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2015-12-02 14:04:17尚颖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家校班级家长

“家校关系”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忽略的关系。在哈尔滨市尚颖班主任工作室中,有最先利用博客进行家校互联的“触屏派”,有笔耕不辍每周以“周小结”与家长沟通的“文字派”,有不断挖掘家长资源整合课程的“综合派”……领头雁尚颖老师的育人特点就是“和谐顺畅 共同成长”,因此我们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是“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平时的工作中,无论工作多久的老师,在实际教育中依然存在“蹩脚沟通”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沟而不通”的现象?我们又要如何去“优化”沟通策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沟通”是双方的事,因此将调查对象由单一家长问卷改为家长教师问卷,决定从两方面入手调查: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

“沟通内容”的调查是想看看教育双方关注的内容是否一致。

“沟通方式”的调查是想看看教育双方普遍采用哪种沟通方式,以便观其沟通效果。

数据来源:教师数据来源于工作室成员以及所在学校学年的共计101位教师。家长数据来源于接受问卷调查教师的班级家长,按学段各抽取了40份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

1.在家校沟通中你更加关注( )

A.学生的学习 B.学生的品德习惯

C.学生的身心健康 D.学生的兴趣爱好

2.在家校沟通中你常用哪些沟通方式( )

A.电话 B.短信 C.致家长一封信 D.微信 E.博客

F. QQ G. 家长会 H.家长开放日 I.家访

1.教师和家长在沟通内容中更关注什么?

通过了解教育双方的沟通内容,我们发现在调查中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家长则主要关注学习。表现形式为: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大致有行为习惯不良、认知发展迟缓、个性发展存在偏差等。家长对不同性质的问题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所谓“性情孤僻”只是文静内向,“情绪不稳定”只是独生子女的任性算不上大毛病,却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认字比别人少,计算比别人差,背单词比别人慢……这就反映出家校沟通中家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关注度不够,家校教育还没有真正产生共鸣。

即使是面对同一关注问题——“学习”,虽然教育双方对学习的关注度都是关注内容中最高指标,其比例分别为28.92%和84.41%,但是我们发现在沟通中也会出现异议。老师与家长在“学习”方面的沟通原因大多数时候集中在“注意力不稳定”“作业书写蜗速”“成绩不稳定”“错题不修正”“作文书写不流畅”……事实上家长更关注学习的“结果”,老师关注学习“过程”“习惯”,这也是出现蹩脚沟通的一个主要原因。

2.教师和家长选择什么样的沟通方式?

我们在家校沟通中常用的方式有:家校互通联系簿、短信沟通、电话联系、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博客、QQ平台、微信。一些前辈将其分为不可视沟通、可视沟通、触网式沟通。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教师和家长主要采取的沟通方式是电话、短信和致家长一封信,以上均为不可视沟通。这可能是由于这些方式具备方便、快捷、省时、易沟通等优点,但这些不可视沟通往往影响沟通的质量和深度。

综上所述,我们在本阶段就调查中出现的沟通问题进行了梳理:

关注点不一致

同一问题关注的程度不一致

沟通的随意性强,计划性弱

沟通的方式太过单一

沟通中缺少默契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研究后得到优化沟通的策略:

变至尊者为服务者

变被动者为主动者

变简单化为多样化

变功利心为慈悲心

在一线工作中,我们如何转变角色,转变方式让“沟通”更加顺畅呢?我们工作室的成员们边走边学,边学边思,边思边做。

变至尊者为服务者

“家访”已倡导多年,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存在着很多的困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作为教师,很难放下自己“尊者”的身份,认为都是为了学生好的事情,“我说你做、我要求你执行”就可以了,却忽视了,真正的沟通,需要平等的身份、服务的精神以及真诚的心灵。

作为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主要是当地的农村孩子,以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沟通”都困难,更别说“家校沟通”了。家长会出人不出力,听不懂话,记不下来,与家长沟通真的比教学生都难。平日里更是把学生扔给学校,完全放心。在工作室的学习时间里,我可羡慕其他老师班级又是这个活动又是那个家长讲课,好丰富多彩。

