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以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为例

2015-12-05 06:22:00甘毛文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动植物公园景观

甘毛文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 广西南宁 530007)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以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为例

甘毛文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广西南宁 530007)

通过对南宁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调研,发现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既保护了可利江与邕江连接的滩涂湿地的生态环境,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憩游玩的群集空间,又为推进南宁市生态型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的措施,为动植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根据动植物的敏感性分区保护和管理、处理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公园娱乐的项目。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相思湖公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诗意化概念,勾勒了“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宏伟蓝图,彰显党以生态文明为导向,致力于改善民生、努力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进。各地城市建设大打绿色牌、花卉牌、生态牌,建设的重点纷纷转向以打造环境友好型城市为核心的生态型、宜居型城市,南宁市在“中国绿城”建设之后又开启了“中国水城”建设。相思湖湿地公园正是城市建设者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秉持绿色、生态、环保的城市建设的新理念精心打造出来的一个新型生态、园林式公园。本研究以相思湖湿地公园为个案,结合“水城南宁”建设的实际,探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规律,对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湿地公园的概念与价值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水生植物③。湿地占据地球表面积6%的面积,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以及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它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④。湿地公园(Wet1and 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湿地文化弘扬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⑤。湿地公园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利用湿地公园本身具有的这些独特功能恢复、保护和开发城市稀有的滩涂沼泽地资源,是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所在区域水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化底蕴和城市品位的提升以及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2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的个案分析——相思湖湿地公园

相思湖湿地公园,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南以江北大道为界,西以相思湖西路为界,东至相思湖东路,北至可利大道。用地总面积为106.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73.25公顷,陆地面积33.05公顷。相思湖发源于可利江,是邕江北岸西堤内的次大支流,自北向南经那望、那添、平甫、可利村,于南宁水文站附近注入邕江,其下游河段水面宽阔,形成湖面,称为“相思湖”⑥。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打造接近自然群落的集群空间,具有野趣、自然、多样、健康、科学等特性,是集合生态效应、娱乐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本研究采取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的显性、隐性特征作定性和定量分析。

2.1显性特征分析

城市湿地滨水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的显性特征体现在水岸景观、道路景观、植物景观、建筑景观等这几个方面。

2.1.1规划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

相思湖湿地公园按照《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南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在切实保护好本公园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的前提下,以市民需求为导向,以生态游览为主线,依托相思湖新区,面向南宁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及更新服务设施,有机、合理的定位建设,既可以满足相思湖新区城市发展的需要,体现城市新区风貌,又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综合要求,提高城市的环境档次。至2010年,相思湖公园建设成为设施齐全、体系完善、内涵丰富、景色壮观,环境优美、国内一流的生态环境休闲综合公园,成为南宁城市西部公共的、开敞的、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人工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滨水生态绿地,形成“东有南湖,西有相思湖”的格局。

2.1.2水岸景观自然、和谐、多样化

湿地公园水岸景观设计一般考虑几个因素:一是水体自然属性。大多湿地公园的水岸设计采用自然水体加人工改造,基本保留水体的自然属性,形状蜿蜒曲折,水面断断续续,并与浅滩结合,地形高低变化;二是水岸材质就地取材,代替人工砌筑,种植水生植物和置石,使水与岸呈现一种自然交替与过渡;三是考虑亲水过程的安全性,或修木栈道、或滨水道路、或设置木质栏杆、或草绳护栏等。相思湖湿地公园水岸景观建设依据上述因素设计出多样化的水岸形状:置石水岸、栈道水岸、滨水道路加护栏水岸、亲水台水岸、植物水岸等。这些水岸景观让人感觉自然、和谐、美观。

2.1.3道路景观方便实用、有观赏美感

道路是公园的基础设施,起着整合空间、引导游览、连接交通、创造优美空间的作用,因此道路设计建设时既要考虑实用,能为游客邻水而行边赏湖光水色提供方便,又富有个性化,提升公园公共开放空间的美感,还要关照湿地公园的宁静和动植物不便惊扰的原则,与周围环境相一致。相思湖湿地公园的道路景观符合上述设计要求,或依坡地而建,或木质、土质栈道,或在道路和水体之间种植耐水植物,大多数道路呈树枝、放射状,既方便使用,又彰显生态美学价值。

