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融遇上互联网

2015-12-03 06:09赵旭升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供应链银行

赵旭升

当金融遇上互联网

赵旭升

引言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作为每一位银行从业人员,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互联网到底改变了金融什么?现有的金融服务真的会被颠覆?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我们先来拉长视角,回顾一下金融发展史。当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全球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尤其是航运技术的突破,为全球带来了大规模的商业贸易交易,从而衍生出巨大的支付和融资需求,直至现在,支付中介和融资中介仍然是银行核心业务模式。进入20世纪,美国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需要大量的消费信贷需求,这时,技术革命的作用又一次体现,计算机技术得以应用(1960年后),收集数据和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征信机构能够快速对每个个体进行信用评级,从而实现了我们今天人手一张的信用卡大面积推广,人类社会延续几千年下来的典当文化真正被打破。

互联网重塑渠道

那么,这一次,当金融遇上互联网技术,会对我们的商业模式带来哪些变化?

事实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金融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这背后逻辑在于,技术革命推动了信息交互方式,而信息交互方式同步改变了企业间的商业行为和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从而需要金融服务同步做出改变。因此,不一样的商业,不一样的消费者,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也必定是不一样的。那么,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个人觉得有两大方面:一是互联网实现了连接,包括人与信息、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连接,因此现在产生了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这类业态;二是互联网能够自动记录在网络上每个个体(即互联网用户)的行为信息,形成了庞大的数据规模,从而产生了我们所说的大数据,而庞大的数据量需要新型计算方式去处理,云计算应运而生。

连接造就了渠道,数据信息降低了连接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这两大特性对银行产生了冲击。银行首先是支付中介,发挥支付渠道作用,那么互联网本质上也是个渠道,自然会形成冲击和替代;其次,银行第二特性是融资中介,因为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所以通过银行专业人员调查信息,并做信息审核和跟踪来解决信息不对称。但是,因为互联网天生会记录信息,而且比起人工成本更低,监控更准,从而对融资中介产生冲击。今天,第三方支付已经打破了银行对支付渠道的垄断,尤其在小额支付领域占据主流。目前,第三方支付还以每年接近180%的速度在发展,预计到2016年将与银行卡消费额基本持平,第三方支付将真正成为与用户的接触触点。其次看理财,各类宝宝们已经切入银行核心负债领域,而互联网理财的背后是实现了大量小额资金的“团购”,并统一与银行议价,大幅拉高银行负债成本;在融资领域,虽然目前仍形不成足够威胁,但是阿里、京东等电商已经建立了完全依托网络数据信息来做风控的商业模式,阿里小贷每天可审批贷款8000笔,客户总量超过70万户,户均贷款余额不超过4万元,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相信根本无法实现这个目标。

平台模式的重大影响

当然,渠道仅是第一步,现在的互联网已经从渠道演变成了多方协作的网络平台,而网络平台塑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因此也会产生更大范围的冲击。

平台模式并非仅在互联网时代出现,历史上的集市、专业市场和现代的购物商城,均是双边平台的典型代表,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在网络效应的外部性和极低成本复制的双重作用下,平台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以零售为例,传统的购物商场中,更多的消费者意味着更为拥挤的购物环境、更恶劣的服务态度和更高的价格,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则完全不同,消费者更多意味着可以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驻,增加的商品种类和商家数目更加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入驻。此外,消费者增多不但没有增加拥挤,反而能够使得后来加入的消费者能够根据前面消费者的消费体会评价来评判商家好坏,进而更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入。

互联网平台模式对金融服务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一是网络平台具备天然的自然垄断性。与传统线下行业更为分散化的竞争秩序不同,信息技术相关行业容易在一个阶段内呈现出“赢者通吃”的规律:我们看社交平台,行业第一名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余下所有竞争者分享剩余的30%,因此某一平台一旦在业内形成龙头地位,短期内撼动成本较高。二是网络平台具备天然的数据“生产”能力,是大数据的积累方式。仍以电商平台为例,消费者一次购买行为的完整轨迹,包括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信息均被平台方自动记录,平台方对数据资源独占并进一步强化平台的自然垄断能力。三是平台有较大的驱动力去整合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本质是为了促成交易。为了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方有极大的驱动力去整合资金流,以此来提升消费者对平台的黏性。四是平台决定了平台内交易规则,在平台上,金融机构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局面,容易被管道化和后台化。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零售这一端被拉上平台,那么未来会不会我们的企业间交易全部被拉到平台上呢?谁掌控了平台,谁就具备更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平台也就是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核心。

说到这,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有点悲观,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互联网也不例外,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几大方面。一是互联网更擅长销售标准化产品而非复杂性产品。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互联网大卖的产品,全部是标准化产品,也就是说,当消费者知道“我要什么了”,互联网渠道能够用最低成本让消费者购买到产品。但是很多服务,消费者并不清楚,需要专业人员的引导才能把消费者需求挖掘出来,这类产品就不适合互联网。二是互联网不适合做情感体验营销。人是一个社会动物,天生需要人与人近距离的交流,有情感的需要。很多消费者对成本并不在意,而更需要的是服务感受,所以,人与人内在服务需求还永远存在,也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在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中,简单的服务,如支付、消费等,互联网容易替代,而复杂的投行、私人银行等业务,互联网难以替代。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去巩固对高端客户专业化服务优势,另一方面要把握互联网规律去做好标准化金融服务。

变革中的作为

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我分享两个方面的思路:

一是在网络零售领域,重视O2O本地化服务平台的打造。据统计,其实一个人的消费,只有7%是购买各类产品,剩下的93%都是享受各类吃穿住行服务,而这93%的服务大部分在本地化消费。因此工商银行可以依托广泛的物理网点,借助各地市民卡、特约商户的资源,去深度打造各类本地化的应用。

二是在网络供应链领域,要选择合适供应链纵深发展。网络供应链发展面临很大问题就是成本收益问题,所以做网络供应链市场,一方面要选择纵深的产业链条、上下游资源丰富的供应链发展;另一方面,要选择对金融资源需求比较大的供应链去发展。比方说购房、购车,因为这类交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银行不仅有优势,而且每做成一条链条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

所以说,互联网金融给我们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网络赢家通吃规律表明,认识不足、行动迟缓的银行未来将面临越来越窘迫的竞争局面,每一次技术革命表明,对于成功把握互联网趋势的银行是重新洗牌的机会。信息时代来临之初,比尔·盖茨说银行是21世纪的恐龙,后来发现银行不但没有成为恐龙,反而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金融服务升级,那么这一次,我们也坚信工行同样能够突出重围,实现在“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时代的大发展。

COMBINED THE F IN ANCE WITH THE IN TERNET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供应链银行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