针对实际情况,工作室的伙伴们让我转变一种思想:把家长看成家长而不是农民工。当我褪去他们农民工的身份时,我体会到他们在拼命挣钱的同时也期望自己孩子用学习改变命运。放下师者的尊严,亲近每一个家庭,他们真实的生活让我发自内心地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班级里三分之一的家长因为自己的身份不好意思和我沟通,怕说错话,怕说不明白,怕老师瞧不起自己……还有一些建筑工种的家长工作繁忙几乎见不到人影,接送全是老人。如何打开这扇大门呢?我开始制作“班级影集”。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游戏、劳动,记录了集体生活中的许多个第一次,记录了活动中精彩的瞬间,记录了成功的笑脸,记录了进步的喜悦……当这些照片由我的手机传到那一端时,我无法想象卖菜间隙,搬运空档时一个个沾满淤泥与灰尘的双手打开这一张张照片时的喜悦与激动。我的学生这样告诉我:“我爸爸把我获得书法第一名的照片给工地上的每一个工友看了,所有的叔叔都夸爸爸有一个状元儿子。”我成功地打开了家校沟通的大门。家长起初的观念: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现在各个扬眉吐气,觉得自己也有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了。家长主动与我沟通的多了,不管多忙,总会记得打来一个电话问问孩子的情况。班级里有活动,家长积极参与的也多了……小小的“班级影集”让我收获了一种成就感:有一种师爱叫尊重,有一种师爱叫服务。带着在工作室中的进步和收获,我将家校沟通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也请来家长教学生辨认“果蔬的新鲜度”“草与苗的区别”,我还让学生画画爸爸妈妈的手……

带着这份学习的热情,我在自己的学校里向校长申请成立了我们校的班主任工作室,也投入到真正适合我们校情的家校沟通研究之中。因为我们的努力,因为有效家校沟通的开展,将有更多的学生收获成长和快乐,将有更多的家庭收获成功与幸福!

“学生优秀的根子来自于家庭教育。”若明此理,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不是应该放下身段,不要太过强势,太认为自己懂教育,主动倚仗一下家庭教育的“助推”呢?锻炼自己能够倾听不同的声音,不要主观认为家长干预你的教育教学,而是在沟通中倾听他人声音,寻找契合点。

(哈尔滨市王岗镇中心小学 仇晓磊)

变被动者为主动者

在工作中,我发现大部分的家长只关注学生在物质上的需求,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在精神上却欠缺关心与沟通,甚至觉得没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只要听话就好。结果导致学生经常出现一些思想偏差,甚至心理问题。我所教的班级是四年级,四年级的学生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是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不受大人控制,有一点叛逆。这个时期的学生易出现思想偏差,如果不注意引导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以往的做法是通过学生犯的错误发现问题,进行师生间面对面的沟通,对于情节严重的再找家长反映情况。学生的变化在短期比较明显,时间久了,又会回归原态。学生行为反复让老师犯愁,他们产生抗体,面对家长一次次批评,产生逆反情绪。“有问题才沟通”处处显得教师好被动,哪里有窟窿堵哪里。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在班级开展了“把悄悄话写进本子中”的活动。通过“悄悄话,悄悄说,悄悄话,悄悄听”,走进学生心灵,巧解心结,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带领组员设计本子的扉页,并排好写“悄悄话”的顺序。学生根据顺序进行心里话的记录,写好后交由我欣赏。我根据学生记录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学生的意愿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处理。采取个别辅导、课堂渗透、主题活动3种方式分类进行:属于个别特殊现象的,采取个别辅导交流,由我与其面对面谈心、书面沟通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认识误区,排除成长的烦恼;属于普遍性现象的,我会通过课堂渗透、主题班会等方式解决。如:我们班有一个在学习上爱耍小聪明的女孩小婷,她在“悄悄话”中这样说:“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知识我都会了,家长还是让我做练习,错了的题改过来不就行了吗,家长为什么那么在意成绩呢,请您帮我……”看了这段话以后,起初我挺生气的,因为这个学生平时比较懒惰,属于多一个字都不想写的孩子,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成绩也是每况愈下。我和家长也配合着做了好多工作,没想到表面乖巧、顺从的她竟是这样的想法。我首先与她进行沟通,找到问题产生的关键。我了解到她是被家长大量的练习吓怕了,产生了这样的不满情绪。我在跟她聊天中列举了好多身边刻苦学习的事例,并帮助她调整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家长的问题我帮忙解决。随后,我与家长取得联系,反馈了学生目前思想偏差的原因,并预想了事件的危害,为家长在家的学习指导指明了方向。接着我在经过小婷的同意下召开了“会了就好”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上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出乎我意料的是,有的学生甚至能够与小婷产生共鸣,表达自己的不解。从他们渴求帮助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但是更让我惊喜的是,有的学生竟然诠释了“我会了”和“我掌握并灵活运用”的区别,有的学生用自己的事例帮助小婷等同学转变目前的错误想法。现在的小婷不再为“我会了为什么还要学”犯愁了,家长也反映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并表示以后会多与我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半年来,由于班级学生养成了倾诉的好习惯,使我与家长更早、更及时地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避免了不良事态的发展。可喜的是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也日益亲密起来,原本叛逆的学生也能主动与家长沟通,虚心接受家长提出的合理建议,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有了翻天覆地的革新。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这个本子太牛了,竟然能让暴躁的爸爸变得耐心。”有的学生说:“我的妈妈竟然把多余的课外班取消了,还带我看电影,去爬山,老妈太棒了!”还有的学生说:“这个小本子能让我和好朋友重归于好,太神奇了。”有的家长说:“我没想到,悄悄话把我带进了孩子内心深处,体会了他们的困惑,能帮孩子解决心中的困惑,我觉得很高兴。”有的家长说:“孩子一有事情就与我们沟通, 这半年来我家一直处于和谐互爱的状态。”还有的家长说:“老师,感谢您,是您让我们认识了孩子的另一面,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您就是搭建在我们与孩子心灵的桥。”看到学生的进步,听到家长的夸奖,我感到很欣慰,我相信学生会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会多一份快乐,少一分烦恼。

