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王华朕
(浙江省玉环县城关中心小学青马分校 浙江台州 317600)
摘 要:健康,往往被人们简单的理解成是生理上的健康,但心理健康也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体育与保健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校体育与保健的教学必须把健康作为第一指导思想。该文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比较明显的心理现象:如恐惧害怕心理、自卑孤独心理、逆反心理以及狂妄自负心理的分析,并研究其成因和提出一些措施,使小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能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c)-0110-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110
《体育与保健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校体育与保健的教学必须把健康作为第一指导思想,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并不仅仅表现在疾病与虚弱方面。因此,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同时也是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
体育与健康一直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有的娱乐性和竞争性吸引着众多的小学生参加。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开放性,他们的情绪波动也较大,体育课上,也有各种心理障碍,体育教师应分析这些心理障碍,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1.1恐惧害怕心理
产生此类心理的学生,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平常受家长的打骂、老师的呵斥和伙伴的冷嘲热讽,他们在心理上对别人保持着高度戒备,对于教师的谈话、提问以及教师所要求的练习,往往是回避、紧张、害怕;另一方面是由于自信心不足而引起的,如在跳跃项目或做杠上动作时,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因紧张害怕而造成肌肉僵硬,导致动作变形,难以完成技术动作,引起心理障碍。还有的学生是因为老师要求太高、批评过多,引起思想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承受能力;而有的则是自身生理条件不佳或以前受过运动创伤,因此造成恐惧害怕心理。
1.2自卑孤独心理
在体育课中,有个别学生对学习不认真,对比赛和活动缺乏信心,对学习也比较消极悲观,他们缺少朋友,生活在自我之中,同时其他同学对他们也缺乏理解,慢慢地会冷淡他们,使他们形成自卑孤独的心理。
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因素,青少年期的儿童正处在第二生长发育期,有机体各部分之间和环境之间常常暂时失去平衡,其机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往往超过各运动器官的调节能力的发展,以致出现动作的不灵巧、不协调或笨拙之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自卑心理。二是家庭原因,由于父母不和、分居或家庭残缺,有的则是单亲家庭,往往产生自以为是或孤僻的心理,久而久之,便会被别人疏远了。三是自身的条件或学习成绩因素,因自身发育不良或残疾而产生错误的自我意识以及自身学习成绩差,怕被人瞧不起而抬不起头来。
1.3逆反心理
由于教师过高的要求和期望,或过于严厉或粗暴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或者是教师对问题处理不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或教师自身言行不一,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慢慢形成对立情绪,教师如不恰当处理,会产生你说东他偏说西的逆反违抗心理。
产生的原因有:一是学生独立意识加强,过分强调自我,偏激片面看问题;二是由于知识水平不够,但又出于自尊而拒绝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从而在学习上比较孤立,遇到问题时除了逃避,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三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什么事都依着他们,顺着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
1.4狂妄自负心理
在体育课中,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自搞一套,而事实上对动作技术一知半解,形似而神非,不但达不到教师上课的要求,反而对老师的指导和纠正置之不理,有时还引起其他同学对他错误动作的模仿,形成不良循环,使得课堂纪律遭到严重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伤害事故。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烈,“成人感”与独立性增强,对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以为是。其次是教师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可能也不强,场地器材缺乏,导致学生兴趣减小。
2. 1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是体育教学方法,老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要对启发式和诱导式的教学有所突出,打破老师教和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突出对学生独立思维和有效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把对运动的兴趣保持终身,逐步养成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在体育与保健课的基础知识教学上,加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保障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正式传授的途径和时间,并教会学生掌握一些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方法。
2.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每个教师都应该平等的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是消除师生隔阂的重要一环,虽然有些学生上课自由散漫,或性格孤僻,我们教师都应积极、诚恳地去对待他们,以理服人,以诚待人,耐心地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到批评是善意的,教育是好意的,消除师生间紧张、对立的心理。
(2)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清楚,教学的主体是他们,并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对各自的品质有很清楚的认识,从而对自己的优缺点做出客观的评价,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争取他人的尊敬,使学生明白自己能够达到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对此应该感到高兴和满意,应该享受这种付出后的成就感,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3通过情感刺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现代体育教学既是传递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
的一个过程。在师生间双向流动的课堂知识、情感和技能,容易使师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要了解教学中这一关系,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与成功带来的喜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结合竞技性与娱乐性、技术性与趣味性、健身性与育心性,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改变以往的厌学、苦练的状态,让他们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团结合作,自我挑战,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收获成功后的喜悦。
2. 4注重了解学生的心态,努力体现教育艺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要对他们的心态进行及时的了解,感知他们内在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老师要善意观察学生的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要坚持以表扬为主。美国总统林肯曾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老师要及时地表扬那些有进取心、取得了哪怕是小小的一点成绩的学生,反复多次地表扬促使他们自信心不断增强,继续发挥自己的优点,并克服缺点。
2. 5采用体育教学比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性格
健康的心理和人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心理疾病往往都受到不良性格的影响。体育比赛不仅比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更是心理、意志、智慧的体现,比赛成绩的取得是身体、情感、意志及知识等综合发挥的结果。健康的心理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各种比赛中,学生能体验到各种强烈、多变、鲜明的情绪,感受到成功或是失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性格。这对狂妄自大、自卑怯懦、畏惧困难等不健康心理也是一种预防和治疗。
3.1小学生心理、身体发展所需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知识、长知识的阶段,其心理、生理发展很快,变化大,对该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尤为重视。据新华社报道,全国现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3000万名,其中就有21.6%~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以上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严峻的,这将会影响青少年充分发挥智力潜能,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以及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正常的人际交往。
3. 2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所需
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只是学习知识,开发智力,促进身体健康的过程,还是形成和发展完美人格的过程。而高层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健全人格的标准。追求心理卫生,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所需,有利于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小学生的人格。
3. 3小学生未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所需
作为21世纪的主人,小学生是社会的建设者、参与者,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和整个社会有脱离不了的关系。作为社会人,他们需要真才实学为社会做贡献,还要对社会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这是对现代健康的要求,也是对青少年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3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柳斌.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上、下)[M].1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