2.1.4景观文化主题突出、分区营造、植物花化亮化效果明显

植物花卉景观是建设者着力打造的亮点,主要做法有:一是强化绿化主题:相思春暖,以大量种植台湾相思海红豆等植物来突出相思湖文化主题;二是分区绿化,特色鲜明,形成一廊、三区、八景的结构。一廊,即生态走廊,指相思湖湿地公园形成的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廊道。三区,即三个湿地植物景观分区,具体是紫苑区、柳岸区、芦花区。七景,即七个特色植物景点,具体是紫荆春暖、宝巾花瀑、紫苑花岸、柳岸花明、美人花坡、芦花晚风、杉林秀色、莲荷映日;三是突显植物造型,层次分明。以一、二种植物作为骨干树,分区种植,形成“前景—中景—背景林”,层次明晰、成片成林、凸显大气、壮观的效果。例如,芦花晚风景点分布在整个湿地芦花区,水生植物及近水岸大量种植芦苇,岸坡草地上片植三角梅。中景利用空余区域增加色叶乔木复羽叶栾树,种植白兰完善背景林,形成带状连片、有厚度、有气势的效果,呈现出秋季丰硕的芦花景观。芦花晚风:水生植物——芦苇+香蒲;陆生植物——三角梅+复羽叶栾树+白兰。又如,杉林秀色景点位于湿地芦花区西岸北侧,以现有池杉林为基底,在湖岸和岛屿间的水域,水生植物种植菖蒲及黄花鸢尾,适当补植少量池杉,以形成连片的水生植物组团,及纯林的水岸植物效果。杉林秀色:水生植物——菖蒲+黄花鸢,水岸植物——池杉(少量);四是突显植物花卉组团效果。例如,柳岸花明景点位于湿地柳岸区西岸,主要增加的水生植物为美人蕉,前景同样采用适宜陆生的美人蕉,中景充分利用片区平缓的地形种植旱柳及三角梅,背景片植苦竹,呈现大面积的色块搭配,水生-湿生-陆生层次的延续花带,夏秋的极佳景观。

2.1.5建筑景观少而精致

作为供人们游览的湿地公园建设,要建一些建筑和景观小品。这些建筑及小品景观,在规划建造时要考虑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应尽量减少建造的数量和大体量的房屋,尽可能做到小而精。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这些房屋的材质,尽可能使用木质、石板、茅草等覆盖其表面,也可以采用方木质材料,以避免生硬。相思湖湿地公园的没有大型建筑,已经建起来的游船码头、景墙、花池、树池、雕塑、喷泉水池、景观构架、胀膜小品、景观风雨桥等既精致又独具民族特色建筑物。

2.2隐性特征分析

隐性特征体现在游人对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的感知度。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聚焦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的感知度作调研。

2.2.1基本属性特征

本案游客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客源地、年龄、家庭结构、文化程度等。从调查结果来看,相思湖湿地公园的游客以环相思湖周围社区的居民居多。居住在西乡塘的游客占了被调查人数的85%;南宁市其他城区的游客占10%;外地游客占5%。从年龄层次来看,中老年的游客居多。14至30岁的游客占5%,30至40岁的游客占20%,40至50岁的游客占25%,50至60岁的游客占20%。从游客的教育程度来看高学历的游客较多。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占35%,高中或大专占15%。从职业看公务员和教学科研人员居多。公务员和教学科研人员占40%;学生占20%;离退休人员占20%;其他游客占20%(见表1)。

