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生存,而不是模式

2015-12-02 13:47本刊采编部
航运交易公报 2015年43期
关键词:马士基航运业运力

本刊采编部

不久前,马士基集团发出2015年业绩预警,调低了旗下马士基航运的业绩预期,将航运市场的悲观情绪推向了顶点。无独有偶,近日,中国内地上市航运企业的三季度业绩报告向公众披露,总共13家企业合计净利润为2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0亿元下降一半多。从盈利企业的利润结构看,多数航运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为拆船补贴。而16家港口上市企业的三季度报也显示增长乏力。

这些数据给人们一个航运业困难重重、夜沉更深的印象,但是,我们并不想就此贸贸然得出市场“定论”。关于市况的“好”与“坏”,前景的“乐”与“悲”,从2008年至今,各个方面,业界、学界、政界不断地给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和建议,结果是,并没有给行业很多帮助。说到底,不湿鞋的人怎么也不会真知道赤足站在雪水里的人的感受的。企业通过漫长的困境,已经慢慢习惯于各种结论和建议与行业现实的背离,习惯于景气很差的行业状态和久等不来的“春天”,习惯于一息尚存却力不从心还要不断加码的运行模式。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已经不是如何摆脱困境,因为困境的根源不在航运业,而是整个经济体系正在发生代际转换。转换一天不完成,作为经济体系重要基础的航运业的困境就一天不会结束。同时,航运企业也应该明白,航运业不可能不做重大转变就能适应“母体”的变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航运业整体状况的判断不应引出企业该做出同向行为的结论。如在运力过剩、供求失衡的状况下,只有加快运力淘汰包括闲置运力才能重新达到市场供求的再平衡。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主动淘汰自己的运力,因为这不仅对市场没有丝毫解困作用,反而让出了自己的市场份额。所以,企业行为与市场判断实际是相向的:市场运力过剩,企业却是要造大船、造好船。原因是,市场状态研究是静态的平衡研究,企业行为模式是追逐与淘汰的竞争。两件事情的主体及其目标和途径是完全不同的,而人们考察和评论航运业的时候往往混淆两种立场之间的根本区别。

至年底还有不满两个月的时间,中国的外贸仍然没有起色,广交会的成绩单也表明今后一段时间仍不会有奇迹发生。那么好吧,建议企业索性放下负担来筹划明年吧。所谓往者不可追。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年年难过,年年过”。世事再难便又如何呢?绝大多数企业不是正在盈利吗?那就不要纠结盈利来源是不是拆船补贴。难道这不就是这个政策的初衷吗?说明政策是成功的,为企业争取了时间,去探索新状况下的经营之路。

改变心态,调整目标,一切都又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了。关键不是以什么模式生存下去,而是要生存到新时代到来。企业可以放弃对新的有效的经营模式的追求,因为真正的企业家知道,企业之道只有原则没有模式,而原则也只有一条——保持竞争力。任何想绕过竞争而保持市场优势和份额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和不可持久的。

猜你喜欢
马士基航运业运力
20世纪初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兴起与发展
梅炭运力为何紧张
全球航运业触礁 德系银行深度被套
航运业趋势向好 联盟化成未来方向
欧盟征收航海碳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与对策
马士基航运接收第7搜3E级新船
马士基的光荣与梦想
去年马士基集团盈利近38亿美元
马士基集团发三季报 航运业务实现5.54亿美元季度盈利
全球集装箱船运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