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坚守——怎样规划未来、提升素养

2015-12-05 23:16窦丰昌肖欢欢
中国记者 2015年1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传统媒体职业

□ 文/窦丰昌 肖欢欢

“坚守”记者职业生涯规划的迫切性

如今,虽说大部分媒体人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的并不是太多,相当一部分还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在“复制”自己的昨天,对未来缺乏一个明晰的规划,在笔者看来,这才是最危险的。因此,这里首先要强调一下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首先是有利于记者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简言之,就是有奔头,活得明白,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第二,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记者自身的潜能,帮助记者尽早触摸到“天花板”,进而冲向下一个“天花板”,从而保证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就。第三,有利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记者的才智,让业务上有不同专长的人各得其所、各显其能,把合适的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第四, 有利于克服记者的职业倦怠,让记者实现“第二春”,实现媒体和员工的双赢。 媒体培养计划与个人奋斗目标相一致是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重要标志。第五,有利于促进媒体的有效管理。人员职业发展和工作满足是媒体和记者之间的重要纽带,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媒体考评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培训过程也更有针对性,激励措施会产生更大效力,从而达到记者与媒体的共同发展。第六,可以实现媒体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和“磨洋工”,甚至一些法律纠纷的产生。比如,之前国内多家媒体就出现过因为裁员导致采编人员和所在媒体对簿公堂,或者到所在报社门前拉横幅讨薪的情况,让人寒心,又让人警醒。

作为媒体人个人来说,应当在每个时期了解自己职业生涯的真实状况,弄清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我掌握了哪些技能?技能水平如何?如何去学习和发展新的技能?发展哪些方面的技能最为可行或最具前景?2.我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既使领导满意,又使自己满意的程度?3.根据我目前的技能,是否可以或有可能从事更高一级的工作?4.我下一步朝哪个职位或岗位发展为好?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5.我的计划目标是否符合所在媒体的现实?在本媒体实现自己的职业计划目标,我应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

而媒体方面千万不要以为采编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因为对于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来说,能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仍能保持鲜活的活力和竞争力,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也就是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累积下来的优秀人才。如果整个传媒行业的人才流动过大或“外溢”,对于行业来说可能是“相对平衡”,但具体到某一家媒体,短期内就可能因为优秀采编人员的流失造成采编质量下降,或者某个栏目或专栏的直接垮掉,进而影响报纸的可读性,最终造成读者的流失。人员流失,通常是一张报纸衰败的前兆。在“内容为王”更加凸显的时代,一支优秀的记者队伍,仍是一家媒体最宝贵的资源,报社的总编辑或总经理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记者干了5年以上,走向何方的问题。

媒体的老总们应协助记者回答这些问题, 并对记者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给他们提供上升的通道。作为媒体应当让记者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本单位采编人员现状如何?与适应全媒体发展业态有哪些差距?如何弥补差距? 2.本媒体急需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培养或引进这些人才? 3.本媒体记者职业生涯发展有哪些规划?本单位发展规划与记者生涯规划是否一致?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 媒体与记者之间应该有一个沟通渠道。 媒体作为供职方和“娘家”,要全面展示职业层级、任职条件、竞争情况和成功率,使他们清楚地了解本单位记者职业路径,让他们感到“有奔头”,而不是前路渺茫。

媒体在设计记者职业目标过程中, 应从记者的自我评价入手, 由所在部门根据其工作质量、 效率、 绩效等方面的分析做出初步设计草案, 再提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形成一个阶段性记者职业生涯管理方针目标, 充分体现职业生涯目标管理的动态性,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应倾听一线采编人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见建议,从中汲取营养,避免记者努力方向和单位发展方向不一致。

传统新闻人成长路径有哪些

近3年来,因为报业环境的恶化和媒体生态的急剧变化,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说到职业规划,不妨来看看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成长或者转型路径有哪些?也就是说,职业新闻人未来的出路有哪些?