表1 游客基本属性调查

2.2.2旅游偏好

一是游客游览相思湖湿地公园的次数,以偶尔游玩居多。经常游玩的占22%,偶尔出来游玩占52%;从不出来的占26%。二是游客出游目的。游客以休憩散步最多占66%,其次是日常锻炼占12%,动植物观赏占12%,其他占10%。数据表明,游客出游偏向于就近休闲散步,对动植物的观赏要求不高,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2.2.3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整体感知度

相思湖湿地公园给游客印象最深的是空气清新的占41%、其次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占34%、第三是湿地景观占5%、第四是植物造型占10%和花卉园艺占10%。说明相思湖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改变了这里的自然气候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提升。

2.2.4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景观的感知

一是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景观类型的看法,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25%的人认为类型单调,10%的人认为景观类型较多,8%的人认为很多,7%认为其他;二是游客对相思湖堤岸景观的感知。34%的人认为单调,49%的人认为一般,7%的人认为特别,10%的人认为蛮好。数据反映,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的堤岸景观设计感觉一般,特色不鲜明;三是游客对相思湖植物景观的感知。10%的游客认为植物景观单调,25%的游客认为植物景观一般,65%的游客认为植物景观和园艺花卉有特色。数据表明,大多数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特色的鲜明性表示认同;四是游客对相思湖动植物多样性的感知。17%的游客认为相思湖动植物多样性差,有45%的游客认为还行(一般),有26%的游客认为动植物多样性不明显,11%的游客认为较明显。数据表明,多数游客感觉相思湖湿地公园动植物多样性一般、不明显。

2.2.5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休闲娱乐项目的感知度

一是29%的游客认为娱乐项目单调,40%的游客认为一般,15%的游客认为蛮好,16%的游客认为毫无娱乐项目。数据显示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娱乐项目的满意度不高,感觉很平常;二是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旅游生态体验活动的特色性感知度。12%的游客认为差评,55%的游客认为一般,30%认为较明显,3%的游客回答不知道。数据表明,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学习体验活动给游客印象一般,感觉不明显。

2.2.6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功能的感知度

9%的游客认为有科普教育意义,34%的游客认为有一些教育意义,46%的游客认为不明显,11%的游客认为没有。数据显示,大多数游客没有感知到相思湖湿地公园动植物的科普教育意义。

2.2.7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感知度

一是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的水质状况,15%回答“好,没有异味”,57%的回答“一般,有异味,但不严重”,15%回答差,有异味且较严重,13%的回答“不清楚,没有注意到”。数据显示,多数游客感觉到相思湖湿地公园的水质一般,有异味,但不严重;二是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水体及岸边发现有哪些垃圾及漂浮物的感知度。丢弃塑料袋46%,泡沫饮料瓶25%,剩余食物占5%,浮躁类植物24%。数据显示,有一半的游客反映相思湖湿地公园还是有垃圾清扫不及时,水面有一些飘浮植物影响人们的感官。

2.2.8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的期望

游客53%希望保护水源地生态,34%赞同防范水土流失,31%赞同改善水质,16%净化空气,36%希望改善动植物栖息环境,6%其他。数据显示,多数游客希望相思湖湿地公园进一步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防范水土流失、改善动植物栖息环境(见表2)。

表2 游客对相思湖湿地公园建设的期望

3 相思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园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应根据生态资源的敏感度划分中心保护区、缓冲区、开放区,实施分区保护的策略

中心保护区,通常是指生态系统较完整、动植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其保护的措施是物种的基因和物种的多样性,要将人类的活动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只允许开展湿地观察和科研工作,不许在此开展娱乐活动。缓冲区,介于中心保护区和开放区之间的区域,可以向游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开放区,是生态资源敏感度最低的区域,可设置游览区,开展游览、休闲、体验活动。

3.2整合相思湖湿地公园的植物种类和结构,多种湿地植物,减少花卉植物的种植,加强对园区多样化植物的养护

一是培育大面积种植湿地植物。研究表明湿地公园的湿地植物的物种数量和构成对恢复和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因此公园湿地植物物种的配置至少要占公园植物总量的55%以上,湿地植物以草甸植被和灌丛植被两大类为主。建议园区湿地植物物种总量占所有植物物种一半以上,并对园区的植物加强培育和管理,以此保证多样化的植物涵养公园的生态环境;二是培育本地野生植物,形成本地湿地植物群落。

