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芮 杨 蕾
(1.暨南大学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632)
(2.武汉大学图书馆 湖北武汉 430072)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是指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生产、采集、加工、储存,并通过本地使用或远程访问等方式无偿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数字文化产品。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单个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很难满足公众日益广泛、复杂的数字文化需求,公众更希望有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在同一平台上检索不同来源的数字文化资源,获得更为便捷的“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因此,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成为近年来业界关注的课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公共文化机构相对独立的数字对象进行类聚、融合和重组,集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以满足公众“一站式”信息和文化服务的需求。
经过整合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需要通过更为灵活、便捷和广泛的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信息需求,因此,探索适合网络环境、易为大众所接受和使用的资源服务方式成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探讨,如M.Kalfatovic等学者建议将数字化的资源公布在Facebook、YouTube、Tumblr和Flickr等社交网站上,便于用户发现资源,利用资源,并且能够进行用户与资源相互间的互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已经实施了许多颇为成功的项目。国内也有学者介绍了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资源服务方式。国外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在提供服务的方式方面也有着大量成功的实践。本文将对国外若干大型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服务方式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服务的开展提供参考。
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的“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世界记忆”计划、日本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实施的“全球数字化博物馆(Global Digital Museum,GDM)计划”等都可以认为是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早期实践。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公共文化机构合作开展的数字资源整合项目越来越多。国际图联项目组利用4年时间调查了世界各国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开展合作的新趋势,并在2008年6月发布了专业报告《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 博 物 馆 : 合 作 趋 势》(Public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Trends in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报告介绍了很多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例子,分为全球项目、洲际项目、国家项目、地区与当地项目。笔者在参考国际图联报告和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外几十个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进行了统计调查,重点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见表1),深入研究了各项目的资源服务方式,归纳了基于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互动服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多语言服务以及基于用户行为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三种资源服务方式,并分别进行了阐述。
互联网上类似于Twitter、Facebook和Wikipedia(维基百科)一类的Web2.0网站已经对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用户服务产生了深远影响,用户对于这类机构在其服务中引入Web2.0技术的期望正在日渐增强。为此不少公共文化机构积极采用Web2.0技术来改善服务,同时也将Web2.0网站应用于机构间数字资源整合的服务系统中。主要方式包括:建设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公共主页,与用户实时分享资源和沟通交流;建立论坛,鼓励用户为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出谋划策;提供资源链接,方便不同应用的分享收藏;等等。通过类型多样的Web2.0网站,不仅为用户提供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渠道,还可以利用用户协作模式帮助用户发现和采集资源,同时也为用户与机构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空间。
通过对选取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Web2.0网站的应用情况,可以看到Twitter在这几个网站中的应用率最高(见表2)。从机构来看,欧洲数字图书馆是Web2.0应用种类最多的项目,不仅创建了 Twitter、Facebook、Google+、Pinterest等社交网站的主页,结合自己的馆藏特色以及发展需求构建互动平台,宣传馆藏资源,扩大影响力,并且对每条资源提供多达293种分享或收藏方式,最大程度保证用户分享收藏资源的兼容性和便捷性。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Trove搜索是唯一一个建立了论坛的项目,为用户提供了了解Trove,进行评论、组织和改善数据以及共享信息和思想的平台。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Jan Fullerton称,国家图书馆已经认识到,如今用户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式信息服务,他们想成为日益增长的网络社区的一员,在这样社区中他们可以参与其中并做出自己的贡献。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Trove建立了自己的论坛,论坛包括Trove新闻、资源介绍、资源利用指南等一切与Trove相关的内容。
通过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案例的调查,发现采用基于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互动服务主要集中于规模较大的国际或者国家级项目中,在地区项目中比较少见,这可能与服务范围较窄、用户数量有限、服务观念陈旧不足等因素有关。但是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Web2.0网站进行资源服务将会成为公共文化机构在数字资源整合过程中机构宣传和用户经营的重要方式。
