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姬芳
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的建构与实证
□宋姬芳
论述国内外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研究的现状,结合学科知识服务工作实践,提出学科馆员开展学科知识服务所需的22项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调研实证了这些能力要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学科知识服务能力 学科馆员 大学图书馆
学科馆员的学科知识服务能力,是指学科馆员从事或开展学科知识服务工作时应具备的专业、学科方面的知识及运用相关技术的能力。学科馆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知识服务的“软实力”。高素质馆员队伍的成长、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馆藏资源结构的优化,改善了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知识服务所需要的环境要素,为学科馆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为这种“软实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了必备条件。与此同时,未来大学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对学科馆员提出了更加全面、专业、严格的能力要求。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和提出学科馆员应具备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建构学科馆员全谱段学科知识服务能力指标,奠定大学图书馆全面提高学科服务水平的人才基础。
学科化知识服务有机融合了学科服务与知识服务的理念,是大学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原会长克莱尔认为:“时代已经从追求信息发展到了追求知识,当知识共享成为一切事情和交流的基础时,学科知识服务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信息的方法”[1]。 马歇尔等认为:“开展学科服务是专业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而对图书馆员来说,通过理解专业知识、共享专业知识为用户提供学科知识服务,是其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2]。
学科馆员是否需要学科背景或者仅依靠一般的专业技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是一个历时已久的争论[3],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探讨也一直在进行。
1.1 国外对学科馆员能力的研究
约翰· 罗德威尔认为学科馆员应拥有学科参考咨询特长,为用户提供专业相关的支持,如数据库搜索能力、专业指导能力、专业馆藏建设等。过去强调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或者在某一领域有相关经验,以及相关的语言能力;新一代学科馆员更应该具备跨学科、融入学科研究团队中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学科馆员不仅仅要熟悉本馆馆藏,更要拥有搜索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开源资源等的技巧,并能通过适当方式将这些资源提供给读者[4]。不仅如此,学科馆员应具备积极的应变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并能通过良好的沟通,参与到策略制定当中[5]。对当代图书馆员来说,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都很重要[6]。而教师更看重图书馆员能否在深度学科知识、IT技能、版权问题、机构知识库成果保存等方面给予他们帮助[7]。这些文献虽然较为全面地阐释了学科馆员所需的能力,但对这些能力的归类并不清晰。
2012年1月,英国大学图书馆委员会的玛丽·奥克兰完成的研究报告《重新确立支撑科研所需的技能》(Re-skilling for Reasearch),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当前和今后2-5年学科馆员所需要的各类技能和知识,为我国图书馆研究和提出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能力提供了较好参考[8]。
1.2 国内对学科馆员能力的研究
国内业界大多数文献对学科馆员的能力或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内容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多是能力内容的罗列,并没有完全理清各项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梁瑞华、展晓玲等将这些能力进行了简单的归类,是研究上的进步。梁瑞华将其归为职业素质、基本知识结构素质、创新素质、信息挖掘和加工能力四类[9];展晓玲则将其归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三类[10]。与之相比,王贵海和吴琦的研究思路则更值得借鉴。王贵海将学科馆员的各种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资源&管理&应用、营销&教学、评价&发展四个方面,下设九个能力层次,建立了学科馆员“能力云”模型[11];吴琦则借鉴营销理论中的4C’s理论,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为更好地完成其职责所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决策能力、文献传播能力和协作能力[12]。这两篇论文加强了能力内容研究的系统性,注意到了各种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关著作对学科馆员能力也有论述。盛剑锋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与管理》一书第五章第三节“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专门论述了馆员从事知识服务需要的六种能力,即高尚的思想职业道德,敏锐的信息反映和处理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精湛的人际沟通能力[13];郭晶主编的《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与进展》在专门章节论述了学科馆员的资质及能力要求[14];梁瑞华也在著作《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中,专门针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团队的个体素质进行了论述[9]。
在2013年6月举办的2013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上,中科院图书馆孙坦副馆长在“学术图书馆与嵌入式知识服务”的报告中,总结概括了图书馆当前和今后五年内越来越受重视的几方面技能和知识,主要包含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信息检索方面的技能、信息素养方面的技能、文献管理技能、服务宣传推广能力和科研辅助能力等等[15]。
