡城(第三折)。
赵友谅、钱继昭父子及李钊身处军队最底层,既要绝对服从卫所武官的掌控,又要忍受卫所文官的压榨。对欺压军士的将官,朱元璋曾痛骂“这等官人,上坏朝廷的法度,下苦小军,略不有些哀念,将那小军每苦楚,也不如猪狗。”[18]P729-730永乐年间,“成祖虑内外将校不能抚恤军士,以致逃亡者众”下诏严惩[11]卷六,102;宣德间情况愈见恶化,宣宗曾谈及“比闻官旗吏胥人等,妄意诛求,多立名目,裒取月粮,勀减冬衣棉花。亦有都指挥指挥假托公事,徧历取材,乃以军粮布花,变易金银馈送,所以军士衣食不充,多致逃窜。”[11]卷十,P185出于保持军队稳定的考虑,宣宗对武官往往从轻处置,“纵容和助长了军队内部的贪污腐败之风”[7]P183。朱有燉借桃源景之口尖锐抨击军队管理层的冷酷无情,并特别揭露卫所文职机构经历司吏员的无耻行径:
旦唱【尾声】……想当日编入军卒队伍,垒垛修城运砌石,坐铺看营载木植。很剥剥狰狞似经历每,恶狠狠豺狼般总小旗。祗侯人频来索酒食,令史每明白要镘底。受了些妇女俫儿泼气息,邻里街坊短见识。(第四折)
经历司主要负责卫所非军事日常事务,如印信、钱谷、文书往来等,最高长官为经历(从七品,月俸七石),是文职流官,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也有根据实际情况合并),其中兵房下设有恩军科,专司谪充军的管理。卫所吏员升迁极难,宣德间未经科举选拔的吏员更无望进入官僚系统,“在此背景下,小吏根本没有向上的动力,纷纷把目光转到中饱私囊上,各类腐败现象应运而生。”[19]如桃源景所控诉,开平卫的吏员除经常到其小酒店白吃白喝外,还公然索要钱财(镘底)。经历司系统的腐败显然是公开的秘密,否则,身为亲藩的朱有燉绝无理由如此歪曲朝廷官员形象。
四
明代军人差役繁重,除要承担征战、守土、操练、屯种等主要责任,还要服各种杂役,且经常被各级将领私自役使。纠缠官宝的片舍认定锁儿无法与己竞争的理由除 “钱家十分穷困,饭也无的吃”外,就是“军身又累得慌”(楔子)。
永乐年间明廷开始实施“班军”制度,给军士带来更大负担。所谓班军,“是指以卫所军户为主体的旗军离开自己所隶属的卫所,周期性地到指定的、相对固定的地点或地区,从事以军事戍守为主的活动。”其中以河南、山东等卫军入卫宣府、榆林等边地,是为边军[20]。《团圆梦》明确点出锁儿应的是“边军”役:
(外扮桦老上云)如今起取操练军士,有济宁卫欠军若干。但是少壮的都去,官人差我来唤钱锁儿去口北操练去。(第一折)
班军选补原则有三:精壮、正身、定额,其中“‘定额’最为重要,它一直是考察各级领班官员最重要的指标。”[21]显然,这就是锁儿被点差的严格依据。
成祖之后,明廷在北部采取收缩防御政策,开平卫孤悬纵深地带,防守艰难,最终于宣德五年回撤独石,新、旧址均采取轮戍形式,牵涉更多卫所,给兵源的补充和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9]P58-60。锁儿出征口北在宣德六年,应是番戍开平旧址。
明代军士视班军为畏途。“每次上班之前都是百般拖延,不到下班便归心似箭;每次上班前都是由领班武官亲自点验解送,防止班军逃脱,每次下班,也点验后再由领班官员带回。”[22]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压力大。按明制,军士“在服役期间的基本费用俱由家属支付,而路途遥远,耗资巨大,许多家庭因此破产”[22]。如《团圆梦》所述:这边赵官保把陪嫁首饰全给锁儿当盘缠,婆媳俩艰难度日;那边锁儿因延期服役、生活费用无着而卧病在床,仅靠房东何太公施粥勉强维持。(2)水土不服。桃源景、李钊是保定府人,生长北方,但连他们都说“这口北天气早寒”,塞外风雪“比着中国又增十倍”(第三折)。(3)精神压力巨大。军士远离卫所,无时无刻不牵念家人。按规定,班军春、秋两季出操,以半年为期,“但实际往往至期不得番代”[23]。延期服役令军士苦痛不堪,常是思家成疾,甚或死于戍所。锁儿即典型例子。他三年来远戍塞外,牵挂家人是其病亡的关键原因:“想着母老妻娇家寒力薄,朝夕萦挂以致染病深重”(第三折)。
较之普通军士,谪充军卒要承担的苦役更多。从上引桃源景唱词可知,李钊要“垒垛修城运砌石,坐铺看营载木植”,具体即搬运石头、木材,垒石墩、修城,看守营房、急递铺。其中看守驿站、充当铺兵是“役之至苦者也”[24]。作为明代三大邮驿(余为水马驿、递运所)机构之一,急递铺在文书、物件传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边方地区的驿递,往往由谪充军士任铺兵[12]P30。李钊一文弱书生,承担疾走递送文书之任务,其疲累可知。谪充军士还得负责诸如扫大街等杂役,左邻右舍均可对李钊发号施令。以剧证史,研究者关于明初文臣充军著伍后管制较严、享受特殊待遇较少的判断[12]P163是正确的。
五
明代军士月廪极少,连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天下卫所军士,皆四方之人,乡里既远,贫乏者多,月给廪粟,仅足自给。”[25]在卫军户经济来源主要是三方面:耕种军田、在卫家属经商(如桃源景泼辣能干,开着个“小小的酒店”维持生计)、原籍军户接济。原籍军户有供办军装的责任,有能力的家族甚至专门设立接济卫所军户的基金[26],但如原籍族人境况不佳,或分离日久、关系疏远,其实也指望不了。至于种田和经商,则受卫所军户家庭劳动力的影响。如赵友谅有二子一女,劳力强,即使一子袭军职,仍有余丁,其家庭也就具备日渐富裕的条件;而钱继昭仅有一子,人丁单薄,无论是耕种或从事其他谋生都无法与赵家相比。
官宝与锁儿指腹为婚,可见钱、赵两家生活水平、军中地位原本相当;经过十余年后,赵家的优越显而易见:
1.家庭富裕,享受优待(楔子)。
2.赵妻恃财悔婚:“俺家不少吃,不少穿。有甚放心不下?敢又思量把我女儿官保嫁那穷厮?我一世也不肯便休开口。”(楔子)
3.赵友谅贴钱嫁女:“沿房首饰、花红酒礼,都是我家出办,不必亲家费心”(第一折)。
4.清明上坟赵有谅托大儿子带十余两银子救济女儿(第二折)。
相形之下,钱家是窘迫不堪:
1.家计艰难,不敢主动提亲。
2.无力款待媒婆,致使其恶意中伤破坏亲事。
3.无力娶亲,要赵家贴钱嫁女。
4.锁儿出征要靠官宝陪嫁首饰做盘缠。
5.锁儿口外操练,家中接济不上,仅靠屋主施粥苟延残喘。