以前的我们就像一名“消防队员”,整天忙于解决出现的问题,使本来应进行的主动教育却变成了被动教育。变被动者为主动者,教育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哈尔滨市团结小学 王 倩)

变简单化为多样化

以前,在进行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我很少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思考,选择的方式、方法也比较简单,“我讲你听,我提要求,你来执行”成了我们沟通中最常见的方式。在工作室成立的一年中,我与同伴们共同研讨,在学习中转变理念,变原来简单的方法为多样化,使家校沟通更高效。

家长会是促进家长和教师、家庭和学校相互交流信息,取得相互理解支持的重要渠道。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至少两次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家长和我们的教育思想、方法保持一致。但是我发现,传统的家长会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让我们与家长的沟通处于低效的状态。

我拿出我所有的家长会讲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传统的家长会的沟通话题局限于介绍班级成绩、向家长提出要求,听完介绍、看过成绩后,优秀学生的家长眉飞色舞,后进学生的家长垂头丧气。这部分家长将自己的情绪带回家,对子女进行训斥、打骂,这样加深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隔膜,导致了家长失去了教育孩子的信心。而且我发现,我带的上一个班级,5年的时间里,基本每次家长会上我都会中肯地给家长提出几条建议,其中“家长给孩子做榜样”这条建议是每次必提的,可谓是次次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为什么每次都要说这些建议呢?是因为会后和家长单独反馈时,发现家长的关注点根本不在我提的建议上,他们还是纠结在:孩子为什么马虎呢?学习成绩怎么就提高不上来呢?这让我不得不反思:必须改变家长会内容和形式,才能让我与家长的沟通是有效的。

我开发了一些元素材加入到我的家长会中,一次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让我和家长的沟通效果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中,我组织召开了四次融入新元素的家长会。

第一次是刚升入二年级时,QQ群中家长讨论的最多的话题就是班级中谁的孩子真优秀,自己的孩子总马虎;今天的听写你的孩子错几个,我的孩子错几个。各种比较日益严重,家长在群里群策群力,各种整治孩子马虎的办法:吓唬的、错一罚百的……针对这一现象,在开学初召开的家长会中,我将“感统测试”这一素材融入到我的家长会中。我带着家长一起做了一个“听音拍手”的游戏,通过游戏告诉家长“听觉分辨能力的强弱”是和遗传因素有关的,要正确看待学生成长中的差异,同时也要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缩小差距。我为家长配乐朗诵了台湾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看到有些家长的眼睛湿润了,更多的家长在沉思,我接着播放精心制作的短片。短片对比着记录了孩子入学第一天、第一周和二年级时行为习惯的变化。通过活动、文章、视频等素材的展示告诉他们:无论您的孩子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孩子都在进步着,都在努力着,不要拿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我们要鼓励孩子成长中迈出的每一步。

