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写作

2015-12-05 03:03◎赵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学生

◎赵 飞 徐 飞

体验与写作

◎赵飞徐飞

(图/牛 力)

赵飞:几日前,学校进行阶段性检测,我负责作文的批阅,在几百篇作文中,真正打动我的寥寥无几。这里我并不是用教师批评的眼光去衡量,也不是从写作技巧上较真,更多的原因是我很难在这些习作中找到他们生活的影子,多数作文是宿构而成,使用的素材也是感性的故事多于理性的思考,文章中呈现的观点也是主观态度或者个人情绪的宣泄,真正意义上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很少。一言蔽之,学生们正在进入一个苍白、虚假、远离本心的写作状态。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我想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激发他们的体验,把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沉淀的东西激扬起来,而体验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融入其中。

徐飞:是这样的,体验在写作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我看来,“体验”由“体”和“验”两字构成。前者指“以身体之”,即人在环境中开放眼、耳、鼻、舌、身等去全方位地感受,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者指“以心验之”,就是让五官与“心”接通,使感觉内化,同心里原有的经验汇合、重组。“体验”,既强调用身体去经历,也注重用心灵去感悟。

写作离不开体验。从写作心理学上讲,写作是一个由客观生活世界(“物”)到主观精神世界(“意”)再到语篇形态构造(“言”)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作者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思维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醒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体验是艺术创造的源头,真正的写作自然也离不开体验。

赵飞:徐老师从体验的本原性去思考和阐释,很有价值。学生生命中最宝贵的特质是生活经验,它是不可多得,不可复制,也是任何一位教师无法传授的。学生的生活无论是平静还是激扬,他们都置身其中,共同经历起伏跌宕,这就决定了他们有着一定的阅历。但这种经验不是共性的,是属于个人的体验,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起各自的经验。写作就是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映射自己美好的人生。

体验每一个人都有,但什么样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而不是宿构,不是滥情,不是飘忽,不是把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移接而来。

这是我选取学生作文中的一段:

车平稳地在路上行驶着,慢慢减速且刹车,到站了!只见那车夫毫不犹豫地说:“八块钱就行了。”我掏出口袋中那十块钱递给他,他一手接住,愣了一下,便往后面的大箱子里拿出一朵玫瑰给了我,笑着解释说:“今天是我女儿生日,我买了10朵玫瑰,送你一朵,正好2元!”说完,就带着笑意离开了我,渐行渐远……

这篇习作的题目是《我生活中的一朵花》,光看这样的一段文字,觉得学生的选材还是很有想法的,结构较精巧,也深受阅卷教师喜欢。但我们冷静下来,会忽然发现这样的选材与写作形式在平日我们见得多了,无论是报刊还是各类考试中的作文它们都长得很相似。这是一朵典型的偏离自己生活,在想象与臆造中绽放的畸形花儿。

生活中我们乘坐三轮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用玫瑰花当零钱找给乘客的估计不会有。这位学生可能想强调“生活中的花”这样一个核心词,所以很美好地把这一桥段引了进来,可事实上却弄巧成拙。虽然现实进了作文中,无论是量还是质都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太突兀,甚至是戏剧化的讽刺,经不起推敲。这样的体验完全不属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

徐飞:这样的案例我在平日作文教学和批改中也经常遇到,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生活、人生的体验能力。写作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生活——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在于有没有对生活的特殊感受、独特体验。要没有感受、没有体验,生活再多也是白搭。萧红《呼兰河传》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大家知道,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后花园里的动植物,园子里有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这些原本没有情感的生命在“我”的眼里都“活”了,都是自由自在的。这段文字很精彩,是因为我们从这些文字感受到“我”的体验、“我”的感受。如果换成了一个没有足够体验能力的孩子,这座园子在他眼里也就是一些了无生趣的动物、植物。

赵飞:对,生活就像空气,我们每一天都在呼吸着,对生活的特殊感悟才是体验的本真。但我这里所说的是一种具有“意义”的生活,我给它加一个定语叫作“真生活”,写作者把敏锐的观察和透过事物表象洞悉一切的思考融入进去的才叫真生活。生活是学生作文最丰富的资源,就像一块田地种植庄稼,生活孕育着学生的写作,而对生活的体验就是这块田地里长出的饱满的穗粒。有些学生的写作看似很拖沓,语言也家常,但却是学生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呈现。如下面这一段文字:

