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光亮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上海 200433
从虚幻走向真实—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项光亮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上海 200433
[摘要]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市民社会二元结构的深入剖析揭示出资本主义共同体虚幻的本质: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相矛盾,成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桎梏;只有在真正共同体条件下,个人与共同体才能实现和谐统一,共同体必然要从虚幻走向真实。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分析和解决我国现实生活中种种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视角,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虚幻;真实;现实意义
马克思视野中的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想象中的观念,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以现实的物质生活实践为基础、具有生命活力的集合体。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内容丰富,不仅有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概括,也蕴含了深厚的人的发展的价值探索。尤其是马克思关于虚幻的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现实出发,改变了用笼统的Gemeinwesen指称国家的做法,指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形式”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指出资本主义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产生的原因是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虚幻共同体产生的根源,只要真正的分工存在并且不是出于自愿,个人的劳动相对与个人来说就是异己的、对立的,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就会出现矛盾分裂;私有制使各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产生矛盾对抗,他们往往为了剩余产品和统治地位把自己的利益或本阶级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一旦取得了统治地位,就把自己的私人利益凌驾于共同利益之上,以私人利益掩盖了共同利益,而以这个阶级为统治的国家就带有虚幻的性质,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因为它是代表这个阶级特殊利益的政治集团。
国家并不像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说的那样是理性的共同体,资本主义国家总是一定阶级的国家,国家内部的斗争也是在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下各阶级争夺权力和利益的斗争。“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②个人是没有自由的,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组成一定的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在斗争中他们是敌对的,而阶级相对于他们来说又是独立的,因为阶级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他们的发展,阶级关系决定他们的个性,他们只有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才能在这一阶级内有个人的自由。因此,个人总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存在于共同体之中,而不是作为个人,个人的生活条件都是预先确定好的,个人的活动和个人的发展不在他们自己的控制之下,而掌握在阶级的手中。
由于分工和私有制,资本主义政治国家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它代表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普遍的个人利益相对抗,被统治阶级生存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他们只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挣扎、抗争,最后整个社会就越来越鲜明的展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直接对立。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制度,如火如荼的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也生产了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必将联合起来,从虚幻走向真实,推翻资产阶级虚幻的共同体,建立真正的共同体。
《共产党宣言》中有下面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③这样的联合体就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真正的共同体”。
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中马克思以自由理性来构想国家,首次提出国家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赋予国家最高的道德理性,认为国家决定社会和个人,明显还带有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色彩。但这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必经阶段,他站在理性的视角上把国家看作个人与整体和谐统一的自由人联合,体现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萌芽;在总结西里西亚工人起义的经验时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人的真正共同体,并指出:“工人自己的劳动使工人离开的那个共同体是生活本身,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力、人的享受、人的本质。”④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通过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类的关系不再受外在的支配和控制,个人的劳动即是个人本质的实现。这个时期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从相关的经济事实出发,文本中已初步涉及物质生产实践及相关的经济学分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已经沐浴到了尽管还微弱的实践的光芒,正顺着这微弱的光走向真正的人类解放的道路。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真正共同体”的思想置于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成为世界性的运动,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被推翻,私有制和分工被消灭,“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⑤。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是自愿去参加劳动,而不是被迫的去劳动,劳动不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劳动不再受时间、空间等范围的限制,完全实现了自由的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充分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从人类发展进程的实际出发,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图景做出的科学预设。它并不是马克思心血来潮,一时半会的创造,它始终与马克思思想的主题人类解放的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不断成熟的思想产物。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活中的诸多要素发生深刻变革,许多新鲜的社会元素应运而生。从共同体的角度看,大大小小具体形式的共同体映入眼帘,各种共同体观念层出不穷。我国现阶段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当年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元结构框架出发分析社会问题,沿着唯物史观的道路建构的共同体理论依然是分析和解决我国现实生活中种种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视角,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⑥。人都是有社会性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现实活动都指向现实的共同体,人们需要把自己当作共同体中的一员,并且自身的命运与共同体紧密相连,脱离了共同体就会感到孤立、失落,共同体是建立在人们以共同的历史、传统、语言习惯为基础的认同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可能使所有参与者共同受益,这就需要国家的体制来进行约束,规范市场的良好运行,但人们在市场和国家中往往不能找到自己认同的角色定位,国家的规范性措施和公共性福利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市场与国家的关系不是简单地自发运行与规范调控的关系,而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能促进公共利益和个人发展协调的最佳方式——共同体。作为市场参与者,人们是在利益的支使下自发的交易;作为公民,人们是在规范的限度内履行义务、享受权利;而在共同体中才会建立起以非利益和非义务性的互助认同为基础的共同纽带。国家在表面上看似弥补了市场的不足,其实并没有实现应有的效果,政府在考虑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时应以共同体的思维方式找寻一个出路,以共同体层面的作用来促进国家和市场真正走向协调发展,以共同纽带维系的认同感使人们在公共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对立中保持幸福感。
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与共同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内在一致的关系。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向真正共同体奋斗的过渡时期,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容易出现不真实性,导致国家和市场不能协调发展,个人的发展与公共利益之间发生矛盾对立。在这种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在国家治理和市场运行中,融入共同体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从基层的社区群体抓起,关注群众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困境和个人发展,重视群众在国家共同体中的权力发挥,使公共利益惠及全体人民,国家意志代表人民,培养群众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自觉的交往活动,以共同体的非利益性和非义务性的自觉接触弥补国家治理和市场运行的不足,促进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项光亮(1991—),男,河南信阳,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8.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3.
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