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文写作要平心而论

2015-12-03 05:26◎方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水文审题作文

◎方 沫

下水文写作要平心而论

◎方 沫

谢曼·查伏尔先生,一个教出了游泳世界冠军的教练,却在被学生扔到水池里庆祝时差点溺亡,这让世人大吃一惊的同时又不禁哑然失笑。

叶圣陶先生以“下水”作喻,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下水文,强调教师在写作指导时的示范作用。对于会写下水文的教师来说,至少不用像谢曼·查伏尔先生一样因为害怕学生会把他扔下水而和学生玩躲猫猫的游戏了。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得更清晰准确,作文教学的作用更加凸显。从2014年人教版语文教材改编中可以看到,新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都增加了写作课,力图使写作训练生活化、规范化、序列化。由此,教师下水文的写作重新变成作文教学中的热点话题。

于漪老师说过:“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写下水文,发挥它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句话谈到了下水文写作的性质和目的。事实上,有一部分的教师并不明确下水文为了什么而写,他们认为,教师的专业研究、平时的教学论文、教学过程中的随记也就应该算是下水文的一部分,但写作教学中的下水文写作和教学研究中的论文写作还是有区别的。首先从写作性质上来看,前者趋于利他性(学生),后者趋于利己性;其次从写作目的看,前者是以“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目的进行的写作示范,后者是为了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进行的研究性写作。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显然对下水文写作缺少敬畏之心。

写作下水文是需要时间的,可能有部分教师会以工作忙为借口推脱,下水文写作对他们而言永远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7~9年级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换算过来,每个学期的大作文次数应该在7次左右。其实对于一线教师,这7篇大作文你不必篇篇写,但你至少要能坚持写,有选择性地写,有指导性地写。因此我认为,下水文写作并不是能写就行,还需要精准定位,调配得法。

一、下水文写作要放下身段,谦虚为真,委屈为真

“下水文”的写作绝不是随性而为,切不可有卖弄炫耀之嫌。仍然以游泳作喻,一个游泳教练教学生游泳,做着做着示范自己就游开了,把教学生的时间变成了自我表演的时间,学生变成了观众。

作为老师,我们的人生阅历丰富,读书积累也丰富,和学生写同一个题目,本来就是一件讨巧的事,和学生论高下,就是胜之不武。写下水文是为了更好地和学生进行写作对话,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谁跟谁学习还说不定呢。因此,教师要在下水文写作中放下身段,根据学生情况对写作梯度进行适当调整,学会取舍。学生不够高,我们就蹲下身来,谦虚地把这种写作交流当作是一种学习,这样既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又降低了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说不定,在这种蹲下来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寻找到我们丢失已久的童心。

一个谦虚的人也是一个能经受住委屈的人。一个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必然有优有劣,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你可能还需要纠结于他的错别字,纠结于如何教他学会讲清楚一件事。但对于优秀的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他的文章即便不可能次次出彩,至少在章法结构上是比较稳妥的。如何利用下水文的示范性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呢?这并不是说非要你按学生层级一次写几篇不同的下水文,而是说你在写下水文时要尽量换位思考,考虑不同学情,考虑写作阶段性目标,使下水文写作兼顾四方。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写作水平,就尽量让下水文的写作符合什么样的水平,以下水文引领学生写作进步,又用学生的写作进步来推动下水文写作的升级。这可能让你觉得施展不开,束手束脚,但适合学生的下水文才是好的下水文,你的委屈一定会在你漫长的关注与用心中得到收获,获得释放。

事实上,对委屈的理解还可能包括,面对指令性写作,教师在写作时也不可能是篇篇都会手到擒来。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某个题目可能真的不好写,你就会在下次给学生拟题时心中把握分寸多一点,留有余地多一点。当你真正地理解为什么写作对有些学生是谈写色变了,真正理解到下笔无神难以为继的状态,你才能体会学生在写作时的种种委屈,才会对写作怀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谦虚为真,委屈为真。

二、下水文写作要换位思考,理解为诚,躬示为诚

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因为他们对写作天生就有一种畏难情绪,他们认为写作应该是一蹴而就的事。这种错误认识可能从小就形成了,他们在学习中接触到的都是大家、名家,读的文章都是名篇、经典,极少有教师告诉他们其实这些文章也是一字一句改出来的。写作于他们仿佛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看一看就已经头晕眼花了,哪里还有勇气去攀登呢?

