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河南教育学院艺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试论通俗唱法如何融入中国民族唱法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
王振华
河南教育学院艺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审美也在发生改变,声乐唱法的多元化、科学化、个性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也需要适应社会目前的需求,去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去寻求新的发展。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与需求的趋势,将拥有社会年轻群众基础的通俗唱法纳入结合到教学中去,给民族声乐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愈加强烈。在人类艺术的发展史上,有很多歌唱形式保存至今,被人们所接受并传承。其中包含:戏曲、美声、民族、通俗等。这些传统的唱法也一直在创新、改革,中国民族声乐也在寻求发展,大胆的融入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技巧和特点,以寻求突破,这种歌唱形式既融合了民族唱法的高频与甜美,又包含了通俗唱法的随意性与大众性,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去了解并喜爱这种新兴的歌唱方法。
中国民族唱法概述
中国民族唱法起先应为原生态唱法,原生态唱法是一种没有专业限制的原始的歌唱方式演变的一种唱法,在我国很多民族都用自己的传统语言来进行歌唱的一种形式。随着新中国成立,我们现在所形成的中国民族唱法,它继承了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融合了欧洲美声唱法,形成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科学的训练发声方法。
淳朴优美、声音嘹亮高亢却又不乏动情,是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特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民族唱法以它独特的演唱技法,成就了许多歌唱家,例如郭兰英、郭颂、胡松华、才旦卓玛、李谷一、吴雁泽等,这种方法在声音观念上要求甜、脆、亮;在发声方法上要求气息、声带和共鸣灵活的变化,在声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宽广,穿透力强。他们奠定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基础,如今我们在学习并传承中推陈出新,在继承了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的同时大胆地融入了欧洲美声唱法,这种改革后的新民族唱法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与美声唱法相比较,民族唱法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在硬腭部位,嘴型呈微笑状态,咬字清晰明亮。
通俗唱法,顾名思义,就是通俗易懂的唱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人们思想的认知更加开放,这种唱法在中国的大地上蔓延开来,许多通俗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例如:甜蜜蜜、天涯歌女、乡恋等。这些歌曲朗朗上口,音乐旋律具有随意性。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所运用的表演手段,演唱注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偏重“情”。
通俗唱法也称为流行唱法(最早被称为“气声唱法”),具有通俗性、大众性、易学性等艺术特色。由于通俗歌曲的歌词、旋律、演唱都具备通俗易懂的特点,且歌词内容多数以表达爱情为主,因此深受青年人的喜爱。通俗唱法的演唱风格形式多样,例如有抒情自然的、励志高亢的、摇滚奔放的和说唱叙事的,等等。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咬字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柔、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巧,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真声歌唱,同时结合气声、假声,并且比较贴近生活语言。同时,通俗唱法是世界上感染力最强,普及性最大的一种演唱方法。通俗唱法吐字方法及嘴型与民族方法相同,有时更靠前一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
在前面我们已经解释并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现在出现了一种两种唱法相融合的唱法,大家称之为民通唱法。这种唱法既融合了民族唱法的高频与甜美,又包含了通俗唱法的随意性与大众性,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并认知这种唱法,民通唱法所展现出来的声音,对于不同年龄、不能阶层都容易产生一定的共鸣,很多年轻的歌唱家,也都在致力于这种方法的研究与学习中,使其让人们听到更好的声音。
民通唱法的出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也一直引起了很多声乐专家以及乐评人的反对,觉得它歪曲了我们的民族唱法。我在此对于民通唱法不做评论,我讨论的核心是民族唱法借鉴通俗唱法的实践可行性,以及作为高校的声乐教师,如何在高校专业声乐教学中借鉴通俗唱法的一些优秀的特点,让民族唱法更能接地气,更能获得现在年轻人的喜爱,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声乐表演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通俗唱法融入民族唱法的实践者中,著名青年歌唱家谭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一名能通俗能民族的一名实力唱将,因为她的通俗演唱方法中具有民族唱法的元素,很多评委无法评判,对此产生质疑,其实就是对这两种方法的融合产生质疑,但是她所演绎的每一首歌曲都被观众朋友所喜爱。她仍坚持自己的唱法,一步步的进入了她事业上的高峰。