3.3解决好湿地公园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娱乐项目对生态资源侵扰的矛盾,为湿地公园的动物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条件

湿地公园建设与其他公园建设不同,既要保护生态资源又要提供娱乐项目。在具体操作上,一是尽量避免惊扰园区生物的正常活动。尽量少在公园举办人员聚集、惊险刺激、节奏快的游乐项目,如水上划船、游艇比赛等活动。工作人员在湖面作业也不要使用那些发出刺耳声的机帆船,要把噪音减少到最低点;二是对游客日常开放访问区,应尽量选择对生物敏感度最低的区域;三是培育和保护动植物的食物生物链。

3.4强化园区基础管理

一是加强园区环境卫生。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环境卫生不佳,道路有乱扔的废弃物,水面有污染物。建议加大园区环境卫生管理,增加垃圾桶,定时安排清洁人员清扫;二是建章立制,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定湿地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条例,以宣传栏、广告牌的形式在公园显眼位置标示,告知进入园区的游客保护园区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3.5增加游客休憩游玩基础设施

一是增加绿色草坪。调查中发现相思湖公园水岸陆地种满了花卉植物,除了留下供行人走的道路外,没有绿色草坪,不利于游客休闲游玩。许多老游客要求在游客较多的广场周边恢复一块绿色草坪;二是增设供游客遮荫纳凉的凉亭。调查中发现相思湖公园现有凉亭只有一个,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3.6提升湿地公园的科普功能

湿地公园建设应充分利用湿地具有动植物多样性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周围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但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相思湖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公园对动植物的教育、普及不明显甚至没有。因此建议:第一,在园区各处传递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思想和观念;第二,设置动植物博物馆,制作珍希动植物标本。在珍稀植物上标注名称、来源、特征等指示牌;第三,不定期组织湿地公园动植物的科普讲座;第四,通过板报、多媒体演示、实物展览、讲解教学等手段传播环境保护意识。

3.7增加相思湖湿地公园的生态体验功能

在湿地公园设置的娱乐活动应以慢节奏为主,尽量避免产生过多的人流聚集,以对水体、土壤、动植物、空气等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娱乐项目的设置以园区生态环境能承受的力度为基准,不可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堪重负。建议增设安静的观赏类的活动,如提供游客景观观赏,观鸟观鱼,观察湿地净化过程等。体验活动区可以进行湿地滨水体验区、采莲等。认知活动区可以提供湿地博物馆参观、湿地动植物识别等。

[注释]

①易小兵.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的三重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

②陈吉宁.大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N].人民日报,2015-06-04.

③湿地.搜狐百科[EB/OL].http://baike.sogou.com/v29727.htm.[2015-3-15].

④王立龙,陆林.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9(6).

⑤湿地公园.搜狐百科[EB/OL].http://baike. sogou.com/v1856835.htm.

⑥梁如雪.当代生活报[EB/OL].http://news. yuanlin.com/detail/2012315/99068.htm.[2012-3-15].

[1]王立龙,陆林.湿地公园研究体系构建[J].生态学报,2011(9).

[2]刘洋,王树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调查分析[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4).

[3]陈钰.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探析[J].沿海企业和科技,2010(7).

[4]张庆辉,赵捷,朱晋,程丽,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J].湿地科学,2013(3).

[5]顾宗珊,唐世斌,夏圣洁等.南宁市心圩江公园建设调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4).

[6]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南宁市可利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景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Z].2009.

[责任编辑熈镌]

TU986

A

1008-7656(2015)04-0062-05

2013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BZX004);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项目(编号:2013LSZ048)

2015-05-30

甘毛文,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动植物公园景观
动植物新视界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5:26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有趣的动植物
把动植物当“人”写
学生天地(2016年33期)2016-04-16 05:16:30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