1. 专业的媒体人才。新闻记者有很多条发展的通路,如果一直在媒体做,可以从常规的媒体人成长为媒体行业内的优秀记者或者优秀编辑,进而成为媒体圈内有影响力的人才。记者——资深记者——高级记者——首席记者,就是一条常见的成长路径。当然,这条发展路线是记者的专业化发展通道,适合那种喜欢写新闻,没有权力的欲望,一辈子耕耘一块天地,兢兢业业耐得住寂寞的新闻从业者。

对于不少媒体人来说,还有另外一条通道:记者——资深记者——记者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通道,既需要记者足够的专业能力,也需要记者有足够的工作履历,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

2.转行做公务员。记者要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尤其是那些深耕一个部门、跑线多年的老记者,时间久了,被借调到相关政府部门,或者被政府部门“挖”走,也是常有的事。

3.转行到高校新闻学院任职。记者——资深记者——高级记者——副教授——教授,这个职业规划路线对不少新闻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由于记者长期战斗在采访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其观点和教学内容更具有实操性,也正好弥补了高校新闻教学中与实践脱节的“两张皮”问题,对于高校新闻专业教学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不过,到高校新闻学院任职通常需要硕士或博士学位,要求不低。

4. 转行到企业。做了一段时间媒体后,转行到企业也会深受青睐,是不错的选择。从近年来记者的流向来看,专业记者流向企业的趋势十分明显,并且人数众多,比如,跑财经、证券、银行、拍卖的记者被证券公司、银行、拍卖行“挖”走。从记者自身来讲,要想被这些公司看中,自身也必须具备足够深厚的功力。

5. 转行到公关公司。记者做几年后,已经练就一手好文章,这时候,很多记者喜欢自己创业做公关公司,或者跳槽去公关公司及企业的公关部工作。这时,记者既对媒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原理有足够的了解,在记者圈子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也是不少公关公司乐于从媒体“挖”人的主要原因。

“坚守”记者需要哪些专业素养?

在记者职业出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对多数记者来说,坚守所在媒体仍是最主要的出路,毕竟,如果在原来所在单位待遇尚可,工作也算顺心,一般人也不会轻易考虑“挪窝”。如果记者需要在传统媒体中“留守”,应及时作出以下调整:

第一,拥有综合运用多媒体的能力。

全媒体并不是不同形态媒体的简单连接和组合。实际上各种媒体在传播形式和手段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如纸质媒体借助于文字进行信息传播,往往能够较为翔实、客观、深刻地叙述和分析新闻事件;而视频媒体借助于影像的方式传播信息则往往能够给受众提供更为直观的印象和感受。记者必须学会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使它们互为补充,形成多种形态的传播。全媒体时代的记者更需要掌握多媒体传播能力,记者要能够熟练地搜集、处理各种文本、照片、图表、动画、视频等素材,其中也包括多种网络语言理解能力。这种新闻业务流程是对新闻信息和资源的整合,要求记者的资源整合能力极大提高。

第二,必须成为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专家。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读者对新闻内容专业性的提高,倒逼着记者成为某一行业领域的专家。这就要求记者采写某一领域的新闻不能“说外行话”,必须以“半个专家”的身份审视行业和事件。

第三,增强社会洞察力,提高甄别和把关信息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读者面对爆炸式的海量信息,往往无所适从,甚至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筛选、鉴别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有序地整合出来,呈现给读者,是记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再加上如今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等,都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新闻的来源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传播模式也呈现碎片化,都使得虚假新闻数量增加。尤其是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转发、转载,在二次传播过程中,传播方为了提高时效性,往往会缺少对信息的把关,还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恶意将标题夸大或根本不符合新闻主题内容,这些都对媒体人员的信息把关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传统媒体公信力在全媒体时代继续延伸的资本。

第四,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

对于多数记者来说,可能不是专业方面的要求,却是一项必备的心理素质。如今,媒体人员大量外流,眼看着一些同行到了企业或者公关公司,收入比以前在媒体时增加不少,在和转行的同事碰头时,一些媒体记者往往发现,离职后的同事往往都比以前在媒体时收入提高了,吃饭时根本轮不到自己买单,难免失落,甚至对坚守传统媒体的信心有所动摇。如果想深耕于这个行业,做好“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如果急功近利,或者想追求经济效益“发财”,那么,记者就会在公正、客观的行业立场上有所偏离,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是十分危险的。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传统媒体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职业写作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我爱的职业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