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涛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10
建设“三馆一场”(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广州博物馆、岭南广场)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和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大部署,对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不断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将以创新驱动、国际视野进行地下空间建设及技术创新,并以此作为地下空间、城市会客厅综合开发利用的试点。
(1)总体构思。构建多元一体化交通体系,结合地铁12、19 号线打造交通枢纽,岭南广场南侧以服务配套为主、岭南广场北侧以社会停车为主。考虑到未来岭南广场的开发和运营,以及集中设置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的要求,本次规划建议结合轨道交通12 号线及19号线赤岗塔站、APM 赤岗塔站设置交通枢纽,枢纽内在北广场负一层地下空间设置公交首末站,各种公共交通方式通过双塔路隧道下方的负二层换乘大厅进行平层转换,打造公共交通枢纽。交通枢纽的行人可通过负一层到达三馆,上地面可达岭南广场。交通枢纽向北通过行人+商业走廊衔接广州塔及其轨道站点。双塔路以北负二层设社会停车,负一层设社会停车、商业走廊,以满足岭南广场停车需求。
(2)道路交通系统构思。在“过境分离、南北双环”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地下环路的线位,实现地面全双向通行,地面微循环、流量均衡,更好的满足“三馆一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需求。①过境分离、南北双环:双塔路隧道负一层下穿岭南广场;结合广场东西路负二层下穿隧道,在双塔路两侧各形成两个单向逆时针的环路,满足“三馆一场”的使用需求;②地面全双向通行:双塔路、广场东路、广场西路、博物馆和科学馆南侧支路等地面道路均实现双向通行,满足周边地区的交通需求;③地面微循环、流量均衡:在博物馆、科学馆、商业地块、安置区之间设置双向通行的地面道路,衔接新港中路形成地面微循环,有效分担地下环路交通,均衡路网流量。
(3)区域交通组织方案。对区域路网进行优化,增加对外往广州大道的一处通道,对内从江海大道进入的一处通道。岭南广场地下环路三对出入口均可与外围城市干道便捷联系。过境交通:经双塔路东西向隧道和新港中路通行。内部交通:依靠单向逆时针循环的地下环路系统,通过三组出入口与周边市政道路进行交通转换。内外交通之间转换:通过双塔路、新港中路、广州大道和江海大道及之间的立交节点。
从赤岗塔西面开始双塔路设置双向六车道的负一层隧道下穿岭南广场解决过境交通,隧道两侧为公交专用道,南北两侧设置港湾式公交车站;隧道东西敞口段两侧设有单向两车道的地面辅道,并在隧道顶设掉头车道。
考虑到紧邻双塔路北面的赤岗涌,同时为保证岭南广场和三馆的平面层和负一层的衔接,广场西路和广场东路在三馆范围设置单向四车道的负二层隧道,并结合TIT 南北面的两条掉头隧道形成单向逆时针的南环解决三馆的交通需求,TIT 北面掉头隧道上还设置港湾式出租车站和旅游大巴落客点、旅游大巴停车场;现状电视塔南面地面道路和双塔路北面的掉头隧道形成单向逆时针的北环解决电视塔的交通需求。地下环路共有南北两端、双塔路东西两端三组出入口。
广场西路和广场东路在地下环路南北出入口隧道两侧设置双向两车道的地面辅道与双塔路地面辅道、新港中路和规划支路相交,以解决广州塔和周边地块的交通。
三馆地下车库均设有出入口与地下环路衔接,其中美术馆和科学馆通过公共横向通道实现与地下环路衔接,以减少对主环路的影响。
(4)竖向设计。双塔路现状路面标高7.5~8.5 米,而TIT 场地标高12~17 米,新港中路现状路面标高12.5~13.5 米,赤岗涌涌底标高3.5 米,设计洪水位7.70 米,因此方案设计考虑以上因素、地下空间层高和隧道行车净高,将岭南广场南段抬高至9 米,负一层地下设计标高1.5 米,负二层地下环路设计标高-4.5米,控制地下环路纵坡不大于6%,公交车坡道纵坡不大于5%。
本文以岭南广场地面地下交通设计为例,介绍了交通组织的理念、思路、内容,为城市会客厅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1]《岭南广场交通组织方案》2014(10).
[2]《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杨晓光等著.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