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我们不能不考虑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学习,对待学习,从事学习,以达到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优化学习。使学生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发挥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
创新精神乐学求同求异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以技术、信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已经到来。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造就高素质的“新人类”,而这种高素质的集中体现就是“创新”。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还指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我们不能不考虑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学习,对待学习,从事学习,以达到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优化学习。使学生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发挥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一、培养创新精神要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包括情感、兴趣两个方面。我曾对4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中上游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是“喜欢”“愿意做”。究其原因是“:数学课很有趣”“难题解出非常开心”“数学作业得优”,而下游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是:“害怕数学”。究其原因:“数学很难做”“我常出错”“老师不喜欢我”等。显然,从这些回答中流露出不同类型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皆具有鲜明的情感因素:有的是喜爱,进取,有的是厌恶、退缩。这些伴随着教学活动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只有学生感到学习有兴趣,愿意学,才能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现代高科技、信息化的社会,数学教育将不再只是应试的需要,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和社会适应性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也需要有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增加数学与社会、与生活、与相关学科联系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点和思考方法,逐步获得独立探索和应用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交流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讲完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以后,补充了常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最大利润问题,有关公式,并安排相应实际应用的例子。又如在学了方程后,补充了相应的实际例子,有关利息、利率问题,物价问题,百分率等问题。此类题学生特别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经常联系实际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的联系社会和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自己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突破旧有知识的局限,敢于标新立异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好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创新精神要注重迁移意识和求同意识
通过教研学习我领悟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中包括先前的学习对后续学习有积极影响的正迁移;也有其意相反的负迁移。在数学学习中前后知识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共同因素”,即相似的计算方式或推导过程。数学教师要站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高度,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知识的异同点、联系点和增长点,启发他们用已有的方法,规则去尝试解决尚在学习的问题,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会做一个题,就掌握一类题的解决方法,即以点带面,使认知迁移的实现变为可能。例如,在教学人教B版必修二的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时,就可以让学生用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思路及方法的迁移来尝试解决求圆柱体积的问题,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用研究圆的垂径定理的方式来研究球的截面性质,得到类似的结论;再如研究基本函数时,都是先研究函数概念,然后是函数的图像,最后通过二者的数形结合来得到函数的性质,而性质基本都是从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五个方面探究。通过这种迁移的领悟,使学生能独立学习和探究,形成自觉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转换思想的渗透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创新精神要激励独立意识和求异意识
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科学史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使我感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诸多的时空条件。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都是诱导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和训练形式。教学中,一题多解可谓常见,就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发散思维”。通过多种解法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扩展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发散思维训练更应成为高一、高二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主要手段。但毕竟高三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十二年磨一剑,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侧重点应是多法归一的“收敛思维”训练。限于篇幅,本人这里不在撰述。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值得我们加倍重视的。其途径之多正如陶行知先生讴歌的那样:“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即教育”在教材中可能引起学生创新的因素很多,为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捕捉和把握创新的契机,通过上述种种渠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激情,千方百计地提供创新的素材和时空条件,促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冬华.聚焦高考题的多种解法[J].数理化学习,2014,11(14).
[2]张素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解题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