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过程的理论与实践

2015-12-02 18:51:01王茜王盼盼
雪莲 2015年12期

王茜 王盼盼

【摘  要】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将翻译过程进行了分类,本文从宏观翻译行为的角度,将翻译过程分为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部分。译前准备阶段需要了解词汇、专业、文化等各方面知识,从而应对不同类型的译文。译中问询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边译边思考,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完成翻译。译后反省和整理阶段,用于检查、审校,以及系统地整理翻译中所遇问题和所学知识,用于自身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译前准备;问询与选择;反省与整理

翻译的过程是我们实践的过程,而实践要以理论为基础。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翻译过程进行了分类。奈达将之分为四步:分析、传译、重组、检验;乔治·斯坦纳从解释学的角度,也将翻译过程分为四步:信赖、侵入、吸收、补偿;课本最终将其总结为理解、表达、审校三个步骤。我认为从宏观上看,翻译过程分为译前、译中、译后三部分。

一、译前准备

细看译前,我们需要的是准备。一般情况下,译者在翻译之前都会通读全文。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简单的准备。事实上,除了我们能够用常识以及普通逻辑思维理解的文章,还有很多待译文章是属于某个领域的专业文章。曾经,某位翻译老师对我们说过,我们会在翻译这所大学中学到各种不同的知识。我想翻译这所大学传授知识的阶段,便是这译前的准备阶段。不论是笔译还是口译,我们都应该在译前准备充足的相关知识,确保译文符合逻辑以及原文含义。对于科技文来说,译前专业词汇的准备是必须的。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专业领域的词汇都有自己的表达,我们要做的的是准确地对应。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译前的文化与作者背景准备是必要的。了解作品的文化与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本身。

举例来说,商务英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Tariff  barriers are by far the oldest type of trade restriction, having been in use for five hundred years or more. A tariff may be defined as a tax which is put on a commodity when it crosses a national boundary. The tariff may be collected on an ad valorem basis, where it is a percentage of the value of the import. It can also be collected on a specific basis, where the amount paid depends on the physical quantity of the import. Both specific tariffs and ad valorem tariffs are in common use.”(徐锡华 伍锋,2007)

关税壁垒已经实行了五百年或更长的时间,是一种最古老的贸易限制措施。所谓关税,就是对通过国境的商品征收的税款。可征从价税,即按进口商品的价值的百分比征收;亦可征从量税,即所缴税额根据进口商品的实际数量而定。从量税与从价税两种都使用的很普遍。

这段话中的“关税壁垒”、“从价税”、“从量税”,都是用两者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译前必须准备商务方面的知识是必要步骤,包括英语的表达以及汉语的表达。

余光中曾说:“译者其实是不写论文的学者,没有创作的作家。也就是说译者必定相当饱学,也必定善于运用语文,并且不止一种,而是两种以上:其一他要能尽窥其妙,其二他要能运用自如。造就一位译者,实非易事,所以译者虽然满街走,真正够格的译家并不多见。”(余光中,1994)想要真正成为一名翻译,从长远看,进行翻译之前我们要为做到饱学而准备;着眼近处,我们要为做出一篇合格的翻译而准备。

二、译中问询与选择

细看译中,译中过程是学者们对翻译过程研究最多的方面。奈达将其生成语法应用于翻译理论提出,复杂的翻译应经过分析、传译、重组三步;沃尔夫拉姆·威尔斯以描述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翻译是一种语际信息传递过程,即原语解码和译语编码的过程;甚至有更加复杂的德国功能派将翻译过程看做是一种环环相扣的链条,“第一环就是发起者(initiator),接着分别是原文生产者(source-text producer)、译者(translator)、译文使用者(target-text user)、译文收受者(target-text addressee)、译文接收者(target-text receiver)、译文委托人(commissioner)”(黄琼英,2003),他们将文本的翻译过程扩展为了翻译行为。

而我认为,从译者的角度看,译中的翻译过程是问询与选择的过程。遇到一篇英语文章,首先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讲的是什么主题?第二个问题:译成汉语应怎样表达?问题过后,便是我们要选择的时候了。词义应如何选择?用词该如何选择?应使用何种语体?问题与选择交替出现,直至翻译完成。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话来分析我所说的翻译过程:

“It is often said that Asian Americans are a “model minority”, with parents who word 18 hours a day in the family grocery and children who word with equal amazing perseverance in the classroom. At a glance, the evidence seems clear: while the first Asians to come to America lived poorly as farmers, miners and railway workers, we now enjoy one of the highest average incomes in the country. Here at Harvard, 18% of the class of 1996 are Asian Americans, compared to 3% of the total US population. ”(秦亚青 何群,2009)

首先,我们注意到,这段话讲的是有关亚裔美国人的的生活状况。我们的脑海中要有相关亚裔美国人的常识,这也是属于我们的译前准备阶段。通读争端之后,我们进行翻译时会遇到两处困难:第一句,我们能够理解作者想说在亚裔美国人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都十分努力。那么,译文该如何表达?我们可以翻译成“人们常说,亚裔美国人是‘模范少数民族,父母每天在家庭经营的杂货店工作18个小时,子女也以同样惊人的坚韧精神在课堂中努力”。第二句是在这一段中相对简单的。第三句的表达逻辑很容易出现混乱,我们可以译成“在哈佛大学,1996届的学生有18%是亚裔美国人,而亚裔美国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提出的问题: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句子的逻辑是什么?译文应如何表达?于此同时,我们还在不停地做出选择:含有多种意思的单词应选择哪种含义更为恰当?表达时应该使用长句还是短句可以使其更加顺畅?句子中的逻辑主语是哪个?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译文,甚至含义也会出现变化。“在翻译活动中,最后的成品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结果。正如Hatim&Mason所说的那样,翻译成品是有一定动机的选择结果:语篇生产者有自己的交际目的,并选择了特定的语法词汇形式来达到这些目的。”(黄国文,1997)

三、译后反省与整理

细看译后,是自省与整理的过程。在翻译实践中,我们总能被他人挑出不妥的地方。为了减少失误,翻译过后重新检查译文是必要的步骤。在调整译文的同时,也要注意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整理翻译过程中所遇问题以及所学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译后要注意的问题有:第一,表达是否标准。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外语学习,中文的表达会出现西化,以至于读者甚至无法理解汉语在说什么。其次,逻辑是否正确。抛开逻辑混乱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看译者对原文理解是否有误,理解正确,才能使其逻辑符合作者思维,从而使逻辑正确,能够被理解。第三,有无漏译、错译。我们会出现漏译和错译,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定式在作祟,有的是因为我们粗心。所以,最后的审校是必要的,这便是我们的自省过程。同时,我们要整理译文中出现的专业词汇,遇到的文化背景知识等等。

对于以上翻译过程的理解,是从翻译行为的角度进行的。“人们对翻译过程的思考和研究在不断深入与丰富,逐渐认识到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层面具体过程,而是涉及到人类理解行为的基本倾向和伦理原则,而其过程所展开的广阔空间,包括社会与文化的空间,可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有助于我们把握翻译的本质,认识与处理好翻译过程的矛盾。”(许钧,2003)

参考文献:

[1]余光中.作者,学者,译者.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69-177.

[2]秦亚青,何群.英汉视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63-64.

[3]徐锡华,伍锋.高级商务口笔译:笔译篇[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0.

[4]黄琼英.翻译过程的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5):71-75.

[5]黄国文.一个简单翻译过程模式的功能分析[J].外语研究,2009:1-7.

[6]许钧.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