这次别致的家长会给家长内心带来的震动超过了我的预期,我没有过多地说教和要求,但是从反馈中,我看到家长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后来我又召开了体验式的家长会、互动交流式家长会。让沟通从单纯说教变为活动感悟,变单项反馈为双向互动交流。现在,我们班的家长会已经是学生和家长都盼着开的一场心与心交流的盛会。我把这种家长会取名为素材型家长会,我会继续开发家长会的素材,让我们的沟通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合力。

(哈尔滨市虹桥一小 盛小鹏)

现在的家庭还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更多是从一些理念、理论性的信息中获取,而在生活中真正遇到一些问题却不能及时找到有效的方法去处理,来改变或影响学生的行动。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割裂开来,此时教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起来,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很多学生在家中完成作业拖拉,家长管理效果不好,教师又鞭长莫及,还有一些读书、朗读这样的作业,教师也无法掌控,家长有时也没条件陪伴,而使这项作业落实不下去。我的方法是,学生通过班级微信群汇报自己的作业时间,教师每天抽查不同学号的学生作业时间,针对做作业较慢的学生,帮助分析原因,提高写作业效率。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来介绍读书的收获,这样的方法,家长们反映十分有效,学生回家生怕作业时间超过其他同学,所以都能做到不拖沓,不用家长督促。读书在微信中汇报,学生也十分感兴趣,积极阅读,积极参与,轻松的短信抽查,解决了家长的大问题。

写日记,往往也是学生最头疼,家长辅导起来很困难的一项作业,于是我设计了轮流日记的方式。在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介绍轮流日记的形式: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每人负责一周中一天的日记。家长可以在孩子写日记时提醒孩子可以先读一读前面同学的日记,简单评价一下,然后再开始写自己的日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学习。家长也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在平时的生活中引导孩子去观察、去积累写作素材。我们还借用微信平台定时发送一些学生的优秀日记,家长也可以以此激励孩子写日记的热情,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效果,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教师只要动动脑筋,一些行之有效的小办法无形中就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解决了家长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难题。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 梅 红)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我爸。”每一个学生在上学期间都有这样的担忧,为什么他们如此担忧?不外乎一个原因,找家长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不得不承认找家长的确成为很多教师的“必杀技”。曾几何时,我也不厌其烦地频频使用这个“必杀技”。作业不认真、不遵守纪律、欺负同学……但有的时候不一定就真的那么奏效,即便奏效,大多时候也只是短效的“镇静剂”。次数多了,很多学生还因此拥有了找家长的免疫力,我们的教育效果就越发显得苍白。

在认真思考过这些以后,我转变了以往的观念和做法。家长一定要找,因为学生的成长是需要家校的密切沟通的。所以要善用找家长的办法,让它真正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助力。

校门口成为了我教育的阵地。学生习作不好,不爱写日记,我总是在校门口和家长表扬学生今天进步的表现,顺便会问学生是否愿意把今天的表现写下来。学生计算不好,我会抓住他一次小小的进步,在校门口和家长称赞学生的计算准确,顺便问问学生是否愿意在家多练练,和其他同学来一次竞争。学生的卫生习惯不好,我会在他某天整洁的时候在校门口表扬他保持得好,顺便会问问他是否愿意天天做一个整洁的好孩子。我努力地寻找一个在校门口可以和家长谈论的话题,想方设法把对学生的某些期望给予在校门口对学生的肯定中。我相信99次肯定远胜于一次否定。

我的学生每天放学时总是站好队期待着我点出他的名字,最爱听到:“某某某,放学找你家长。”因为他们喜欢听到我在学校门口与他们的家长高谈自己的进步,喜欢我诉说他们的优异表现。找家长在我的班级是光荣,是学生的渴望,是家长的期待。正是这期待与渴望为我创造了无数的教育契机!

