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 亮
植养作文的根,守候开花的树
—— 我的作文教学之路
◎ 钟 亮
思想·大境界
观 书 须 先 熟 读 ,使 其 言 皆 若 出 于 吾 之 口 。
继 以 精 思 ,使 其 意 皆 若 出 于 吾 之 心 ,然 后 可 以 有 得 尔 。
—— 朱 熹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教授在《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一文里鞭辟入里地分析了高考改革趋势,特别是关于作文教学的看法,可谓振聋发聩,他说:“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可谓忧思深远。面对作文教学舍本逐末的现状,欣喜读到《新作文》主编张水鱼《站立的写作》一文,她明确提出“站立的写作,是一种写作的理想”。笔者深以为然。“站立的写作”,才是作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有生命的写作,才是“有根”的写作。
欲求木茂,必固其根本。站立舒展的姿态,须得从根的植养做起。一棵大树,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取决于根。无根则无生命、无生气、无灵性,如假花缀于树上。追求一种有根的写作,才是改变作文教学生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持续开展有枝有叶的写作细化序列训练,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蓬勃生长,何愁作文之花不绽放得更绚丽多姿呢?
在应试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很多教师热衷于舍本逐末的应试“雕虫小技”的灌输,注重以考试为导向的“功利性”作文训练,而没有呵护好学生作文的根,导致学生作文不是面目可憎,就是千篇一律,真我个性风采不够舒展,缺少时代感与现实感,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深切体验。一言以蔽之,四无作文,谓之“无生活、无个性、无真情、无思想”。体现如下:
1.缺乏鲜活的生活源泉。
在各种考试作文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很难在学生作文里找到学生们自己亲自“活过”的独特印记,有的显得与生活脱节的“低幼化”,有的又以“高大上”迎合教师。本来生活中是人人有经历,处处有文章,但是在学生作文里却看不到生活的投影,感受不了生活的鲜活气息和心灵的温度。以2014年四川高考作文“站立的人”为例,本来完全可以放眼看世界,慧眼看生活,选取更有新鲜气息的生活材料。但众多学生还是甘做材料的搬运工,古人的“代言人”,大量选择司马迁、陶渊明、苏东坡等材料,既表现出学生素材积累陈旧,也表现出对现实缺乏关注。
2015年四川高考作文“老实与聪明”更进一步倡导关注生活,关心现实热点问题,而不是埋头作业和书斋。有考生的佳作联系生活就很紧密:
看看如今的不良商家,打着各种主意赚黑心钱,自以为从中获益颇丰,实则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猪肉里注水,茅台里掺水,使用地沟油……各种“聪明”不断地上演。这种聪明,难道是我们所追求的吗?老实,是另一种聪明。正因为老实,那个用好油的“油条哥”才被我们铭记心底;正因为老实,那个捡到巨款的环卫工人才被周围的人赞颂表扬;也正因为老实,我们在生活中,才能依然被爱充实。这种看似笨的老实,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的聪明吗?
此文就密切关注了现实生活,接地气,有生气。
2.缺少真我个性风采。
作文是个人生活和体验的反映,每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个体,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而很多作文却言不由衷,千人一面,如“假面”舞会。透过作文看到的不是一张张稚气的面孔和激扬文字的青春风采,而是报纸社论和新闻播音腔。触摸不到会哭、会笑的灵魂,触摸不到写作者的体温,倾听不到文字中怦怦的心跳。
和高三教师一起谈心,一位教师说了一句很触动我们思考的话:整个高三期间,我成功地把学生作文规范到应试的“套子”中了,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记得学生刚上高一时,相当部分学生的作文是很有灵气的很有个性的,现在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作文,再也看不到飞扬的个性了。
个人小传
钟亮,一个钟情明亮的女子,钟情语文,点亮人生。在教育人生路上,追求明亮的教育人生。其博客名为“明如月”,关注中小学读写教育以及青年教师培养,愿以微微的光亮,和你相互映照。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教研室主任,青羊区特级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四川省首批高中语文省级骨干教师,教育部国培项目特邀专家。曾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著有教育随笔专著《我愿心如月》,编撰出版《训练的诀窍》《教师多元化成长平台》等图书,文章发表于多种期刊。
3.缺少动人的真情实感。
尽管这些年高考作文一直强调真诚表达和质朴为文,但华丽的文风仍然很有市场,很多作文刻意地追求文采和形式。如:开头模式化,素材万能化,还有语言造作化。到处都是似曾相识的比喻,杂乱无章的排比,寻章摘句的拼盘,生硬做作的对偶,胡乱拉扯的引用。这些鱼目混珠的“假文采”不能增加发展等级的分数,反而让人心生厌腻。少见有清新感人的记叙,细腻的描写,质感的细节,情感的流淌。钱梦龙先生说:“作文无诀窍,我手写我心。心中有感悟,笔底句自新。”考生完全可以大胆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完全可以更自然更真诚地表达自己。
4.缺乏思辨的光彩。
