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幸
前言: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讲述了高尔基与儿子之间发生的“摘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课文的叙述不仅使人感受到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还通过这两件事传达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永远比“拿”更愉快的人生哲理。在课文的叙事中,插入了这样一段景物描写,貌似闲笔,实则蕴含深意。特别是从修辞角度观察,会发现这段文字的写法颇有特色,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巧用这段话,善加引导,精心品味,就可以顺利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文章的主题,这一深刻的哲理。
回顾整篇课文,我们知道,高尔基的儿子在探望父亲的假期里,顾不上休息,辛勤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一片真情,而花儿盛开的美好景象也确实给休养中的父亲带来了安慰。高尔基以此为契机,写信教育孩子:“要是你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这段话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含义深刻,饱含哲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从词句本身着手,帮助学生理清话语内在的逻辑关系,更要让学生真正结合上下文弄懂什么是高尔基口中的“美好的东西”,以及这样的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能够使人们快乐,也使自己快乐。
观察这段景物描写的语言特色可以发现,作者使用了这样几个叠词:“轻轻”“阵阵”“一只只”。重叠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重叠既是一种构词手段,也是一种语法手段。重叠表示行为者可用自主控制的动作,有短暂和喜爱的色彩。重叠还是一种修辞手段,可用于调节节拍,创造音乐美感。重叠词常常和象声词相互搭配,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韵味。以叠词的教学为突破口,通过朗读、体验、想象,充分体验这段景物描写中的“美好之意”“美好之情”,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理解这段景色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理解高尔基信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根据叠词的特殊表达效果和声音具有的修辞效果原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并进行了教学尝试,发现教学效果非常好。下面我将较为具体地描述课堂指导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环节一:体验唤起感情,朗读指导水到渠成。
1.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交流体会自己的感受。
生:看到了各种颜色的花儿盛开的情景,听到小蜜蜂嗡嗡的声音,闻到了一阵阵的花香,感觉到风儿吹在身上,心情愉快……
3.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想象,实际上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沟通文字与他们的心灵感受。一旦体验被调动,情感就会自然流淌。所谓的朗读指导,我认为绝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更应该是情感的激发和表达。
环节二:对比辨别,体会词语表达效果。
4.出示两组句子进行对比,指导朗读和理解:
①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②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摇晃着,散发出芳香,引来了蜜蜂。
·对比着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引导一:用心读一读、品一品,这些加点的词语,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轻轻”地摇晃,花儿的姿态更美了,香味飘得更远了。“阵阵”一词更让我们感受到芳香的迷人,让人陶醉。引来的“一只只”蜜蜂,更使人感觉到花儿的美、花儿的香,这个小小的花园,也因此更加生机盎然。
点拨引导二:读起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读起来第一句更为舒缓、轻柔,第二句显得短促,那种美丽的感觉和陶醉的感受没有那么明显。
点拨引导三:有了这些词语,描写更生动细腻了,更好地展现了花开的美丽情景,表达了人们的陶醉之情、喜爱之意。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依据文本本身的修辞特色进行的教学设计。通常情况,对于这种意思明了的叠词,学生很容易一读而过,不作咀嚼。然而,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叠词读起来感觉如何?如果不这么写,读起来感觉如何?为什么要运用这些叠词?这段景色描写对全文的中心有何价值?追问这些,我们才能深入到文本深处,触摸到作者的真实意图,感受到作者真切细腻的情感。“语言有温度,言辞有情感。”语感的培养需要这样切实的指导,需要老师在这些被学生忽略的地方,巧加引导,深入品味,深层理解,从而体会蕴含在词句之中的情感色彩,感悟语言表达的奥妙。
环节三:勾连上下文,体会哲理。
5.面对这样的美景,高尔基怎能不高兴?引读第五小节。
6.想象说话:想象一下,除了高尔基,还会有谁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有了这些花儿,人们的生活会出现哪些美好的情景?人们会怎样谈论这些花儿和带来这些花儿的高尔基的儿子?(相机提示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上叠词。)
7.小结:高尔基的儿子留下的花儿不仅让高尔基心情愉快,也给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送去了美好和快乐。我们可以想象,这座小岛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姹紫嫣红的色彩,都有沁人心脾的芬芳,而每一个来到小岛上的人都会欣赏、赞美到这美丽的春色。
8.再次朗读第四小节,小结:作为创造这美好景象的小高尔基,他该多么愉快,多么自豪啊。
至此,什么是高尔基口中的“美好的东西”,以及“这样的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能够使人们快乐,也使自己快乐”的道理已经呼之欲出。学生此时再读高尔基信中的话,情如出己心,话如出己口。本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就借助于文本修辞特点的品读体验、朗诵体会,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后记:
一直以来,修辞学知识要不要教存有争议。特别是小学语文能不能教,该不该教,如何教,都是众说纷纭的。我从这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领悟到的就是:“修辞”是作者写作时必然会进行的一种言语活动,从某种程度上,阅读活动就是读者透过修辞,揣摩作者真实意图,体验作者真实情感的过程。何以为言?情之所至;何以为美言?修辞以达之。近段时间,一直研读《汉语修辞学》,颇有所获,常不自觉以解读修辞的方式解读文本,并感叹汉语言之博大精深,微言妙义。语文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修辞学,对解读文本的能力大有裨益,对教学设计也有启发。我认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大不必谈修辞色变,而应善加利用,关注文本的修辞特点,巧妙设计,让“修辞”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放出光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