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常青 左向晖
要做好精准扶贫的宣传报道,把握形势、领会贯彻好中央精神至关重要。
首先要明确前提认识,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要义,增强宣传报道主动性。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重大改革,是解决扶贫开发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扶贫攻坚进程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看扶贫、讲扶贫,亲自抓扶贫,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什么是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区别于传统方式的扶贫开发新机制,通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精准扶贫方式,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管理、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逐村逐户制定精准帮扶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予以扶持,推动扶贫工作由粗放到集约、由漫灌到滴灌的实质性转变,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精准脱贫。由此可见,做好精准扶贫宣传报道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新闻媒体必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用新闻报道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为坚决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和整体战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要明确实践特征,正视扶贫开发中的突出问题。我国扶贫开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以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的甘肃省定西市为例,从1983年开始,定西市借助国家扶持,大力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首开全国区域性开发式扶贫先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2008年定西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全市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下降到2014年底的67万人,贫困面由78%下降到26%。在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差距大,2013年小康实现程度为60.7%,比甘肃省低7.9个百分点,人均GDP、城镇人口比重、城乡居民人居纯收入等16项指标评价值均在50%以下。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地震、暴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高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全市仍有730个贫困村15万户67万贫困人口,贫困面26%,返贫率20%以上。另外,扶贫开发方式粗放、底数不清、措施不准、大水漫灌、大而化之、扶贫资源分散、扶贫效果不明显、干部主要精力和政府财力还没有集中到扶贫开发上等问题大量存在,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扶贫效果。因此,在做好精准扶贫宣传报道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把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透彻、宣传清楚。
此外必须明确现状要求,调整宣传报道的着眼视角。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六个精准”,要做好精准扶贫的宣传报道,就要基于这“六个精准”,调整着眼视角,以此增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做到新闻宣传精准发声、引导全局。做到对象精准。新闻媒体要详细解读、透彻分析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为建立精准扶贫基础数据营造有利环境。做到内容精准。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宣传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等重要产业支撑,增强市场意识,既要注重宣传量的提升,还要注重宣传质的转变;既要注重宣传行政推动的政策优势,还要注重宣传社会参与的优质高效。做到目标精准。要对照全面小康5大类39项统计监测体系,分类分项精准解读各地已经实现的目标和还没有实现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为精准扶贫弥补短板、缩小差距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做到措施精准。要大力宣传各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探索出的有效形式和具体措施,用针对性强的宣传报道引导行政部门和社会力量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高效开展。做到考评精准。在全社会树立奖优罚劣的用人导向,营造严格考评促进精准扶贫的良好舆论氛围。做到保障精准。重点宣传各地在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强化责任落实、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
原则起点。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有更高的标准,更精准的措施。解决好“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对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要求对象精准,重点是要建档立卡、挂图作业,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内容精准重点是要“软硬兼施”、补齐短板,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目标精准重点是要对标基准、明确节点,
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措施精准重点是要增强造血功能、雪中送炭,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考评精准重点是坚持逢提必下、摘帽激励,解决好用人导向的问题。保障精准重点是从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等方面入手,解决好扶贫队伍建设的问题。
着重要点。在中国扶贫开发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探索出了符合各自实际的扶贫开发模式,新闻媒体一定要紧密结合各地具有显著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把宣传报道的着重点放在推动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上,用鲜活的事例和具有感染力的新闻报道营造精准扶贫的良好氛围,增强新闻宣传的指导性和亲和力。以甘肃省为例,在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群众受益更多、脱贫进程更快、与小康目标衔接更加紧密、省情特征更加鲜明的扶贫开发之路。2012年,在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提出了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任务”。2013年,甘肃省又针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重的实际,做出了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重大决策。把58个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县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突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整区域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坚持连片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增加财政投入与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金融支撑,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从而开启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一轮扶贫攻坚,开创了拔穷根、改穷业、挪穷窝、换穷帽、奔小康的新征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落脚重点。扶贫开发的核心是脱贫致富,关键是到村到户,目标是长期巩固。精准扶贫效果如何,要看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程度,精准扶贫开展的怎么样,要看帮扶力量、帮扶资源和帮扶措施是否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取得什么成绩,要看脱贫致富成果的长期巩固。精准扶贫的宣传报道要转变思路,从下而上,多一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报道、多一些建设性的报道,使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真正服务于精准扶贫的实际需要,实现从“反映”到“服务”的职责转变。
1.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基本支撑宣传。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脱贫的基本支撑,新闻媒体要强化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县乡公路和通村通社道路建设、动力电和清洁能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报道。引入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意识,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信息、创新新闻报道的手法形式,及时报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进展、取得的新成果,用群众喜闻乐见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充分展示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围绕公共服务保障,做好重要保障宣传。公共服务是稳定脱贫的重要保障,对健全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贫困村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合和临时救助制度,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等,新闻媒体要鼓励编辑记者扎根基层,以百姓视角感受生活,以参与式和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展示贫困地区群众分享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成果、反映贫困地区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增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围绕资源集中倾斜,做好发展要素宣传。目前,为了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各地将工作力量、优惠政策、资金投入、各类项目和保障措施等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集中倾斜,做到发展要素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和人口。在精准扶贫的宣传报道中,新闻媒体一定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做好专项资金、行业资金、金融支持、产业带动等各项惠民政策的深度解读,引导工作力量和保障措施集中下沉,为精准扶贫工作由粗放到集约、由漫灌到滴灌的实质性转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4.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做好核心措施宣传。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核心措施。比如,甘肃省定西市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医药、马铃薯、草食畜牧等富民增收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300万亩和100万亩以上,分别约占甘肃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和第一。常用的130多个中药材品种定西有97个、占75%,定西三大主栽品种当归、黄(红)芪、党参面积分别占甘肃省的73%、70%和65%,占全国的60%、20%和40%,定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和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物流基地,马铃薯、中医药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21%和22.5%。由天然草场可利用900多万亩,多年生人工优质牧草留床面积300多万,加上丰富的玉米秸秆,发展草食畜牧业基础坚实。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定西市还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有利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宣传报道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广阔平台,在宣传报道时,要创新形式,减少说教式、灌输式、支配式的老套宣传方式,增加符合老百姓需求的节目信息,比如马铃薯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中药材的仓储管理技术、市场需求信息等。强化典型宣传,用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引导农民提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宣传科技支撑、电商扶贫、企业扶持等新技术、新科技对发展特色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