通过上述理论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图书馆对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的研究大多限于某方面或某几项能力的研究和论述,欠缺对全面能力的阐述。
随着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开展,学科用户的需求日益专业化、多元化,对学科馆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似乎有泛化的趋势。学科馆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必须建立自己的能力体系。笔者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结合多年从事学科知识服务工作的实践,分析与开展学科知识服务密切相关的各项因素,对学科馆员从事学科知识服务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归纳提出学科馆员从事学科知识服务所需要的九个方面22项知识和技能要求(见表1),以期全面描述学科馆员的学科知识服务能力,构建全谱段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能力。
表1 学科馆员从事学科知识服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对上述学科知识服务知识和技能的指标设定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检验指标构成的维度是否合理,笔者选取国内已开展学科服务的部分重点大学图书馆为调研对象,通过电子邮件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电话调查,实际考察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情况。
3.1 样本选择
本调查以教育部2009年1月更新的“985”学校名单为样本框,以北京地区为主,并适当选取其他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985”高校。调查时间为2013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调研对象主要是图书馆从事学科服务的学科馆员(占81%)、负责学科服务的主管领导(占13%)及部分其他馆员(占6%)。
3.2 调查问题
问题1:学科馆员从事学科知识服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及馆员目前的能力水平。
1-a. 请考虑未来2—3年的发展趋势,对所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打分:
0.不必要; 1.一般重要;2.比较重要; 3.非常重要;N.不清楚。
1-b. 请对您目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水平打分(仅学科馆员作答):
0.不具备; 1.了解;2.基本掌握; 3.熟练;4.非常熟练。
该问题的设计为量表法,要求被调查者针对表1中22项“学科馆员从事学科知识服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及馆员目前的能力水平分别打分,通过该项调查了解被调查者对学科知识服务能力重要性的认知情况及学科馆员所具备的能力水平现状。
问题2:您认为除这22项之外,还有哪些能力对于从事学科知识服务很重要?
该问题的设计为问卷法,除上述22项能力之外,被调查者认为还有哪些能力对于从事学科知识服务很重要,请其列出。该问题是对问题1的补充,以保证被调查内容的严谨性。
问题3: 3-a. 请在22项能力中选择您认为最重要的3项;3-b. 请在22项能力中选择您认为重要程度最低的2项;3-c. 在未来2—3年内,您希望参加哪些能力的培训;3-d. 在未来2—3年内,您最希望获得哪些能力的提高。
该问题的设计为多选,限定选项又不局限于选项,但要对增加的选项内容做出说明。通过该问题希望了解从事学科服务的馆员针对22项“能力”的重要程度、期望等给出的选择。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关于学科知识服务能力调查(问题1)的量表分析
(1)学科知识服务能力重要性的认知情况及所具备的能力水平现状
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及“能力水平”量表打分的调查结果分别求平均值(如图1所示)。
图1 九大类22项学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和能力水平的平均值*注:误差线表示平均值的95%置信区间。柱形代表九大类。
被调查者对学科知识服务能力“重要性”的认知情况分析:从事学科知识服务应具备的22项能力和技能中,打分均值最低的三项是第13项-具备元数据使用方面的能力(均值=1.70±0.82)、第12项-具备提供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应用的能力(1.95±0.76)和第21项-向用户提供研究成果长期保存方法咨询的能力(1.99±0.76)。接近“比较重要”的认知程度的能力分别属于第五、四、八三个大类,即信息组织、信息技术和指导并参与用户学术交流的知识和技能。其余19项能力的“重要性”打分均值都在2~3分之间,分值介于“比较重要”和的“非常重要”之间。“重要性”打分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第7项-娴熟的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技能(平均值±标准差=2.84±0.46)、第8项-整理、分析和提炼用户所需学科信息的能力(2.78±0.47)和第3项-与用户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2.77±0.42),分别属于第三、二大类,即信息应用、交流沟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被调查者已具备的“能力水平”现状分析:22项能力中,“能力水平”打分均值都在1~3分之间,但低于3分,均未达到“熟练”或“非常熟练”的程度。其中“能力水平”在2~3分之间的有13项,属于“基本掌握”到“熟练”之间的程度;在1~2分之间的有9项,仅达到“了解”到“基本掌握”的程度。能力水平最高的前四项依次是第4项-与学科团队成员沟通协作的能力(平均值±标准差=2.61±0.70)、第7项-娴熟的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技能(2.58±0.88)、第10项-指导用户检索文献和管理文献的能力(2.53±0.79)和第3项-与用户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2.50±0.61),主要集中于第二、三大类,即交流沟通、信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力水平”最低的三项,由低到高依次是第13项-具备元数据使用方面的能力(1.19±0.91)、第22项-向用户提供版权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问题咨询的能力(1.28±0.91)和第21项-向用户提供研究成果长期保存方法咨询的能力(1.42±0.96),分别属于第五、九、八三个大类,即信息组织、相关法律、指导并参与用户学术交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学科知识服务能力重要性的认知情况与能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为考察被调查者对学科知识服务能力重要性的认知情况与实际所具备的能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利用SPSS对二者量表打分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见图2)。
