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泳
数学以其饱满的思维含量被誉为“思维中的体操”。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真正享受这美妙的脑力体操呢?在我看来,让他们主动参与思维表达,在表达与分享间,锻炼提升思维能力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一、从问题说起,确认方向
问题是根本,从问题溯源,一切水到渠成。说问题即是找根本,没有从问题入手的确认,搞错方向必然导致南辕北辙。
一位老师出了这样一道思维训练题:“小池塘里有20只小鸭子,第一次游走了10只,第二次又游走了一些,还剩下5只,一共游走了多少只?”这道题其实是简单的一步应用题,但题目中的多余条件实在不少,对学生造成了干扰。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极容易老老实实跟着题目的条件走,而不去首先关注问题是什么,这样自然导致他们走弯路、长长的弯路。很多学生先求出第一次游走后剩下几只,再算出第二次游走了几只,再将第一、第二次游走的小鸭数加起来。
实际上,这道题只需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说说题目要求的是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才能解答,从而确定解题方向,拎出关系,便可以清楚地发现直接将原有总数20只减去剩下的5只,便是游走的小鸭只数,一切清晰明了。
当然,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从问题说起,认清目标,有的放矢。一来保证每个学生明确知道问题内容,二来也让学生找准了思维的切入点。
二、从条件说去,梳理已知
1.说题意
随着生活数学被提到一定的高度,我们的数学题目越来越体现出生活化、时代性。虽然这样的生活数学与儿童生活贴得更近、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问题,往往因着生活的表象,而显得与课本所学知识有着一定的距离,对很多学生来说,更为扑朔迷离,他们往往不能一下子读懂题意。所以,说清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在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这个单元中,围篱笆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不是“靠墙围个长8米、宽5米的篱笆养鸡,要多少篱笆”,就是“靠墙围一个长8米、宽5米的篱笆,怎么围最省材料”。这样的题目要让学生在弄明白题目求什么的基础上,说清求篱笆怎么围与长方形周长的关系,将复杂的篱笆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
再如,六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解决问题:“将一个底面半径是1米、高为1.5米的圆锥体沙堆的沙子铺在5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能铺多长?”求能铺多长,实际上就是求底面半径是1米、高为1.5米的圆锥体沙堆的沙子的体积铺成厚2厘米、宽5米的路面所形成的长方体的长。
能说清题意,找到现象背后的数学关系是成功的第一步。接着再找到两个条件间的等量关系,一切便迎刃而解。
2.说关系
步入中高年级,解决问题已开始由原先的一步运算变成走两步、三步,甚至更多。题目中相关条件、无关条件的涌入,使学生的思路备受考验,容易将信息混搭,不再像解决简单的应用题时那么手到擒来。无论其本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说条件对于问题的领会、剖析、解决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在各年级的解决问题中,比多比少的问题是永远的大项。四年级下册开始便出现了三步计算的比多比少的问题,题中各关系量间的对应是除了计算问题外值得一提的教学重点。在江苏省编制的《补充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星星果品批发部运来26箱苹果和40箱梨。梨每箱15千克,苹果每箱20千克。(1)运来的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千克?(2)运来的苹果多,还是梨多?多多少千克?”
针对这种条件较多的解决问题的题目,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说清条件间的组合关系,将条件重新有序排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条件进行整理,将苹果的箱数与每箱的千克数组成一组;将梨的箱数与每箱千克数组成一组,完整有序地说清两组条件。这样一说,还有谁会张冠李戴、瞎做一通呢?
三、从方法说开,提升能力
一年级下册的退位减法可以说是计算教学上的里程碑,是后面100以内加减法、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直接决定了以后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速度。不少老师认为,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是练出来的,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虽然计算离不开练习,但比练习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针对退位减法在教学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我提出明确要求,让全班学生每天坚持说计算思路。以14-9=( )为例,无论学生是“想加算减,先想9+( )=14”;还是“两步递减,先算14-4=10,再算10-5=( )”;或者是“整减凑零,先算10-9=1,再算1+4=5”,都要说出来。总之,我让学生每天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思路,说出方法。
学生每天巩固,说清计算思路,为方法的熟练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口算速度明显优于其他平行班级。说运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从算式说理,有效检验
解题前说数量关系是每个老师都会强调的重要步骤,但很少有老师会要求学生在列式计算后再循着所列算式来说一说数量关系。
三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解决问题:“有一种药,每次吃2片,每天吃3次。问20天一共要吃多少片?”有的同学列出的算式为20×2=40,40×3=120。得到的数据是一样的,但从数量关系的意义上来说这样列式是说不通的。20天与每次2片之间没有直接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对着算式梳理数量关系时便会豁然开朗。
事实上,看算式说数量关系是一种将重复读题与解题改为批判式审视的有效验算方法,是一种更有意义的数学思维验证。
语文学科重视听说读写,其实数学也是一样。说,是一种思路的梳理与碰撞;说,是一种方法的分享与交流;说,更是一种意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