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之我见

2015-12-04 11:57:58陈维伟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审美中学语文教学

陈维伟

【摘要】审美教育在中文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种种限制及社会大环境的扰乱,审美教育面临困境。为此,我们应着力回归语文的艺术性本质,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同时贴近中学生,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一直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究竟哪个更重要的争论,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表现得更加尖锐。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自始至终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超越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可见,审美教育事关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有学者刘晓枫在《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这部书序言里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不是一门学问(甚至不是一门学科),而是身临现代型社会困境时的一种生存论态度”,审美不是一种维护、保养、驱动的力量,而是一种超越了宗教的拯救力量,是人生命的“第三只眼睛”,人只有张开这“第三只眼”,以审美的方式存在于世,才有可能在审美的尽头感知到依偎着人心的真实与自然的美。

二、审美教育现状

尽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现状仍然是“考试”“升学”引导着语文教学,学生们不理解何为“审美”,甚至不屑于知道“美”,固然这与中学生年龄的特殊性有关,他们叛逆心理较重,勇于乃至急于挑战正统和主流,同时我们不可推卸的却是以应试为主的内在原因和社会审美价值观多元化的外部原因。

(一)内在原因: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工具论的思想仍占据着统治地位,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发扬。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即以逻辑思维的训练代替形象思维,这样做大大地降低了语文学习效率,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奋笔疾书,唯恐漏掉老师口授的“标准答案”,师生都消耗太多的精力和体力。堆积如山的讲义标榜“让学生深刻领悟课文”,权威的标准答案也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因此这样的课堂秩序井然。诚然,标准答案中有对文章美的揭示,有对课文主旨的些许点拨,可是,学生对美的敏锐触觉已在这种“惯性”中退化掉了。

同时,我们对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要求过于社会化与成人化。仅仅以网络上中学生的“吐槽”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例进行简单列举,鲁迅文章中有类似“门前种了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语句,这样的语句简单思考一下就应看出,这仅是作者的一种表达习惯,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或政治意义,我们为何非要强行分析出“社会黑暗”的意义来呢?

(二)外在原因:社会审美价值观多元化

网络大发展大繁荣,各种文化艺术泥沙俱下,传播形式多种多样,身处其中的中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艺术虽不能用好或坏一概而论,文化也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有些文化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是美的,而青少年因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原因无法体会出美与丑,更谈不上如何在艺术鉴赏如鉴赏古诗词或现代小说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了。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多元化对社会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对青少年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则可能成为导致其审美混乱的直接原因,如青少年可能会过分推崇华丽辞藻而将此类作品误认为文学经典。

三、几点措施

(一)回归语文艺术性本质

依据美育的定义,美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旅游美。显然,体验自然美和旅游美要通过“行万里路”才能达到,技术美则需要动手操作能力,唯独艺术美与语文教学最为贴近。“语文”拆解开来则是“语言”和“文学”,语言为工具性,文学体现的则是人文性,带领学生体验到文学之美,我们的语文教学美育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有的省市已经实施的增加古诗文在语文课本和考试分数中的比重,虽未超出应试的范畴,但不失为主动改进的措施之一。就回归语文艺术性本质这一措施,我们可以参考叶圣陶先生编写《开明国语课本》的理念来改进我们的语文美育。这一刚上市就受到热烈追捧的语文课本在语文教学方面仍然享有很高的赞誉。叶圣陶先生曾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二)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必须要提高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够认真钻研教材,以审美的眼睛发掘课文中足以使学生情感愉悦的审美因素,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共同感受精神升华的乐趣。只有树立审美教育观念,教师才能在教育中感受到崇高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双倍的:他向学生付出的积极情感带给学生快乐,而学生人格的发展给予他们的回报也让他感受到绵延于课堂之外的快乐;他不仅在教学活动中享受着学生进步带给他的幸福,同时也在审美教育中感受着自我发展的幸福。以生气唤生气,以激情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投身审美教育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采取中学生喜欢的方式或途径来普及美

当下的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快,他们对新事物尤其是新媒体的操作能力明显强于老师和家长。此时家长和老师就不能再撇开这种现状不予考虑,新媒体如智能手机等能成为中学生接收各种不良信息的渠道,自然也可以成为欣赏艺术美、传播艺术美的途径。通过组织各种微信群、公众号、APP、微视频等形式,将学生们拉拢进语文美育的大组织当中,利用青少年善于钻研、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带领他们接近文学的美,想来这并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罗建成.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

[2]唐永.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7.

[3]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编辑:钟园)

猜你喜欢
审美中学语文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2:30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19:30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