表1 所调查的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基本信息
表2 部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Web2.0网站的应用情况
公共文化机构特别是跨国机构之间的数字资源整合往往集中了大量的多种语言数字资源,服务对象也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使用不同语言的用户。因此,要满足不同语言用户的需求,提高多语言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就必须实现多语言服务。从调查的整合项目来看,多语言服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多语言元数据描述、多语言访问和跨语言检索。多语言元数据描述指的是将数字资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介绍,方便用户了解每件资源的基本信息,同时也能用对应语言检索出相关资源,如世界数字图书馆;多语言访问指的是资源整合的门户网站能够根据用户需要来定制界面所显示信息的语言,实现无障碍访问,如世界数字图书馆(WDL)、欧洲MICHAEL(迈克尔)项目、欧洲数字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 Search等;跨语言检索指的是能够用某种语言(源语种)的查询提问从不同语种(目标语种)的信息资源中检索相关文档,如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NDL Search。
WDL对资源的元数据(每件资料的介绍)、导航(网站说明内容)及支持内容(如馆长视频)进行翻译,对于原始资料,如书籍、地图、手稿等,WDL不提供翻译服务,都保持原文。翻译的语言有7种,分别是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俄文和西班牙文,读者可用7种语言进行搜索和浏览。为了提高翻译的效率,WDL使用了一个集中的翻译记忆工具,避免了翻译人员重复翻译同样的单词或短语。为了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WDL工作组曾考虑了各种翻译方法,如电脑辅助、机器翻译、网络志愿者翻译(Wiki模式)等;WDL致力于提供高水平的翻译,并将继续努力改善翻译的过程。多语言访问功能的实现延长了网站的开发,也使维护更为复杂,使WDL与真正成为世界性的目标更为接近。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 Search的检索对象不仅包含日语资料,还包括很多国外资料,其中大多数为汉语和韩语文献。为了日语使用者能更加便捷地进行使用,NDL Search开发了自动翻译的功能,能实现日英、日中、日韩双向翻译以及三种语言的跨语言检索。以中日互译为例,NDL Search采用了独立行政法人信息通信研究机构NICT开发的“中日、日中语言处理技术开发研究”实证实验系统。这个系统使用了中日通用的实例翻译方法,能将检索关键词从日语转化成汉语,对科学技术文献进行半自动翻译。为加强系统对科学技术之外领域的翻译功能,NDL Search采用了长期致力于机器翻译软件开发的高电社的翻译软件汉语翻译引擎的基本算法,并采用了独立的规则库翻译方式。为了让翻译的原文和对应译文数据库充分匹配,考虑到仅仅使用规则库的正确率不能达到100%,还采用了词组翻译方式。目前,中日翻译的识别率达到80%以上,除了基本词典中的30万中日词汇、38万日中词汇,用户还能继续添加词典,预计随着词汇的进一步增加,翻译准确率也会进一步提升。
欧洲数字图书馆目前正致力于跨语言检索功能的实现,目前已提供30种语言界面供用户定制,实现了机器翻译功能。项目计划前期首先实现了需求量最多的六种语言的跨语言信息检索功能,包括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波兰语,随后加入荷兰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和匈牙利语。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建成一个多语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数字化文化资源门户,比如:一个芬兰公民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西班牙通过欧洲数字图书馆找到关于芬兰的原文图书、图片,甚至参观浏览档案馆和博物馆;一个荷兰公民能够在线随意浏览有关匈牙利的原文历史影像资料,毫无疑问,这样的图书馆将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多语言服务为实现人人平等获取信息的终极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特别适合跨国和跨地区的项目。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种服务方式应用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可能与技术以及资金有关,但更可能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解决具体应用中的实际需求问题。因此在资源整合项目开展前,有必要对潜在用户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获取他们的真实信息需求和信息搜索习惯,有助于多语言服务的实现和完善。
个性化服务指的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来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够有效地满足知识信息需求和获取。在网络和数字信息环境中,个性化服务是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发展机遇的重要选择,是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主流模式,它意味着“以资源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本质性飞跃。在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中,基于用户行为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方式主要表现在个性化推荐、个性化网页定制和个性化信息空间三个方面。
个性化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和特点,向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其原理是根据用户模型寻找与用户模型匹配的信息,或者寻找具有相近需求的用户群而后相互推荐浏览过的信息。欧洲MICHAEL项目提供了RSS和Atom两种规范标准对检索结果的相关信息进行订阅推送,其中RSS兼容了1.0和2.0两个版本;欧洲数字图书馆不仅提供博客的RSS订阅,还可以通过邮箱推送每个月的新闻简报和相关公告等;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Trove检索通过RRS订阅推送用户感兴趣主题的最新内容、Trove论坛的帖子以及一些数字化的报纸、期刊中的文章。个性化推荐实际上包括了信息过滤、信息聚合、信息推送几个过程,能让用户快速、集中、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并将适合的信息主动推荐给用户,实质是一种“信息找人”的服务模式,可以减少用户寻找感兴趣信息的时间,提高用户浏览效率。
个性化页面定制指的是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对Web浏览页面进行字体、配色、风格等显示方式的调整以及控制页面不同功能模块的显示与隐藏等。聚宝盆个性化页面定制提供了5种大小的字体供选择,并且预设了8种配色方案(见图1)。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70种色彩中选择文字颜色和背景颜色,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 Search提供了3种字体大小供选择,并且可以将页面的配色由白底黑字转化为黑底白字。个性化页面定制不仅为用户选择符合自身习惯的设置,舒适地浏览利用资源创造了环境,同时也为一部分有一定使用障碍的人提供了资源利用的可能,体现了人性化的观念,有助于实现信息获取的平等性。
