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彦君+张鑫+康永祥+李周岐
摘要:高等农林院校开设的树木学课程内容丰富,术语繁多,教学时数削减,实践教学不足,学生易产生倦怠与厌学情绪。针对这些问题,总结校园植物识别大赛的经验,思考它对于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意义,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关键词:树木学;植物识别大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83-02
树木学是讲述木本植物的分类系统、形态特征、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用途等内容的课程,是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园林、生物、地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林木遗传育种、环境保护、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1,2]。树木学的内容丰富且零散、专业术语繁多,需学生大量识记并通过实地观察比较才能领会[3],因此,学生极易产生倦怠与厌学情绪,是树木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通过举办“校园植物识别大赛”,希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也思考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形式,引入树木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本文就大赛经验及其在树木学教学中的意义做一探讨。
一、校园植物识别大赛检验出过去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校园植物识别大赛”已在探索中成功举办了两届,面向的是全校学生,尤其是系统学习过树木学、园林树木学、植物学、观赏植物学、花卉学、植物资源学等课程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植物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举办。比赛分为初赛与决赛,初赛以考核植物科属种识别能力为主,决赛考核植物的主要形态识别特征。比赛设置了“校园植物识别大赛植物名录”(共160种,木本140种,草本20种)、考察内容与评分标准,还设置了一、二、三等奖,对参赛者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奖励,同时对所有参赛者,根据比赛成绩,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与技能8学分实施办法(试行)》,记入创新与技能学分。
分析两届比赛成绩,发现低分段人数多,高分段人数少。第一届比赛中,预赛成绩在60分以下的人数为130人,占总人数的69%,第二届比赛中,预赛成绩60分以下的人数为129人,占总人数的60%。不难发现,第二届参赛者成绩有所提高,60~100分中的三个分数段上人数占总人数比例(60~70分:18%;70~80分:8%;80~100分:5%)均高于第一届(60~70分:22%;70~80分:12%;80~100分:6%)。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分析,两届比赛中除园林、林学、植物保护、森林培育专业参赛者及格率达到参赛人数的50%外,其他专业及格率均未超过半数。再结合决赛成绩,达及格水平的参赛者中约有50%的学生未能准确描述植物形态识别特征。可见,学生通过植物形态识别特征识别植物种类的能力还很欠缺。虽然,树木学理论教学考试与实践教学考核均显示90%的学生达到及格水平,但植物识别大赛的考察发现树木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
《树木学》最早叫树木分类学,主要是为森林经营者和木材经营者正确地鉴定树种服务,以免因树种鉴定错误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人们进而注意到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树木学》也由单纯的树木分类学发展成为一门包括树木形态、分类、分布区、特性和资源利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4]。《树木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中也提出: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科及代表树种识别的要点,能够对相近树种进行辨析,并掌握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分类地位及在林业工程方面的应用,为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植物识别能力依然是树木学课程的最基本任务。比赛成绩反映的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原因可能是:(1)近年来课程体制改革,树木学教学课时大幅减少,缩短了学生消化课程的时间;(2)理论教学中基本靠图片加深学生对树木识别的直观印象,对学生的影响较模糊;(3)实践教学环节中,实验课标本资源有限,教学时间与树木生长季节不对应等现状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校园植物识别大赛,从实际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检验了过去教学模式的效果:一方面,削弱了学生依靠书本死记硬背取得试卷高分的心理,消除了依靠短时间学习取得高分的侥幸;另一方面,相关教学人员应当着重思考如何更合理规划理论与实验课程,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校园植物识别大赛找到了目前教学中的不足
植物识别能力的强弱是农林学科学生专业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植物学知识的积极性以及巩固与应用已有的知识,特举办了这两届比赛。“校园植物识别大赛植物名录”中的标本是根据克朗奎斯特系统、就校园及本地博览园植物有选择性地进行编目的。分析学生得分点与试卷考点的对应情况,两届比赛预赛成绩60分以上参赛者的得分点集中在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的木兰科、核桃壳、榆科、桑科、栎科、蔷薇科、蝶形花科、槭树科,而决赛中约70%的参赛者都能准确写出这些科植物的主要识别特征。不难发现,以上各科树木都是授课中的要点及考试的重点,其识别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才成为学生的主要得分点。但是,以《树木学》(北方本)(任宪威主编)的教材为例,被子植物门中列举了45个目[4],而比赛中仅涉及18个目的植物,学生的识别能力还主要集中在几个识别特征明显的科,这一方面体现了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教学中的盲点很可能成为学生知识结构掌握上的盲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拓展知识的能力还不够。因此,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知识体系与知识点,设计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尽量完整以及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均是树木学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校园植物识别大赛启迪了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如何开展与树木学教学相关的系列化学科竞赛活动并形成科学、规范、系统化的竞赛和管理机制,为学生创新活动搭建平台,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经过两次有意义的尝试,校园植物识别大赛的举办也为今后树木学教学改革提出了可借鉴的思路。endprint
在今后树木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中,除着重思考以上检验出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外,还要考虑在恰当时机将大赛引入树木学教学或实践环节中。公开比赛的形式可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竞争性与趣味性,相应的奖励机制也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一届比赛中,参赛人数共计187人,分别是来自我校6个学院11个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林学院(林学、园林、森林保护、森林培育、森林经理学)、农学院(农学)、园艺学院(果树学)、植保学院(植物保护)、生命学院(植物学)、成教学院(园林、艺术设计),第二届比赛的参赛人数共计215人,分别是来自我校9个学院18个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与第一届相比,增加了水建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城市规划)、资环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备注:获得二等奖1人)的学生;林学院增加了艺术设计、林木遗传育种与生态学专业,园艺学院增加了茶学专业,生命学院增加了发育生物学专业。统计两届大赛的参赛人数与专业背景,第二届参赛总人数及参赛者的专业背景结构都扩大,说明学生愿意主动融入这样的学习形式中,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树木学学习的兴趣,第二届比赛中还出现非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甚至获奖的情况。作为一所以农林专业为主的学校,若能带动更多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植物识别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基础,可看作是树木学教学产生的“额外效果”。若将比赛作为树木学教学改革中的辅助教学形式抑或是作为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还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比赛规则制定上,还需要细化考点,增加考核环节,甚至扩大比赛地点,既要满足趣味性,还要兼顾教学任务。目前的规则要求参赛者在160个植物标本中随机抽取20个作答,虽然达到检测学生植物识别能力的标准,也体现了一定的比赛趣味性,但作为教改中的实践活动,由于样本量小而不利于统计和分析学生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其二,根据各专业对《树木学》教学目的与要求的不同,设计符合各专业学生的考察题目,做到有的放矢也很重要,目前的考题只有一套,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只起估计的作用。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在树木学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希望“植物识别大赛”能真正成为树木学辅助教学中的有效形式,让树木学课程学习更加有吸引力,考核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张志翔.树木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李登武,康永祥.树木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3,(5):54-55.
[3]唐治锋.树木学教学浅谈[J].中等林业教育,1999,(4):24-25.
[4]任宪威.树木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