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森
摘要:职业教育已由单一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调查发现: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学生远低于教师和企业,教师略低于企业;对于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企业与教师、学生的要求明显不同;企业、教师、学生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满意率差别不大,但整体水平不高。文章分析了相关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职业素养培养满意率的因素,提出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应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调整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加强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教育,构建三方联动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使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实证分析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已从职业能力的培养转为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是当代职业教育价值理念的重大转变。鉴于此,本研究对全国40所职业院校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合作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对企业、教师、学生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内容要求、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措施。
二、关于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
国家相关文件对职业素养没有具体的定义,学界目前对职业素养有三种定义方式。一种是概括式的定义,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工作中体现的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理论的鼻祖San Francisc在《职业素养》一书中指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第二种是分类式的定义,将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陆刚兰[2],2008),或者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赵玲珍[3](2011)认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就业者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第三种是具体化的定义,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诚实守信、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吃苦精神等诸多内容。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业素养要求。第三种定义方式一般在研究具体职业或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时用得较多。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对职业素养的定义,发现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定义分歧点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是否属于职业素养这一焦点上。
本研究的职业素养不含职业技能,采用具体化的定义方式。本研究利用职业院校举行校园招聘会的机会调查访谈了100家企业招聘主管,让招聘主管列出其认为的主要30项职业素养,然后对300家企业、300名教师、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确定以下14个方面为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文明守纪、工作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责任意识、注重安全、乐于奉献、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公平公正、服从安排、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忠诚意识。
三、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期刊论文进行检索,近10年来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文章多达563篇。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三个方面。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结合本研究目的,现对已有研究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分析。根据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知识和技能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的一小部分,而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的一大部分则是人的隐性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4]隐性因素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往往有着决定性作用。在具有同等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员工职业素养的差别往往决定了其提供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学界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由过去关注求职者的能力、资历开始向关注求职者的职业素养转变,在求职应聘中对求职者的职业素养进行测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大学生求职及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普遍开始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已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虞希铅[5]等(2013)从社会发展和青年发展两个视角分析,认为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提高青年的职业素养。
2.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界认为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教育载体不够丰富、忽视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特点、校企合作不够紧密、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师资水平有待提升、学生价值观有待纠正、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等。安洪斌,王琴[6](2014)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通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就业指导、高职语文、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于进亮[7]等(2014)认为职业院校教师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潘蓉[8](2014)认为学生职业理想不清导致参与职业素养培养动力不足。刘新庚[9]等(2010)认为大学生的一切素养都由知识转化而来,大学生其知识结构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其职业素养的养成。
3.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措施。根据目前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界普遍认为要构建科学系统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提出了学校教学的目标与职业素养培养要求相统一、教学建设以及课程改革融入职业素养元素、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与职业素养培养要求相协调、注重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注重职业素养的社会参与性、建立职业素养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职业素养培养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具体措施。朱颖[10](2014)提出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要从顶层设计到环境营造等八个方面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蔡敏,李超[11](2014)提出借鉴美国经验,开设情商课程,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胡啸冲[12](2013)提出在职业英语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熊志强[13](2013)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平台。张建利[14]等(2014)探索了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中越金融人才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冯燕[15]等(2011)发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频率和其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高职教育·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实证分析
