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昌慧 孙承文(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北京 100083)
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①
满昌慧孙承文
(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北京 100083)
摘 要:该文对北京市20所高校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高校均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教师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经历,其目标定位的理解大都集中在学生发展方面;内容的选择优先考虑学生的体育需求;注重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课程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过多地注重了学校场地设施条件,与学生兴趣联系不够;课程参与者的角色准备不足,课程意识、开发能力欠缺;课程内容整合提炼不够;尚未建立完善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调查分析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研究成果(任务书编号:RW2013-36)
本世纪初《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给学校进行自主课程开发较大的自主权,学校可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实际条件进行选择与整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从此各高校纷纷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校本体育课程建设。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实践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经过文献分析,现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大多是局部的基础性研究,缺乏整体的评价。因此该文对北京高校的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各高校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
1.1调查法
该文制订学校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问卷,其中学校现状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兴趣与体质现状、学校的师资和场地条件、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校本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体育课程设施资源、课内外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等使用情况与价值判断,向北京市20所开展体育较好的部属重点院校和体育院校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进行调研。同时制定学生课堂内容与评价方式满意度调查问卷,随机向20所高校参加体育校本课程的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66份。
1.2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1.3逻辑法
该文运用归纳、演绎、比较等逻辑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2.1北京高校的总体开发情况分析
经过调研结果统计,在20所北京高校中所有学校均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73.1%的教师有参加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经历,全体体育教师认为我国普通高校有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他们一致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意义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发展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在突出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这种好的形势说明进入21世纪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现实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现有的体育教师中仍有26.2%没有参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经历,如何去调动这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扭转这部分体育教师的态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调查的高校中,体育校本课程在总体的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61.5%和42.3%的高校校本课程在总体的课程计划中占比例是11-20%或者21%-30%。总体上来看,调查者选择体育校本课程课时量占总课时的比例大都集中在30%以下。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2.2北京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与评价调查分析
体育校本课程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要适合学校学生的身心特征。本文学校校本体育课程内容与评价情况调查结果表明,76.9%的教师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校体育设施场馆,这说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场地设施实际,不应盲目跟随其他学校或社会潮流。同时46.2%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要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要。还有26.9%和15.4%的教师认为校本体育课程内容安排还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师的专业能力。
学生的体育课堂满意度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满意度仅为52.8%。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过多地注重了学校场地设施条件,与学生兴趣的联系还没有占主导地位。
课程评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课程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调查资料显示,61.5%的教师认为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关于谁是评价主体的问题,有46.2%的体育教师认为应由任课体育教师考核小组或学生学习小组来评价。38.5%的体育教师认为评价主体是任课体育教师。这说明当前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体育教师小组和学生学习小组。校本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主体,学生、教师都成为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学生则由以前被动的学习接受者转化为课程的积极实施者和客观评价者。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校本课程评价虽然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但学生对校本课程评价的认可度显示满意的仅为58.7%,说明在实践操作中校本课程考核评价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考核不科学的问题,与理论上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尚需在实践中加强研究。
2.3影响北京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困难因素分析
目前由于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认识和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资源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影响北京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困难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的选择中,有80.8%的体育教师选择了“学校财力物力等资源有限”,42.3%的教师选择了教师开发能力有限和教师的时间、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足,30.8%的教师选择了教师缺乏对课程开发动力、积极性不高,26.9%的教师选择了缺乏相关的政策、学校领导支持。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
程开发中还存在许多困难。
(1)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培训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与“能自己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等方面,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师有关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培训。57.7%的体育教师能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基本内涵,认为课程内涵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但42.3%的体育教师不能对体育课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把体育课程等同于教科书或教学材料。这说明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角色准备不足,虽然有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但是在课程内涵的把握及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技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由于不同高校的专业需求和办学理念,体育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整合与提炼,仍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3)调查结果显示,92.3%的教师认为与必修课相比,体育校本课程工作量高。这说明体育校本课程往往是一个完整的开发过程,需要制定方案、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教学等,要比体育必修课复杂得多,因此教师从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工作量应比必修课高。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对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进行量化,也成为影响其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4)经过文献分析,现有对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大多是局部的基础性研究,缺乏整体的评价。建议根据对学校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利用情况调查结果,建立完善的学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评价体系,以期为各高校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
(1)调查显示北京高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定位的理解大都集中在学生发展方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选择在结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基础上,考虑了学生的体育需求;注重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以不同形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符合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的要求。
(2)调查发现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过多地注重了学校场地设施条件,与学生兴趣联系不够;体育教师参与者的角色准备不足,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尚需整合提炼,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尚未建立完善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
(3)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动态过程,建议各个高校加强研究,完善开发步骤和指导原则,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以逐渐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季浏.论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体育教学,2006 (3):9-11.
[2]杨占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J].2006(3):83-86.
[3]周宏炜,孙建伟,纪力“.阳光体育”视域下的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2(1):107-108.
[4]陈旺,王华清.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4):239-240.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b)-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