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法,读读诗词

2015-12-02 00:42张家凤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渔歌子蓑衣首词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两首词,分别是《如梦令》和《渔歌子》,我反复思考,怎样使课堂回避掉以往诗词教学的琐碎和呆板,使两首词在课堂上灵动起来。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一)

师:《渔歌子》这首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生:描绘了西塞山、白鹭、桃花、鳜鱼、青箬笠、绿蓑衣。

生:还有流水、斜风、细雨、渔翁。

师:请你再反复读读词,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美在富有生机,春天到了,桃花盛开,白鹭飞翔,鳜鱼戏水……这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生:我觉得这幅图美在自然和谐,山前的飞鸟,水中游鱼,绵绵的细雨,微微的春风,还有悠闲垂钓的老渔翁,都让人有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舒畅、悠然地享受美好的大自然。

生:我也认为美在自然,渔翁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仿佛与整个大自然融为一体,他被这美景深深陶醉,所以才久久不愿归去。

生:我还发现了色彩的美,白鹭、青箬笠、绿蓑衣,颜色很鲜艳。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白鹭的白、箬笠的青、蓑衣的绿,还有什么颜色?

生:桃花始粉红的,透着白,白里透红。

生:西塞山是青绿色的,连绵不断。

生:溪水是蓝色的。

生:还有黄褐色的鱼篓和渔船。

师:是啊,好一幅秀美的江南春景图,美得色彩斑斓,美得生机昂然,美得自然恬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画,像诗人一般,畅快地吟诵这首《渔歌子》。

(二)

师:有人问我,李清照到底是一个人去郊游还是和朋友一起去郊游的?你们认为呢?不要急着发表意见,再去读读这首词,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我认为是和朋友一起去的。因为词中说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果不是有朋友在一起,也就不需要争渡了。

生:我也说这句话,但我的看法完全不同,我认为只有李清照一人,我查了资料,“争渡”并不是争着划船的意思,而是“夺路”的意思,急着要找回家的路,才会“争渡”。

师:看来大家除了善于咬文嚼字,还会通过课外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查了资料,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是属于富贵人家的,出门即使没有带朋友也会有丫鬟侍女的。

师:是啊,这也挺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生:我有补充,如果一个人,大概不会喝酒喝到“沉醉不知归路的”。

生:就算真的喝得大醉,如果有一群人,那么肯定会有人能记得回家的路的,所以应该是一个人。

生:嘿嘿,我看书上插图就是画的李清照一个人。(大家笑)

师:别笑啊,他说得很好,书上的注解、插图、课后练习,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呢?同学们,到底是李清照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去郊游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们能够用心去读书,用心说自己的真实感受,能够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拿来给自己的学习服务。

反思:

1.诗词教学应该开放思维,收放有度。

语文课堂,从来都不应该是封闭的、单一的,诗词教学更是如此,若能大胆放开课堂,巧妙引导学生利用一切资源深读细品,打开思维的空间,方可言意兼得、学得明白。本次教学的两首词,相近的主题,相近的题材,但由于作者的表现手法不一样,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放开思维,将更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古诗的主题和作者的艺术匠心。

《如梦令》,我抛出一问,“李清照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外出游玩?”看似与词本身无多大关系,但在思考与交流中却能引得学生深入词中咬文嚼字,并设法寻得更多有效的资源为自己所用,插图也好,课外资料阅读也好,均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当学生能把文字读的通透,自然就真正明白,李清照在写下这首小词时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对这片自然美景的沉醉与欢喜。

《渔歌子》,言语间也是写一方美丽的春景,太湖边,髫溪畔,诗人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执一钓竿,静静等待,享桃花流水之美,享斜风细雨之美,享山水闲适之境,但似乎还缺了点什么,“不须归”的背后还有什么?还藏着作者远离官场的决绝与勇气,可是,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是应该传递给才十几岁的孩子?可以怎么给孩子?那就吟一首“狂风浪起且须还”,让孩子了解志和生平,读一读其兄唤弟归的诗词,一应一和,一个“且须归”一个“不须归”,让孩子隐隐约约有所感悟即可,无需扯得更远,无需挖掘得更深,其中内涵,就只有等时间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了。

2.诗词教学应该以文为本,合理拓展

教材练习二中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很“异想天开”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写篇小论文:《李清照和她的词》。学生很是惊讶,“论文”?多高深的字眼啊,我们能写吗?我告诉他们,美国孩子一年级就能写论文了。然后给他们提供了方法:先查找大量资料,可以网上找、可以书上找,可以泛读、可以精读,可以请教老师、父母,然后整理资料,互相交流沟通,最后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受,特别要抓住李清照不同时期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还可以将李清照和同时期其他诗人,如辛弃疾、陆游等相比较。

学生作业完成得很好,个个洋洋洒洒写了几页,尽管资料的堆砌感还比较明显,但孩子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处,他们在大量阅读和分析中如此近距离地走近了李清照,走近了宋词。这一课的教学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期效果。

换种方法,读读诗词

无锡市马山中心小学 张家凤endprint

猜你喜欢
渔歌子蓑衣首词
渔歌子
——宋朝的乡村闲谈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蓑衣龙树之歌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