《团圆梦》确凿无疑地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起码至宣德年间,明代军户已出现相当明显的贫富分化。
自然,富裕军户只占极少数,贫困是普遍现象。锁儿戍边后,
朱有燉着力描摹官宝的凄惶无助:一、独力奉养婆婆。丈夫赴口外操练两年多,婆婆七十三岁高龄,生活重担全压在官保身上。官宝靠纺织艰难度日,连上坟的酒都要赊借。二、生母嫌贫爱富,自其嫁入钱家便断绝往来。三、骚扰不断。明代军人出征在外,其妻受欺凌是极常见之事。洪武一朝,严惩奸恶,但奸宿奸杀军妇以致惊动到朱元璋的就已不少[18]P731-743。锁儿出征后,富家子弟片舍马上就打发媒婆上门引诱官宝,更趁上坟欲强行霸占。四、丈夫病亡,婆婆在财礼面前动心,有嫁媳之意。生活是如此困窘艰辛,官宝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不改嫁,要不自我毁灭。钱家的境况集中反映了明初卫所军户家庭的悲惨无助,官保的遭际可谓是明初大部分军妇生存状态的典型反映。
六
透过《团圆梦》和《桃源景》,关于明代军户制度及卫所军户生存状况,我们掌握的信息可归结为四点:(1)兵源多样,著籍难脱;(2)文武分司,饱受压榨;(3)差役繁重,班军尤苦;四、困顿艰辛,凄惶度日。考查剧本创作年份,不难发现其中饱含深意。明宣宗继位后,“改变了永乐时期主动出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基本上是消极防御”,“在蒙古势力不断进逼的情况下,明朝收缩了永乐时期的北边防线,其中最突出的事例是将开平前哨后移至独石”[7]P136。移卫事在宣德五年;宣德六年,朱有燉作《桃源景》;宣德八年,又作《团圆梦》;一方面念念不忘口北,另一方面是尖锐抨击军队腐败现象,再三申述军户之艰难,可见朱有燉对明王朝整个军备状况是满怀忧虑。事实上,朱有燉的担忧极富预见性,“放弃开平等地之后,长城以北也就失去很大一片军事缓冲区,蒙古骑兵可以毫无阻挡地直接冲向明朝北部防线上的任何一个关口”[7]P136。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震惊朝野,时距有燉逝世仅十年。
[1]吴梅.奢摩他室曲丛[Z].覆明宣德宪王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2][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147、151.
[3]冯燕群.朱有燉杂剧乐户女性生存环境论[J].四川戏剧,2006(4).
[4]郭英德,李志远.明代戏曲序跋汇选[DB/OL].http// www.ilf.cn/Mate/36426.html,2012-06-15.
[5][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任遵时.周宪王传[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95:29.
[7]赵中南.宣德大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8]叶新民,齐木德道尔吉.元上都研究丛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9]彭勇.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0]张金奎.试析明初卫所军户群体的形成[J].中国史研究,2007,(2):129-148.
[11][明]余继登.典故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吴艳红.明代充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孝宗实录[M].台北,1962:3328.
[14]张荣仁.明代兵制与济宁“卫所"的设置及演变[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59-61.
[15]马明达.明代广州的“达军兵”[J].回族研究,2005(3):92-99.
[16][清]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7]“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英宗实录[M].卷1宣德十年正月壬午条,台北,1962:0016.
[18]钱伯城,等主编.全明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9]张金奎.明代卫所经历司制度浅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2):118-126.
[20]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6-67.
[21]彭勇.论明代京操班军的选补制度[J].历史档案,2007(4):31-35.
[22]彭勇.明代广西班军制度研究—兼论班军的非军事移民性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3):37-45.
[23]董耀会.明长城卫所制度的设置与管理[DB/OL].国学网—万里长城,http://www.guoxue.com/zt/greatwall/ccyjlwj11.htm.
[24][明]周晖,著.张增寿点校.金陵琐事[M].卷四.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67.
[25]“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M].卷一百一十一,洪武十年二月辛酉条,台北,1962:1846.
[26]张金奎.晚明原籍军户生活实态浅析——以族谱资料为中心[DB/OL].中华文史网,http://www.historychina.net/ xlxh/3591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