图2 22项学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均值和能力水平均值的相关性分析
如图2所示,22项能力呈现出“重要性”越高,“能力水平”越高的正相关关系(r=0.845,P<0.01),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聚集区,将22项能力分成3个区域和3个独立的点。
区域I所包含4项能力的“重要性”和“能力水平”均很高,且“能力水平”相近,尤其是“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18项。这四项能力分别是第3项-与用户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第4项-与学科团队成员沟通协作的能力、第7项-娴熟的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技能和第10项-指导用户检索文献和管理文献的能力。主要集中于第二和第三大类,即交流沟通与信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区域Ⅱ包括10项能力,“重要性”较高,“能力水平”略低于区域I,但高于其他8项。分别是第1项-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第2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第5项-组织和管理学科服务工作的能力、第6项-推广学科服务的能力、第8项-整理、分析和提炼用户所需学科信息的能力、第9项-熟练使用文献管理工具的能力、第16项-设计和实施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能力、第17项-获取本单位和目标单位科研动态的能力、第18项-跟踪所负责学科科研进程的能力和第19项-学科分析与评价能力。这些能力分别属于第一大类-专业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大类-交流沟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大类-信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六大类-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和第七大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技能。
区域III所包括5项能力的“重要性”和“能力水平”均很低,主要集中于第四、五、八、九大类,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信息组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并参与用户学术交流的知识和技能和相关法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11项-具备提供有关信息开发和利用技术方面咨询的能力、第12项-具备提供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应用的能力,第14项-组织特色(学科)资源库或学科机构知识库建设的能力,第21项-向用户提供研究成果长期保存方法咨询的能力和第22项-向用户提供版权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问题咨询的能力。
三个独立的点中,第15项-培养用户敏锐信息意识的能力和第20项-向用户提供国内外研究成果出版与传播方面相关信息的能力,这两项的“重要性”较高,而“能力水平”较低,说明被调查者认为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较为重要,而目前所具备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而第13项-具备元数据使用方面的能力的重要性和能力水平均较低。
图3为学科知识服务所属的九个大类的“重要性”认知和“能力水平”均值的相关性分析。在这九大类中,“重要性”和“能力水平”成正相关(r=0.937,P<0.01)。可以划分为两个聚集区域:第一大类-专业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大类-交流沟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大类-信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六大类-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和第七大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均属于第一区域,即重要性和能力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第四大类-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五大类-信息组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八大类-指导并参与用户学术交流的知识和技能、第九大类-相关法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属于第二区域,即重要性和能力水平均较低。
图3 九大类的重要性和能力水平平均值的关系
3.3.2 关于学科知识服务能力调查(问题3、问题2)的问卷分析
(1) 被调查者对学科知识服务能力重要性的主观选择与期望
图4为学科馆员在22项能力中认为最重要的3项的选择比例。选择比例超过10%的能力分别为:第3项-与用户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19%选择),第1项-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18%选择),第8项-整理/分析和提炼用户所需学科信息的能力(14%选择),第2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11%选择)。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三项在问题1量表调查“重要性”打分中分别位于第3、4、2位,该统计结果说明被调查者在主观上认为与用户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整理、分析和提炼用户所需学科信息的能力是学科馆员进行学科服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图5为学科馆员在22项能力中认为重要性最低的2项的选择比例。选择比例超过10%的选项分别为:第13项-具备元数据使用方面的能力(23%选择),第22项-向用户提供版权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问题咨询的能力(17%选择),第21项-向用户提供研究成果长期保存方法咨询的能力(15%选择),第11项-具备提供有关信息开发和利用技术方面咨询的能力(11%选择)和第12项-具备提供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应用的能力(11%选择)。被调查者在主观上认为重要性最低的前7项与问题1“重要性”打分最低的7项基本一致。
图4 学科馆员在22项能力中选择的认为最重要的3项
图5 学科馆员在22项能力中选择的认为重要程度最低的2项