从理论到实践,学界分别从企业、教师、学生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没有学者同时对企业、教师、学生进行深入调查访谈和对比研究。本研究将从企业、教师、学生三个不同角度对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在深入分析职业素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四、研究样本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学校设计实施、学生自主选择、企业最后验收的过程。学校科学设计、学生积极参与、企业高度认同是职业素养培养成功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职业素养的成效如何?是否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无缝对接?面临着哪些问题?基于此,2014年3月至9月,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国40所职业院校的教师代表(每校40名)、学生代表(每校150名)以及每所职业院校推荐的经常到该校招聘或招聘该校学生较多的25家合作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面向企业共计发放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1083份,问卷回收率为90.3%。面向教师共计发放问卷1600份,有效回收1517份,问卷回收率为94.8%。面向学生共计发放问卷6000份,有效回收581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调查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25.5%,私营外资企业占38.7%,机关事业单位占11.2%,其他占24.6%。调查的教师中,男教师占46.3%,女教师占53.7%;理工科教师占61.9%,人文社科教师占38.1%;“两课”教师占10.3%,辅导员占16.9%,专业教师占64.2%,其他教师占8.6%。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51.5%,女生占48.5%;理工科学生占60.1%,人文社科学生占39.9%。调查对象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符合研究要求。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企业、教师、学生对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教师和学生认为职业素养培养重要的比例分别是93.7%、90.4%、75.2%。可见,对于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学生远低于教师和企业,教师略低于企业。
从招聘员工的视角考察企业对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发现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看重员工专业技能的占9.3%,看重员工职业素养的占90.7%;从对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这一观点的认同度考察教师对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发现88.2%的教师认为职业素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从学生主动参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情况考察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发现仅65.1%的学生会主动参与职业素养培养活动。
为了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要性认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假设学生对敬业精神、报酬价值论、职业素养效用的认同度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48.7%的学生认同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62.2%的学生认为职业素养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帮助,认同钱多多干、钱少少干的以报酬体现价值的学生的比例达到了30.5%。回归分析表明(见表1),学生对敬业精神、报酬价值论、职业素养效用的认同度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有显著影响。越认同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的学生越认为职业素养培养重要,越认同钱多多干、钱少少干的以报酬体现价值的学生越认为职业素养培养不重要,认为职业素养对个人职业发展帮助越大的越认为职业素养培养重要。以上分析表明,部分大学生唯报酬论的职业观导致了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的比例偏低。
(二)企业、教师、学生对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的要求存在分歧
调查数据显示,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按重要性排序,企业认为前三项是注重安全、工作规范、责任意识,教师认为前三项是爱岗敬业、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学生认为前三项是创新能力、善于沟通、团队精神。可见,对于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的要求,企业与教师、学生之间有明显分歧。调查的企业中,主要招聘一线技术岗的企业占52.8%、主要招聘技术骨干岗的企业占19%、主要招聘基层管理岗的企业占18.2%、主要招聘中层及以上管理岗的企业占10%。经过交叉分析发现(见表2),对于主要招聘一线技术岗位的企业而言,生产安全大于一切,而工作规范是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此类企业非常看重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样本中,招聘一线技术岗的企业的比例最高,从而导致调查结果是企业认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重要。
(三)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数据显示,企业、教师、学生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满意率不高,差别不大,均低于70%。但对职业素养培养不满意的原因却完全不同,将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满意率进行交叉分析(见表3),发现企业对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满意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脱离企业用人实际需求,教师对职业素养培养满意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职业素养培养没有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满意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职业素养培养方法太落后。
六、讨论与建议
1.职业院校应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调整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招聘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多数在一线岗位。这说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准确,符合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但是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不符合企业对一线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企业对一线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而学校却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针对不同职业、不同专业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的同时,加强学生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
2.职业院校应加强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与价值观教育,纠正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学生主动参加职业素养培养活动的积极性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越来越看重工作报酬,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职业素养的正确认识,认为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求职和职业发展没有多大帮助。因此,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学生错误的职业观,让学生与企业多接触,使学生深入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3.职业院校应构建系统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提高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效。对于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教师和学生有着不同的认识,职业院校需要全面考虑三方面的因素,构建科学系统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让职业素养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13]熊志强.基于职业素养培育视角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3(8):72-75.
[2]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111-112.
[3]赵玲珍.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06-108.
[4]王乃国.IPQ育人模式 立足职业素养的个性化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9-13.
[5]虞希铅,李小娟,焦阳.论当代青年职业素养的教育[J].青年教育, 2013(2):108-112.
[6]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00-102.
[7]于进亮,纪鸿飞,唐文君.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策略探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5):55-57.
[8]潘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14(12):134-135.
[9]刘新庚,刘邦捷,李超民.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代拓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9):129-133.
[10]朱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4-25.
[11]蔡敏,李超.情商培养课程:美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新途径 [J].教育科学,2014(6):85-89.
[12]胡啸强.职业英语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59-60.
[14]张建利,李文亮,车车.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卓越金融人才职业素养的途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4):78-80.
[15]冯燕,罗倩妮,陈艳伶,夏欣愉.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作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9-63.
(责任编辑刘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