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琳
非正式群体,是指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正式群体而言自发形成的无正式规定的自然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班中。有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向上,对于班的管理有大的促进作用;有的非正式群体性质中性,对班的管理无所谓好与坏;有的非正式群体却对班的管理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专门跟班主任唱“对台戏”。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非正式群体有以下特点:
1.结构比较松散,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
2.有不成文的群体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伴群体,如,朋友和小集团。
3.非正式群体往往以个人好恶和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班内非正式群体在班中发挥的作用
对一个班而言,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作用,并非都是有害的或不利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这取决于它们的目标是否与班集体的总体目标一致。
一方面,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班正式群体的必要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需要正式的学习、工作交往,很多人更看重的还是非正式交往,人的这种交往需要,只有在非正式群体中才能获得满足。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以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不同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方法、手段,来搞好班的建设和管理。
另一方面,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也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当学生非正式群体与班的目标冲突时,就容易产生对班的抵触情绪,妨碍班的正常活动和运行。此外,非正式群体也容易成为传播小道消息甚至谣言的发源地,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的情绪,对教师的教育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造成班内管理的措施、制度贯彻不下去,执行不起来,影响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认识多趋于一致,故彼此间容易相互理解、帮助、慰藉;又因其群体结构松散,无纪律约束,疏远随意,成员间自会有一种心理宽松之感。所以,非正式群体成员间关系融洽,交流频繁,在班中往往能形成一定的影响。
三、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1.认真重视,积极引导。对非正式群体,漠视其存在,是不明智的。那些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一旦出现矛盾冲突,势必影响并危及班的健全肌体,对其强行取缔,亦是不现实的,那势必形成逆反心理,造成与班主任的对立。明智的办法是:控制、改造、利用,尽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班的建设服务。班主任要信任他们,对他们积极的一面给予支持,感情上接近他们,以诚相待。对非正式群体,绝不能采用高压手段和寄希望于斥责教训来达到“招安”的目的,也不能采用向家长、学校告状来逼其解体。当然,班主任在扮演非正式群体的参谋导师的角色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为获取学生信任而牺牲原则,姑息迁就他们。
2.联络感情,加强班的目标导向。对非正式群体消极的一面,应正面诱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分清是与非、对与误,而绝不能以羞辱、嘲笑、挖苦、惩罚等手段对待非正式群体成员。同时,增强班的凝聚力,提高班内成员的忠诚感和荣誉感。
3.善于发现成员的闪光点。坚信“皮格马利翁”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长处,以引起他们内心的激烈斗争。适当的表扬能满足这些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口头上表扬的同时,把他们推向为班服务、为班争光的大舞台,让他们体会到受尊重感、成功自豪感、班级成员感及主人翁感。
4.重视核心人物的引导。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教育转化核心人物的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躁。转化时要找准契机,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然后再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使他们在成功的鼓励下顺利转变。
5.严格执行班规校纪。对于那些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严格依据班规和校纪进行处理。
一个班内非正式群体的多少大小,一般说是无法界定的,而班主任管理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原则却只有一个,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只有这样,方能达到管理好班集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