图6为学科馆员在未来2~3年内最希望参加的能力培训的选择比例。整体而言,选项比较分散,选择人数前五项的依次为:第19项-学科分析与评价能力(14%选择),第8项-整理、分析和提炼用户所需学科信息的能力(9%选择),第1项-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8%选择),第22项-向用户提供版权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问题咨询的能力(8%选择)和第18项-跟踪所负责学科科研进程的能力(7%选择)。
图7为被调查的学科馆员在未来2~3年内最希望提高的能力的选择比例,选择人数前五项的依次为:第19项-学科分析与评价能力(13%选择),第6项-推广学科服务的能力(10%选择),第8项-整理、分析和提炼用户所需学科信息的能力(10%人选择),第1项-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9%选择)和第7项-娴熟的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技能(8%选择)。
此外,将希望培训的计数、希望提高的计数和现状水平打分的平均分分别排序,发现现状水平最高的4、10、3、16三项能力获得提高和培训的意愿较低,2、8、7三项能力水平较高仍希望进一步提高。13、21、12、15、17五项能力的现状水平、希望提高或参加培训的意愿均位于中位数以下,而22、11、14、18四项能力虽然现状水平较低,但提高或参加培训的意愿较高。
图6 学科馆员在未来2~3年内最希望参加的能力培训
图7 学科馆员在未来2~3年内最希望提高的能力
(2) 被调查者身份与学科知识服务能力重要性的认知及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为了解学科服务年数以及普通馆员与图书馆管理者的身份差异对学科知识服务能力“重要性”和“能力水平”打分的影响,笔者进行了单因素方程分析(见表2)。
学科服务年数分别对3项能力的“重要性”认知和7项能力的“现状水平”有显著影响(P<0.01):其中,对于第5项-组织和管理学科服务工作的能力、第7项-娴熟的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技能、第12项-具备提供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应用的能力,从事学科服务多于10年的馆员比年轻馆员更认为这三项能力重要(P<0.01)。第7项-娴熟的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技能、第15项-培养用户敏锐信息意识的能力、第22项-向用户提供版权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问题咨询的能力,这三项“能力水平”随学科服务年数的增多而增高(P<0.01)。但第4项-与学科团队成员沟通协作的能力、第8项-整理/分析和提炼用户所需学科信息的能力、第11项-具备提供有关信息开发和利用技术方面咨询的能力、第12项-具备提供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应用的能力对于0-4年和5-9年的学科馆员水平没有显著变化(P>0.01),而学科服务年数多于10年的馆员水平显著提高(P<0.01)。学科服务年数对其他能力没有显著性影响(P>0.01)。是否为图书馆管理者对能力的认知和现状基本没有显著性影响(P>0.01)。
表2 不同服务年数和馆员身份对
22项能力在重要性和能力水平方面的影响*注:图中每条折线代表相应分组打分的平均值,纵坐标刻度范围均为1.0-3.5。网格填充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双尾)时显著,深色填充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双尾)时显著,无填充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不显著。例如,表中最后一行表示对于第22项能力,重要性打分的平均值为学科服务年数5-9年的<学科服务年数0-4年的<学科服务年数10年以上的,而能力水平打分的平均值为学科服务年数0-4年的<学科服务年数5-9年的<学科服务年数10年以上的,而且能力水平打分的显著性水平(网格填充)比重要性认知的(深色填充)更低,说明更可信。而馆员和管理者的身份差异对第22项能力的重要性和能力水平打分均无显著性影响(无填充)。
(3) 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要性、能力水平和希望培训、希望提高的总体情况
第1项-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第3项-与用户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第6项-推广学科服务的能力、第7项-娴熟的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技能、第8项-整理/分析和提炼用户所需学科信息的能力,这五项能力是被调查者认为重要性最高的。而第13项-具备元数据使用方面的能力的重要性最低。
第3项-与用户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第4项-与学科团队成员沟通协作的能力、第7项-娴熟的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技能和第10项-指导用户检索文献和管理文献的能力,这四项被调查者目前具备的能力水平较高。而第13项-具备元数据使用方面的能力、第21项-向用户提供研究成果长期保存方法咨询的能力、第22项-向用户提供版权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问题咨询的能力这三项的能力水平较低。
普遍希望培训和提高的知识和能力为第19项-学科分析与评价能力和第6项-推广学科服务的能力。而对第3项-与用户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第4项-与学科团队成员沟通协作的能力、第10项-指导用户检索文献和管理文献的能力、第12项-具备提供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应用的能力、第13项-具备元数据使用方面的能力、第14项-组织特色(学科)资源库或学科机构知识库建设的能力,第15项-培养用户敏锐信息意识的能力,第16项-设计和实施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能力、第17项-获取本单位和目标单位科研动态的能力、第21项-向用户提供研究成果长期保存方法咨询的能力这10项需要提升的迫切度不高。
(4) 被调查者补充的较为重要的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因素)
将被调查者补充的较重要的学科知识服务能力(或因素)进行分析归类,其中有11条可归结为外语水平、态度/热情、交流/分享、自身发展和外界条件等(见表4)。
表3 22项能力的重要性、能力水平和希望培训、希望提高的总体情况
表4 被调查者补充的较重要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因素)
·相关专业英语及图书情报学科专业英语
·外语阅读及应用能力
·熟练掌握英语等外语,更便于学科服务信息搜索和利用
·毅力,长期坚持与读者沟通,即使没有反馈也要继续推广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对学科服务的热情
·勇于尝试,超越自我,有尽最大可能为用户提供一流服务的意愿
·与国内外学科馆员社群交流分享学科服务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辅导其他学科馆员以及向其他馆员学习的能力
·平衡各项工作内容,分清不同工作重要程度
·自我学习和提高学科专业水平的能力
·图书馆本身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以上调查表明,笔者所提出的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的9个方面22项知识和技能要求,其指标设定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保证了本研究逻辑分析与实证研究的一致性。