个性化信息空间是以网络为依托,用户可依个人喜好与需求自我控制所有信息项的集成库,个人信息空间本质上集信息获取、学习与交流于一体,每位用户有且仅有一个,有额定的信息存储量。如欧洲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可创建个人信息空间My Europeana来完成保存条目、检索历史添加书签等操作;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Trove检索注册登录后实现的功能更为丰富,不仅可以保存评论、标签和资源的更改意见,按贡献量参与排名,还能享受更加便捷的特权,如发表评论免验证码、合并不同版本的书籍、创建有兴趣的条目清单等等。个性化信息空间能够存储用户的使用记录和用户个性化检索的使用信息,便于随时查阅,有助于用户高效地获取与系统地管理信息。
表3 聚宝盆页面定制服务的配色方案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数字资源服务方式的优劣对于资源整合成果的利用率和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适的资源服务方式不仅能够帮助用户更容易地获取所需资源,还能够增进资源整合成果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提升用户的好感度和黏度。
基于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互动服务主要借助第三方网站应用来实现资源和服务的推送、机构和用户的交流。这种服务实行起来难度不大,技术和资金方面基本不会有任何障碍,会消耗一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但非常有成效,而且应用范围很广,几乎适合任何类型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多语言服务对于技术和专业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不要求多语言的服务。因此主要适用于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如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以民族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数字资源整合项目;基于用户行为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是国内目前数字化项目较多应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个性化推送和个性化信息空间来实现,尤其是检索历史的保存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功能。因此对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而言,个性化服务不可或缺。
当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服务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资源整合合作应当通过服务方式创新、新技术与新媒体应用等方式,实现创新发展。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不断寻求多样化的资源服务方式,尤其是要拓展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跨网络、跨终端服务,如提供针对不同移动终端的资源服务;借助新兴媒体,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性,完善服务质量;通过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要的开放式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使公共数字文化整合成果能够融入公众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为全民共享。
[1] 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4):64-67.
[2] Kalfatovic M,Kapsalis E,Spiess K,etal.Smithsonian Team Flickr:A Library,Archives,and Museum Collaboration in Web2.0 Space [J].Archival Science,2008,8(4):267-277.
[3] 杜慧平.数字图书馆的多语言信息存取——Europeana项目进展与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2(04):20-23.
[4] 亚历山德拉·雅鲁,芭芭拉·克虏布,詹妮弗-林恩·德雷珀.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作趋势[EB/OL].[2014-04-17].http://www.ifla.org/files/assets/hq/publica tions/professional-report/108-zh.pdf.
[5]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推出新的搜素引擎Trove[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4):71.
[6] Forum[EB/OL].[2014-04-17].http://trove.nla.gov.au/for um/forum.php.
[7] Salton G.Experiments in multiling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J].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1973,2(1):6-11.
[8] 常见问题 [EB/OL].[2014-04-17].http://www.wdl.org/zh/faq/.
[9] ヘルプ[EB/OL].[2014-04-17].http://iss.ndl.go.jp/help/help_ja/help.html.
[10] 陈瑜,尹铭莉.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新检索服务“NDL Search”介绍及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3(5): 81-84.
[11] WG: Europäische Digitale Bibliothek[EB/OL].[2014-04-17].http:www.ub.uni-dortmund.de/listen/inetbib/ms g31217.html.
[12] 史田华.因特网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2002(1): 31-32,38.
[13] 许玉坤.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与信息服务技术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6.
[14] 曹树金,罗春荣,马利霞,等.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6):33-39.
[15] Accessibility Options[EB/OL].[2014-07-16].http://www.cornucopia.org.uk/html/accessoptions.
[16] 邓志芳.用户个人信息空间构建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3(12): 19-20.
[17] Using My Europeana[EB/OL].[2014-07-16].http://www.europeana.eu/portal/usingeuropeana_myeuropeana.html.
[18] Sign up[EB/OL].[2014-07-16].https://trove.nla.gov.au/signup.
[19]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4-11-15].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112/t20111209_614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