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精神活动,思想火花迸发出的绚烂,使人的生活有了理想和激情,使人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和尊严。人究竟为什么写作?因为思想有了激发和旋转,因为灵魂有了触动和阵痛。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写。这就是作文的价值。但是很多作文,不只是搬运材料,思想也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展现,没有自己的思想沉淀。对作文材料只就事论事,事例堆砌,有肉而无骨。或者分析只停留于表面,浅尝辄止,缺少思维的逻辑和思考的层次性。如,2014年北京市高考作文是“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引发的思考,就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要有对本质的透视,有辩证的认知,以及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写作隽语
◆每个学生都是落到人间的天使,做父母和老师的要给天使们缝补好翅膀,让他们可以重新飞翔!而阅读与写作,就是学生们隐形的翅膀,可以让灵魂自由飞翔。做语文教师的,一定要带着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为他们明天的翅膀积累每一根羽毛,带着他们伴着书香飞翔,飞到梦想开花的地方。
◆一个人的阅读史和写作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在一定程度上,读写的宽度与高度决定人生的宽度与高度。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文之道就是做人之道,读与写本身就是生命成长的状态。只有大量的阅读,才有精神的成长;只有我手写我心,才有像样的文章。读写补钙,强筋健骨,让学生站立写作;读写养颜,清心明目,提升作文“颜值”。
◆要特别注意为学生选择书目。一本书就是一个朋友,带进家门和教室的一定要是精挑细选的良师益友。正因为难以脱俗,就更要选择高远雅淡的来怡情;正因为难避肮脏丑恶,就更要丰美朗润的文字来给养。精神的底子和情感的园地要有清流活水来灌注。
◆阅读奠基生命,写作升华人生。读写互动,学以致用,为学生搭建读写桥梁。教材文本是读写一体训练的宝库,读写结合是最有语文味的学习活动,读写结合是优化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读写是思维和语言的“体操”,思维是内核,表达是外显,土壤是阅读和生活。所以“听说读写思”,思维是核心能力。读写的模仿作用巨大,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与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与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
◆多读多写积淀读写素养是作文的根本,根深才能叶茂;考试作文是特定规则下的写作能力展示,修枝扶叶大有可为。
◆一切写过的作文都是你积累的财富,梳理专属你的私人订制素材,真我个性在这里显现。
基于以上问题,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追求一种有根的写作,好好植养作文的根。
钱理群先生曾说:“根本性的教育目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怎么样能让学生直面自我的心灵,直面自我的生命,真正做到立人。”作文如做人,作文之道就是做人之道。做有根的作文,先要做有根的人。追求有根的作文,把写作的根扎向哪里?向阅读的深处,向生活的深处,向生命的更深处,让作文有生活,有自我,有底蕴,有个性,有思想。
1.引向阅读的广阔天地,让阅读丰厚生命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有积淀笔生花。文如其人,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一个成功的阅读者,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写作者;但一个成功的写作者必定是一个成功的阅读者。巢宗祺教授在课改教材培训中反复强调:“语言是积累,良好的语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知识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读出来的。”作文教学,决不能离开对学生阅读状态的指导。要改变作文的底蕴和气质,只有从多读书抓起,学生精神的底子和情感的园地需要有阅读的清流活水来灌注。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读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用儒香雅韵浸润精神的底子;引导学生阅读时文,对世界始终抱着一种新鲜的感触。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意读书兴趣、习惯、品位、方法、能力的培养。笔者积累自己孩子阅读的经验,为中小学生推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读读的书》书目(见笔者《我愿心如月》一书)。
所有学生都在读书,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北京十一学校2013年高考语文148分获得者孙婧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2.扎向生活的深处,让写作成为生活的常态。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泉源,引导学生面向生活、拥抱生活、感悟生活,使作文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状态,像一呼一吸一样自然,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必须。当我们的作文教学紧贴生活的脉搏,天地自然无限广阔。
怎样激励学生保持写作的状态呢?
