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廉政文化教学体系研究

2015-12-02 01:45杜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廉政文化教学体系

杜柳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廉政文化的相关内容系统化地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其可行性,也会产生很强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基于此,研究廉政文化进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构建。

关键词:高职思政政治理论课;廉政文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07202

一、廉政文化的内涵

廉政文化是与廉洁从政相关的一系列行为与思想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认知,它体现着执政党的执政思想。它的主要内涵是从政的思想道德、从政的社会文化氛围,从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我党执政以来,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廉政文化成果,深刻总结党长期以来的廉政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廉政文化建设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不断地发展进步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征

(一)广泛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系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广泛性的特征。

(二)灵活性

与一般类研究型本科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中一般不过多地偏重理论与概念的识记与考核,而更多地与时事热点和社会现实相结合,重在培育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有比较大的灵活性。

(三)实效性

高职院校一般比较偏重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意识形态领域开设的必修课非常有限,思想政治理论课差不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唯一涉及主观意识形态的课程。在学生主流价值观树立和社会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十分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效性特征。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廉政文化的教学现状

(一)内容涉及较少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分主要由“两课”构成,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这个教学体系中,没有专门为廉政文化建设而开设的专题或章节,在具体篇章的讲授中,有关廉政话题的课本内容也极其少见。以2014版最新修订的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两课”教材为例,“概论”教材中提及廉政的章节是在第八章和第十二章,在“道德修养”课程中是在第四章,都只是简单带过,没有设立体系进行系统讲述。个别教师有时在课堂上涉及到此部分内容也都是作为补充案例放在其他章节体系中讲述,具有主观随机性[1]。

(二)教学未成体系

由于具体教学中缺少针对性的内容,许多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的廉政内容讲述多是来自于对时事政治和当前反腐局势的案例讲述,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师所选取的相关教学方法也显得随意。在教学的组织中就相关问题与学生的互动显得不够,也较少会把廉政内容列入考核范围。

(三)重视程度不够

在高校层面上,一般研究类院校会开展相关课题形式的专项研究,但在教学上较少涉及,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在教学层面,由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关联到思政课,而思政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早已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师很少有主观意愿去改动现有的教学目标。

(四)政治敏感度不够

十八大后,中央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多项反腐倡廉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新要求。在“四个全面”新提法中再次提到要“全面从严治党”。可见在中央层面上,廉政文化建设早已成为工作重点。思政课应紧贴国家大政方针,“热点”“热议”,思政课教师也应迎合形势,成为国家政策的造势者和相关背景知识的普及者。但在实际中,对廉政文化建设这一环节的教学开展,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者还缺乏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和时事捕捉能力。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廉政文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一)建立并完善廉政专题教学内容体系

1与“概论”课程相关的内容

本课程教学中,可以由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出系统的、全面的廉政文化建设教学内容:

第一,从人物入手。可分析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多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观点和指示精神,通过分析对比来讲述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历程。

第二,按不同行政层级入手。通过对比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乡级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社区街道建设过程中对廉政建设的不同要求和具体体现,分析不同行政层级间具体作法的差异和重视程度及执行程度的不同,并试用所学政治理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三,分国别或地区入手。对比研究新加坡、香港、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廉政体制及其已运用成熟的做法和制度,分析他们在廉政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和由此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

第四,从不同的历史时代入手。分析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廉政思想以及近现当代廉政思想或制度,比对廉政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

第五,从执政党角度入手。对比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廉政举措和成败得失以及中共执政至今的廉政建设,分析廉政建设对于国运兴衰、政权更迭的重要影响。

第六,从行业差异入手。对比社会团体、国企、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对于廉政建设的不同认识和举措,分析不同主体对廉政的重视程度差异,找寻廉政文化建设的盲区。

以上不同的分类,基本覆盖了“概论”课程的大部分章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任何一个或几个入手点,形成教学专题,系统化、理论化地对廉政文化进行讲解[2]。

2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关的内容

第一,关于理想与信念的讨论。在此部分讨论职业梦想和实现程度的问题,在个人实现完成后的社会兑现,讨论廉政建设的提前预防性与必要性。

第二,关于爱国主义的继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廉政是政权统治正常化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的基本公民意识,也是我国自古就有的廉洁奉公传统美德的体现。

第三,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标准。在此部分可以展开讨论、辩论或场景再现,还原人生价值扭曲时的内心挣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

第四,关于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廉政文化建设是每位公民都理应知晓、参与并恪守的公民基本道德,也应成为公民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第五,关于维护法律权威和培育法治思维。廉政建设是一种道德约束,也是法律要求,违反廉政相关规定要受到法律严惩,对廉政的监督也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这是一种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3]。

(二)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要针对高职学生思维灵活但深度不够、动手能力强但抽象能力不够、对社会体验感强但对社会认知力不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把廉政文化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

1发现式教学法

启发学生依据廉政文化相关材料进行假设,组织小组讨论、辩论,安排团队成员及时整理材料,鼓励学生求同存异。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参与题目印象深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2渗透式教学法

要求任课教师把多学科知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这可能在教学中突破思政课固有的体系逻辑,融入更多的思索与变量,产生更多的疑问与探寻,增加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3多位结合式教学法

将读书心得、课堂研讨辩论、课外实践教学、各类讲座和主题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融合。如对某个廉政问题展开背景调查,在书籍中找到理论佐证,通过学生活动的配合以及社会调研的深入,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使其对理论的掌握深刻而踏实。

(三)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

1增强教师学科意识

思政课教师是党的路线方针的宣读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科意识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勇于开拓创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增强教师的科研水平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希望课程能够紧密地与自身实际相关联,喜欢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这就需要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在教学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3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讲授案例对教师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实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关注国内外大事,用认真积极的态度从事教学。

(四)加强高职院校对廉政文化建设进思政课的重视

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廉政文化建设的环节,响应了国家号召,也是对学生的一场职前社会培训。廉政教育植根于未然,现行于未来,服务于社会,报效于国家。

参考文献:

[1]顾正祥.和谐校园视野下高职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1,(2):72—74.

[2]陈建华,赵振勇.高职院校廉洁文化建设途径的实证研究——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2,(34):158—160.

[3]黄显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廉政教育相结合的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0):48,68.

(责任编辑:侯秀梅)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

猜你喜欢
廉政文化教学体系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