坐在位置上,我仔细打量着周围。小店朴素温馨,很像家。老板将近六十,已经有些秃顶,说起话来大大咧咧的,是很讨人喜欢的那种奔放的性格。他上身穿着一件灰色条纹衬衫,顶端的纽扣已经脱落,给人以“和蔼大叔”的感觉。也许店里的温馨来源于他。

这也是本次作文中的一段,语言文字饱满,完全看不出斧凿的痕迹,也没有经过稀释或臆造,充盈着活力,没有技巧,整个长在学生的笔下,野扑扑地存在着。

徐飞:赵老师的“真生活”这一概念的提出,清晰区分出什么是我们应该在教学或者习作中必须郑重对待的体验。我认为,体验可分为在场体验和不在场体验。在场体验需要主体在场,而不在场体验则需要主体借助想象来完成。这两种体验都可以促成佳作,鲁迅《社戏》中在月色笼罩下的山川与河流,与他童年时期对农村生活和大自然美的亲身体验有关;而郦道元创作《山峡》、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却是通过想象性体验来完成的。无论是在场体验还是不在场体验,都强调写作主体的心灵感悟。

在我看来,没有触发学生写作体验的写作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写作源于学生对生活、人生的体验,如果源头受阻,写作指导的效率会大打折扣。正如一个农民对高尔夫球毫无体验和兴趣,你却跟他大谈如何握棒、如何发力,培训效果自然不好。你首先得激发起他对高尔夫球的兴趣,让他对高尔夫球有所体验,在此过程中再教导他如何握棒、如何发力,这样的指导才有效果。当前,不少老师教作文,重视技法指导却忽略对学生写作体验的唤醒。举一个例子。一位老师教“景物描写”,以梁衡的《夏》选段为例,总结出景物描写的一些手法,如比喻、拟人、多感官描写等,然后要求学生当场运用这些手法描写冬天的景物。由火热激情的夏天一下子切换到冰天雪地的冬天,且在事先没有任何铺垫渲染的前提下,真是难为了那帮学生!有效的写作指导,必须在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后才能进行。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形成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需要站在学生立场,以学生视角来感受。我们来看下面一篇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作文:

阿爹还没有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就啥都不怕了。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妈和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篇作文有孩子的独特感受,摆脱了成人化的、公众化的语言模式,但遗憾的是,这篇作文却被语文老师在上面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这样的老师可能还不在少数,他们以成人感受为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体验,摧残了鲜活的心灵,容易使学生养成套板式、大众化的语言表达习惯。

赵飞:体验是从内心出发的,它与概念无关,生活已经有了足够的意味,无须概念出场。在真诚的体验面前,任何写作技巧、炫彩的语言和“感人”的情感都得退场,一切都是滞后的,如果强行介入,可能导致的后果是遮蔽了生活和写作最生动的一面。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是那么纯粹,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杂质在里面,但老师的这一个大大的红叉就是直接泯灭了孩子最初的体验,也是我们写作中十分宝贵的精神元素。

体验可能不是自己直接感受生活,发生的事或者出场的那些人不一定在地点和时间上与写作者相遇,但在空间或者地域上有着某种契合,如徐老师所说的那样在场体验和不在场体验。但无论在场还是不在场,发生的事或者存在的人一定诱发了写作者的思考,在他的内心世界激荡起涟漪。在康德的理论里,人类的意识只能代表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因此在每一个人的意念中,世界的形态是相异的……

徐飞:作文课上诱发学生体验的手段、方式较多,大致可分为三类:组织活动、营造情境、利用阅读。但有些教师会将“体验”狭隘地理解为“活动体验”,将写作前的体验激发简化为组织活动,先活动再写作,这固然是不错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进而导致“不活动,不写作”。写作体验主要是内心活动,外在的活动组织、情境营造是为了激发内在的体验,方式多样,但不要唯一。

赵飞:徐老师提到的“活动体验”,我认为应该是属于经验范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写作中的体验与经验是有区别的:经验是有限的,更多是偏向生活的真实。体验来自内心的感悟,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都可以诱发体验。写作中要指导学生不能被经验所缠绕,经验可以续连,体验需要我们去酝酿、思考。体验是把在生活中吸纳的东西慢慢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就是我们鲜活、真实的作品。

双“飞”预告

从2016年开始,“双飞茶座”升级为“双飞圆桌”,由双人对话到多人深研。新栏目针对当下作文教学的困境,从操作层面积极探寻突围的路径。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生活感悟
学生写的话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