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鹏
社会有裂痕,怎么办
◎夏先鹏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无论国籍种族,无论穷人、富人,只要他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则其融入社会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会愿意遵守共同的社会规则,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果多数人感受不到公平正义,则社会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即使靠强力勉强维持了稳定,社会活力、社会风气也有可能会坠入深谷。我国目前社会大局稳定,民众对新领导层充满期待,特别是依法治国全面实施,让国人看到了光明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长期的粗泛发展中,我国也积累了不少风险。而在各种社会风险中,社会分化严重、断层突出,尤其值得关注。如何弥合社会裂痕,保持社会张力,促进阶层合理流动?笔者认为,首当让公平正义落地,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而不是仅仅体现在法律条文、政策文件里、领导讲话中。公平正义只有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增强全社会的信心。
让公平正义落地,需要有具体的措施和路径。
一是法律、法规、制度本身要体现公平正义,即规则公平,机会均等。我国法律体系初步建成,内容庞杂,许多法律、法规由专业部门起草,社会参与面不足,不少条文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如刑法关于职务犯罪数额的规定,数额巨大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与数额特别巨大处罚幅度区别不大,社会普遍认为不公平;再如授权性立法过多,部门利益隐藏在条文中,外行人无法知晓。因此,公平正义是清理、修订法律法规的标准。
二是法律、法规、制度实施的结果要体现公平正义。一些执法执纪部门
执法执纪不严,有选择性执法嫌疑,法律、法规、制度实施的结果无法让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如偷税漏税行为量大而广,抓住和处罚的只是少数,多数人逃脱,助长投机心理;如环境执法,不敢碰硬;食品安全执法挂一漏万。还有一些法律长期休眠,如统计法关于数字造假处罚责任人的规定,未见有人被处罚。法律如果得不到实施,将形同虚设;法律如果不被严格实施,将助长寻租和投机;如果法律、法规的条文体现了公平正义,但执法执纪不严,公平正义得到实现的可能性也会降低,还有可能落不了地。因此,严格执法是正义落地的关键一环,严格执法仍需加大马力,久久为功。立铁规,减少干预,减少或避免政策造富一部分人。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市场经济规则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凡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而富甲一方的,老百姓是认可的,不会仇富;但如果依靠政策致富,认可度就会有所下降。现实中发国家财的确实大量存在,国家投资的领域往往让一部分人收益,靠政策致富的人和企业有相当数量;即使国家投资的领域,竞争也不足,招投标混乱,腐败案频发。如何规范国家投资,避免造富一部分人;如何严格管理、监督国家投资项目,避免腐败行为发生,需要认真研究、切实加以改进。国家投资应当惠及全体人民,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国家资源开发应当公开、透明,避免少数人得益、环境代价由全体人民买单。国家政策要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特别是涉及投资和资源分配的政策要严格程序,严密论证,避免政策不公导致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使国家公信力下降,进而影响国家稳定。
文化是联结全体国民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也是社会风气的内核。文化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以及国家对外形象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只有文化的繁荣昌盛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物质和上层建筑随时间流逝会消亡,只有文化才能穿越时空,传承久远。
我国文化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展,荒漠化严重。一方面,一些官员不懂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懂要营造和如何营造文化发展氛围,只知出政绩,投资办文化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文化从业者商业气息浓厚,明星扮秀多、经商多、绯闻多,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不深,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借鉴不多,未能产生思想内容深刻、震撼人心的作品;第三是低俗文化泛滥,对广大老百姓产生误导,引导老百姓走向低俗,加速社会风气的下滑。
文化是凝结社会各阶层的胶合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元素。繁荣文化,需要按文化发展规律,育人才、造氛围,按“双百计划”释放空间,保障创作自由。对文化人才宽容包容,引导文化从业人员深入生活,苦练内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源泉和素材。文化从业人员只有境界高远、视野宽阔,才能引领社会时尚,激发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夏先鹏,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责编 刘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