她的《在那东山顶上》,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感觉,就好像是民族唱法,她的声音高亢又嘹亮,仿如天籁一般,从感情上来说,她又表达的非常细腻,有着许多通俗歌曲的音乐元素。宋祖英一直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一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为了寻求突破也在自己的大型广场音乐会上,和周杰伦共同演绎了周杰伦作曲和方文山作词的的一首中国风歌曲《黄浦江深》,曲调延续了周杰伦一贯的中国风,歌词细腻,充满诗意,叙述了黄浦江畔,女子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无论从作词、作曲、编曲上来看,无不流露出通俗歌曲的元素,宋祖英一改往日的歌唱技巧,以她独特的民族唱腔,结合通俗歌曲的唱法,来演绎这首歌曲,无疑,这首作品被宋祖英演绎的非常成功,是她演唱会的点睛之作。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不管任何一种唱法它最终服务的是听众,检验它好坏的也是听众,好听并能被人接受就是成功,这也说明了民族和通俗融合的可行性。这里就很好的能证明一点不管什么唱法,接地气,有人愿意听它才有存在的生命力,不然有一天我们的民族声乐也会走入一个需要国家拨款保护的一种窘迫的状态下。
在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通俗唱法中,抛开其他因素,光从最受青睐和接近于大众欣赏水平来说还是通俗唱法,并不是说人们欣赏不了高雅艺术,而是因为专业的唱法对于老百姓还不够贴近生活,这样无形中就会让他们觉得有距离感,从而转移欣赏。通过一些专业的问卷调查,以及从我自身的了解中,喜欢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人还是很少,特别是年轻人,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入通俗教学,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民族声乐技巧,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先有兴趣并有机会听到我们的民族声乐,现在很多人一听民歌就不喜欢,年轻人更是觉得喜欢听的人很土,会遭到其他人的嘲笑。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是一个现在很真实的音乐现象,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教师,我觉得我有义务和责任去发展我们民族音乐。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到民族声乐中,在教学中应该加入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通俗音乐,只有他们发自内心的原意去尝试演唱这些传统的民族特点中带有通俗成分的歌曲,才有机会让他们更多的接触到民族音乐,不然对于从内心就很抗拒演唱或者听民歌的年轻人来说,何来传承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唱法特点是声音明亮、甜美,通俗歌曲一般音域不宽,曲调容易哼记节奏也很鲜明。我认为在课堂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入通俗唱法,有两点可以借鉴,一是演唱现有加入通俗作曲旋律特点的民族声乐作
品。二是在具体的训练技巧中借鉴通俗音乐的音乐感觉训练和咬字以及节奏感的训练。
近些年来中国的民族歌唱家们对于民族声乐的发展创新做出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如祖海、于文华、韩红、陈思思等歌手,在她们演绎的作品中不同程度的加入了通俗或民族的艺术元素,在声乐教学中可以用这些作品让学生进行演唱,并通过这些作品进一步的在民族声乐技巧中加入一些通俗的咬字以及节奏训练。民族声乐加入通俗元素给我国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也是将音乐文化进行多元化发展,这将很好的促进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声乐教育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通俗歌唱形式,这种唱法的产生和实践顺应时代发展,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标志性产物,不仅兼备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在演唱技巧上起到互补的作用,为更好地演绎各种风格的歌曲和声乐作品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为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开阔了教学视野,更能引起现在年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中加入了通俗音乐的特点给当今的声乐界以及歌唱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具有广大群众性的基础上,也体现了歌曲的艺术性,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声乐艺术的社会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通俗歌唱形式,给我国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更多的思考,音乐文化的越来越多元化发展,这种形式也许还不成熟,可是通过很多涌现的歌曲以及青年歌手的表达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日渐成熟的趋势,相信在未来,这种歌唱形式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到大众人们的喜爱,也让人们更多的去喜欢具有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的歌唱形式。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加强高师声乐教育中的通俗唱法教学.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10. [3]黄声巍.浅谈职业教育中声乐教学的“民通唱法”,2010
项目
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视域下我国高校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设想——以河南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