(哈尔滨市红岩小学 王 锐)

变功利心为慈悲心

作为老师,每天的工作不可谓不忙碌。久而久之,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在结果上,变得功利起来。何为慈悲之心?简单说,就是慈爱和悲悯之心。放在教育中来说,教育者至少应该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应该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教师没有慈悲,教育就不会有温情。

作为班主任都想带出一个班风良好的班集体,我们往往会花费很多心思去营造,但效果却不一定好。我始终坚信——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盛开,班风自来。我们学校宋校长有一篇文章叫《一语勾心》,“与人交谈,一句话就抓住了对方,让对方愿意听乐意说,或者一下子就征服对方,对其产生特别的好感。这叫做一语勾心。”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不断出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起了微信。由于它操作起来非常快捷、便利,所以越来越受大家的青睐。我们工作室的成员利用小小的手机屏幕,搭建了一个家校沟通的新渠道。利用手中的微信快捷便利的传递着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第一时间看到、听到、感受到,这叫“一屏了然”。如何同样做到让家长在海量的微信信息中独爱这“一屏”,我们将微信内容分成各个“专题”,如:开学第一课,微作文秀,午休一刻钟,书香文字,我的活动我做主……这些专题有的以老师总结为主,有的以师生、家长交流为主;有时“小微信”就是一个“大舞台”,为每一个有特长的学生展示才华;有时“小微信”就是一个“放大镜”,不经意的一瞬间被我们的老师捕捉到,经过我们的语言渲染让每一个学生都做“闪亮之星”。我们精心选择背景图案,精心挑选背景音乐,精心汇编每一期内容,为每一个学生做一期“封面采风”。我们努力用“新”的方式引领我们的家长朋友走近教育,参与教育;我们用“心”在“秀”我们感受成长的幸福。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相信这富有生命的“一屏”必将深深“勾”其“心”。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 尹 荻)

由于年纪轻,许多家长对我的能力产生了质疑,担心这样的小老师面对这样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猴子”,会手足无措,无法驾驭。面对家长疑惑的眼神,学生懵懂期待的目光,我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当时让家长可以安心的承诺,那就是关于学生在学校中的一点一滴,我都要按部就班地用笔记录下来,每周一总结,周五交到每位家长手中,让家长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在校的一举一动。

周小结上会给出复习的要点,提供好的辅导方法;会对学生进行赏识评价,给学生一定的鼓励,也会结合学生一周的表现评出奖项;有时也会把学生课堂上、作业上的精彩与家长分享,进行班级活动的通告和公布;这里会看到学生的故事,我对教育的观点;有激励大家不放弃的动力,有节日里温馨的祝福,有家长的真诚建议,有老师自己的幸福体会;每一天的三言两语,每一周的大事小情。点点滴滴,五花八门。

一个小小的承诺,饱含了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就是这样一份份不起眼的文字,最后成就了家长对老师的信赖与依赖。

周小结映照了我踏实的工作,充实的一天,也详实地写下了我与学生、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故事,让班主任和家长不再互相“雾里看花”,而是更加真实。周小结是五年四班学生的共同财富和骄傲,也是我近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一份小小的周小结能让家长准确掌握孩子在校的一切动态,也渗透着我对每个学生用心的关爱和客观的分析。周小结一周周变厚,学生也在一天天进步,它拉近了老师与家长的距离,使老师家长因为孩子而更加亲近,并且成为朋友。直到今天,周小结不单单是学生每周的期待与盼望,更成为老师和家长零距离交流的平台。周小结让每个家庭见证了孩子在校学习,成长的历程。

在去年,我指导学生自己写生活周小结,并起名为“幸福的芬芳”。学生的小结就像这名字一样,读学生的小结也能感受每一个字都透着幸福的味道。老师在学生的小结中读懂他们的心事,家长在孩子的小结中明白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年时间我的学生每人写了31份小结,全班累计70万余字。

家长这样形容我的周小结,“孩子成长的画卷”“教育孩子的指南针”“老师与家长联结的纽带”“老师辛勤付出的写照”……近45万文字,像可爱的精灵飞入学生的梦乡,长着翅膀,带着善良去追逐美丽的童年梦!

(哈尔滨市奋斗小学 石婉姝)

猜你喜欢
家校班级家长
家校距离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6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