首先把作文课引向开放生活的空间,让学生有写不完的内容。现在是网络时代,短信、微博、空间、博客、朋友圈都是通过写作在交流,可以说大家是生活在一个“微型写作”的时代,秀心情、炫生活是现代人的天性,儿童更乐于表达自我。还有班级的板报、学校的校报、征文活动等,都可以成为学生们展现自我、表达思想的舞台。只要给学生们空间,学生的地盘,让学生做主。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纠结点入手,写喜欢写的,不包办代替强迫学生写大人的话,写大人的事。有的教师让初中生写“乡愁”,这无疑是让学生胡编乱造。笔者任教时,按季节顺序出发开发过生活作文的内容系列。比如六月的练笔参考题目就有:儿童节时写《我长大了吗》,父亲节写《送给老爸的祝福》,端午节谈《过节的感受》,毕业季写《又是栀子花开时》,用好题目唤醒体验,激发写作,积淀生活。九月开学季的练笔序列包括:军训回眸、小小的我、校园一景、写给老师、中秋情思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我,享受写的乐趣。特别是遇到高兴、自豪或心情郁闷、情绪低落时,可以用日记记录下来,也可以用书信与好朋友交流等,既舒展了心灵,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次练笔。
其次,还要用心呵护学生的真实写作状态,让学生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练笔的机会,一方面在评价上跟进持续激励的措施,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我们成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表达得到欣赏、肯定,表达的愿望就更强烈。学生们更是如此。很多学生都渴望自己及自己的习作被发现、被肯定,被交流。这种心理需求也是写作的动力之一。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创意学生习作的发表方式,如:班级习作展览、精彩展评、编辑成册、个人精品文选、小组流水日记、班级成长风采、家长会展示、网络空间转载等等。让学生们在坚持写的状态中尝到甜头,体验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不写点什么,就会觉得生活缺少了一种乐趣。
这样坚持涓涓滴滴的写作,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能真正润泽笔头,优化作文教学生态。
3.搭建读写桥梁,促进读写共生。
很多家长和教师常常向我抱怨:“学生喜欢看书,啥都看,但是作文还是不行啊”。其实关键在于是不是用正确的方法读正确的书,而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笔者一直认为,教材文本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宝库,读写结合是最有语文味的学习活动,读写结合也是优化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将读书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效果一定比单纯的读书要好得多。使读写结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多个层面,写的训练融合到读的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整合,输入与输出的融合,形成一个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场,让阅读与写作达到一种李华平教授提到的最生态的“共生状态”: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兼顾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适当要求学生运用阅读所获(思想、素材、技巧等),促使学生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也是生命成长的双翼。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和写作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基于此,笔者在作文教研中提出:读写互动,学以致用,培养会表达、会交流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在区域层面开展了“读写一体”实践研究。学校开设“阅读课”“读写课”,进行课程保障及课程设置;教研组设计读写一体化校本课程,设计语文读写综合性活动序列;学科教师进行创意文本读写结合点的研究,积累了丰富课例。
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让读写结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多个层面,建立多元化的读写链接,因读悟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循环,形成多样化的读写融合的“小招数”。如标题评点、开头换用、句子仿写、材料移植、补说续写、场景描述、变体改编、想象创编、迁移拓展、读后写感、技法迁移、作品评说等。比如汪国真的诗歌,就很适合进行各种读写一体训练:《要我怎样感谢你》可以提供第一段后让学生续写,《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可以仿写中间的诗节,《热爱生命》可以读后写心得、写演讲词等等。
强调读以致用,从阅读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比如从课文中学课文的设计、“拿”课文的构思立意、从课文里学过渡照应,学《祝福》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学《故都的秋》中的景物描写等等。在扎实的读写互动训练中,学生们更爱写,更会写。下面节选的是青羊区树德协进中学曾琦琪同学的《白果赋》,作文发表在《成都晚报苗地》并获创新作文一等奖,这样的作文非爱读书的学生不能写出也:
余校内有佳木兮,历千岁而常青。根下沃土千尺兮,枝上指乎苍穹。垂万叶尽碧青兮,各浓淡而不一。层层交互掩映兮,稠密甚于繁星。有实犹青而缀其间兮,隐隐能视其丰饶。唯伺其成熟而坠落兮,吾等欣然而共享。昔有仙桂生于广寒,今有名木立于校园。——观夫我校,历史灼灼,学风雅雅,曾为革命之名地,今做栋梁之摇篮。
4.丰厚思想的根系,提升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引导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思考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的关系,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笔者分析近年中考作文题,其实也无非是四大类的关系思考: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果在平时读写活动中,借助主题阅读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以上关系进行哲学思考,可以丰富认知,提升思维品质,也能慢慢丰厚思想。当思想有积淀,思路被打开,思维变活跃,阅读和写作会进入不一样的境界。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思辨的力量来源于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积淀,也来源于思维的多样化训练。思维训练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多读”“多写”之外,还应“多思”,以培养人的思维品质。那么,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应从何入手呢?
首先,在读写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多向分析、立体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打开思路、突破常规、反弹琵琶;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以优化思维品质。如开展“深度读写活动”:对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对某个文化名人的评点,对一种文化潮流的辨析,对一种哲学观点的再思考,对一种社会流俗的批判等。通过训练以锻炼明晰的思路,拓展思维的广度,开掘思想的深度。
其次,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应遵循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作文题型的设计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用想象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情景作文、想象作文、体验作文;用类比式、归纳式、思辨式作文题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限定时间内分解系列题型,一卷多篇的作文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总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追求有根的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写作素养,像树一样生长,生机无限。植养作文的根,守候开花的树。让学生在保持写作的生命状态中,深深地扎根,努力地发芽,尽情地舒展枝叶,使劲地开自己的花,语文素养伴生命之树一同成长,一起枝繁叶茂。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