事实上很多教师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一方面提倡学生读名著、读名家,另一方面却不肯将这些名著、名家拉下圣坛,讲一讲名著、名家背后的创作故事。我因为自己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因此每次在和学生交流写作时,尽量多找一些创作背景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告诉他们所有的伟人都由平凡开始,今天名声大噪的作家可能就是昨日那个寂寂无名的小子。学生对写作认识有心理负担,我们就为他减负,只有轻装上阵,写作才能走得更远。

理解了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我们需要落实推行切实有效的指导方法。教师下水文是下水文写作呈现出的最终结果,但我认为教师的行文构思才是下水文写作中最宝贵的财富。因此下水文写作最实在的教法应当是“教师创作谈”:我是怎么审题的,如何构思选材的,我作了哪些思考,有哪些细节的处理和修改……这些最真实最原生态的写作剖析最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和写作之间的距离。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从教师的写作谈中收获的不止有写作的信心,更多的是亲师信道的影响力,甚至还会有主动换位反思的尝试。我曾经在一篇下水文《因为有爱》中跟学生谈到,文章全都是叙事未免过于枯燥,因此,我特意在文章中以两处遥相呼应的环境描写作点缀,让叙事中闪现两抹绿意,使文章更富有情趣。后来我欣喜地看到,许多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在文章中加入一点环境描写的句子,或渲染气氛,或烘托心情,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由此我领悟到,下水文写作的有效指导,“我的创作谈”的示范作用更容易让学生往心里去。

三、下水文写作要有序而为,有效是真,动情是诚

下水文,“榜样作用”必须具体,写作指导必须匠心明示。对于写作而言,可以学的点太多了,怎么可能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的写作技巧都兼顾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的要求是:“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这里罗列的诸种环节都是可以大有所为的切入点,需要把点做细做微,才能真实有效。

以一次七年级考试作文题《假如我有一只画笔》为例。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从命题提示语来看,强调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生活的气息。因此在下水文时我刻意规避了“假如”两个字,思路反而清楚了。事实证明在后来的阅卷中,有大量的学生被“假如”套了进去,他们联想到《神笔马良》一文,将自己化身为马良,开始了一段奇幻之旅,完全远离生活,缺乏真情实感。

考试结束后,我以“做审题的加减法”为切入点,在接下来的考场作文评讲中针对这次审题失误的现象,结合我自己写作时的体会,指导学生如何躲开审题陷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这样的点其实可以和教材同步。新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后设置了写作指导课,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单元设置,结合本单元的教材和写作指导课进行指导点的突破。如果每一次的下水文都有这样一个有效的指导点,初中三年,自然就可以聚点成面,带动全局了。

指导有序而为的同时,要用好、用透下水文,还需要教师善于抓住教学契机。有一次我中途接班,针对这个班学生我准备了一节作文指导课——“写人如何凸显人物个性”,并写了一篇下水文《我的语文老师》。展示课交流时,我在读下水文时有所触发,声音几度哽咽。学生们望着我,陷入长久的沉默,他们显然也随我一起动了情。但接下来指导中,我因为害怕新学生说我矫情,我刻意回避了用心而为的下水文,结果整堂课变得干巴巴的。现在想来,我错过了一次难得的教学契机,而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再难遇到了。因此在下水文交流中,教师还要会艺术地处理课堂,只要是出于真诚的交流,就不必给自己留下遗憾。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下水文的写作,是一件极富乐趣的事,我们以为是自己帮助了学生,其实学生也在帮助我们。通过下水文写作,教会了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会我们体谅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迷惑和彷徨;通过下水文写作,让施教的我们变得更谦逊、更真诚、更睿智、更亲和。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对思想的敬畏,源自于对文字的敬畏,源自于我们在下水文写作时愿意以真诚为准则,用心而作,平心而论。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翔宇中学;325000)

◆作者感言:

得到这本《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纯属偶然。信手翻阅,渐渐被映入眼帘的文字所吸引。搞文字工作的人写的东西总有引人入胜之处,出自他们之手的文字总能引起我的兴趣。这本杂志里,有许多是中学语文老师写的文字,逐篇拜读,使我仿佛回到过去,脑海里不时浮现曾经的教室、曾经的语文课,还有那一张张虽然远去却从未忘记的语文老师的面孔,那样的神情,那样的身影,那一幅幅通过他们的口描述出来的课文所展现的场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欲罢不能之余,提笔写下这一段有关我的语文老师的追忆文字。

四十多年了。

四十多年前,我的家从晋南中条山麓、离县城四十里地的小山村,搬迁到涑水河畔、离县城三里地的毛家坡村,我开始在村里的小学上一年级。那时候的一年级,我记得只有四门课,语文,算术,图画和写仿。四门课中,最能引起大家兴趣的是写仿。所谓写仿,就是临摹毛笔字,把一张印好的字帖夹在棉纸下面,棉纸很薄,能清晰地透现字帖上的字,用毛笔逐个照着写,就是写仿。每天中午都要写一页仿,谁要是写得好,老师会用蘸红墨水的毛笔在写得好的字下面画圈,我们叫“吃豆”,老师给谁画的圈多,谁就吃豆多。吃豆多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拿上“豆豆”多的仿本回家给家长看,也会得到夸奖,心里美滋滋的。那时候,没人专门教书法,经常给我们画豆豆的就是教语文的王雪冰老师。

王老师除了给我们的仿本上画豆,还认真教我们往“田字格”内写铅笔字。我们小时候,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只能用铅笔写字,四年级以后才允许用钢笔,说是怕过早使用钢笔不利于养成好的习惯,等先用铅笔练好基本功了,再用钢笔写字,就不至于太浪费钢笔这么金贵的东西了。实际上是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家庭买不起钢笔,才有这么

猜你喜欢
水文审题作文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水文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