另外,通过本次调查,笔者也了解到被调查者对22项学科知识服务能力重要性的认知情况及目前所具备的能力水平情况,从而可以得知:
(1)被调查者认为,学科馆员最重要的五项知识和技能是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用户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推广学科服务的能力、娴熟的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技能、整理分析和提炼用户所需学科信息的能力等,它们是进行学科知识服务工作所必备的能力,是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
(2)学科馆员在与用户和学科团队成员沟通协作、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指导用户检索和管理文献这些方面已具备较好的能力水平。
(3)被调查者对培养用户敏锐信息意识的能力和向用户提供国内外研究成果出版与传播方面相关信息能力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但在这两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4)被调查者对向用户提供研究成果长期保存方法咨询的能力、提供版权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问题咨询的能力以及元数据使用方面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这三方面的能力水平普遍欠缺。
(5)学科馆员意识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非常有必要,普遍希望在未来2~3年内,在推广学科服务、学科分析与评价整理、分析和提炼用户所需学科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等方面得到培训和提高。
对于用户来说,学科馆员最好是“全科医生”,在为其提供学科服务方面无所不能。近年来,大学图书馆不断通过各种途径,选留有专业背景、学习能力强的高素质人员充实到图书馆主要业务岗位,使得图书馆对从事学科知识服务的馆员提出更高能力要求有了可能。
1 St Clair C. Knowledge services: Your company’s key to performance excellence [J]. Information Outlook, 2001, 5(6): 5-8
2 Marshall J G. Competencies for special century [EB / OL].[2013-08-03]. http://www.sla.org/pubs / compet. pdf
3 John Rodwell. Dinosaur or dynamo? The future for the subject specialist reference librarian[J]. New Library World, 2001, 102(1):48-52
4 John Rodwell. Dinosaur or dynamo? The future for the subject specialist reference librarian[J]. New Library World, 2001, 102(1): 48-52
5 Simmons M., Corrall S.. The Changing Educational Needs of Subject Librarians: A Survey of UK Practitioner Opinions and Course Content [J].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2010, 28(1): 21-44.
6 Julia Leong. Academic reference librarians prepare for change: an Australian case study[J]. Library Management, 2008, 29(1,2):77-86.
7 Cooke L., Norris M., et al.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s on Their User Community: A Review and Case Study [J]. 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1, 17(1): 5-30.
8 Mary Auckland. Re-skilling for Research.[EB/OL].[2013-8-14].http: http://www.rluk.ac.uk/content/re-skilling-research
9 梁瑞华.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30-337
10 展晓玲, 高兴国.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转型[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277-282
11 王贵海. 学科馆员能力云及能力云模型的设计与应用[J]. 图书馆学研究,2013(10):87-93.
12 吴琦. 基于4C’s理论的学科馆员能力[J]. 贵图学刊,2009(1):12-13.
13 盛剑锋. 图书馆知识管理与服务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P87-88
14 郭晶.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与进展[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63-271
15 孙坦. 学术图书馆与嵌入式知识服务[R].长春:2013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2013,6
The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of Subject Knowledge Service Ability of Subject Librarian
Song Jifa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f the subject knowledge service ability of subject libraria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ubject knowledge service practice, it puts forward the twenty-two kinds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the subject librarians required, and proves the requirement’s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by empirical research.
Subject Knowledge Service Ability; Subject Librarian; University Library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2
2014年12月12日
*通讯作者:宋姬芳,ORCID: 0000-0002-0060-5021,songjf@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