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振致装甲步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调查与分析*

2015-12-02 03:53:24刘维高黄昌林
实用医药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步兵腰背源性

刘维高,黄昌林

为了解装甲步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的情况,及腰背肌锻炼后的改善情况,2011年11月,笔者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某部装甲步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2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检查。现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某部装甲步兵420例,均为男性;年龄 18~31 岁,平均 23.4 岁;身高 172~188 cm,平均178.2 cm;体重 68~88 kg,平均 74.6 kg。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采集 制定了《谐振条件下装甲步兵下腰痛状况调查表》,调查以连队为单位,由同一位医师组织实施,使用固定的指导语。内容包括:年龄、籍贯、学历、军龄、工种、谐振接触或外伤史。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表格412份,回收率为98%,其中填写不完全的视作废表格10份,有效表格402份。

1.2.2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标准 按照拟定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标准执行,根据我军军用标准《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1]进行综合判断,包括:①伤史采集。凡是既往有长时间振动作业史;无明显外伤史;腰痛史>3个月,腰痛逐渐出现,呈进行性加重,活动后尤其是脊柱纵向负荷加大时疼痛可加重;不能久坐、站,坐位疼痛重于站位,咳嗽、打喷嚏疼痛加重,平卧后疼痛不能缓解;休息后疼痛不能迅速缓解,活动后加重。②专科体检。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为轻度的腰痛伴下肢感应性神经根症状,主要位于L3~S1棘突间、髂后、腹股沟、股前、股后等处的疼痛;不伴有膝关节以下部位的放射痛;无明确疼痛定位;无明显腰部触痛,无腰肌痉挛,腰部屈伸、侧弯、旋转时伴有疼痛的人员不一;腰椎和椎旁压痛点与人员敏感程度有关,神经系统查体均正常;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及腰椎侧弯、股神经牵拉试验均阴性。③辅助检查。X线检查以排除骨质损伤、椎体滑脱及其他疾患,CT检查排除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其他疾患,MRI表现为典型的单节段信号降低、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信号区。均判定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1.3 疼痛分级诊断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TO)将疼痛程度划分。0度:不痛;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Ⅱ度:中度痛,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Ⅲ度:重度痛,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

1.4 锻炼方法 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装甲步兵采取腰背肌功能锻炼方法,30个/次,3次/d,2 min内完成;分早上起床后、中午午休前和晚上睡觉前,持续8周;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研究小组人员监督完成。腰背肌锻炼期间仍参加军事训练作业。所有研究对象均填写知情同意书,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5 随访 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装甲步兵进行2个月的腰背肌锻炼后进行随访检查,内容包括:①病情询问。近期有无受伤史,原有症状是否缓解或有无加重情况,活动情况如何等。②专科检查。脊柱有无侧弯,有无腰椎和椎旁有压痛,有无明显腰部触痛、腰肌痉挛,腰部屈伸、侧弯、旋转时是否伴有疼痛;是否伴有膝关节以下部位的放射痛;神经系统查体是否正常;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及腰椎侧弯、股神经牵拉试验均阴性。③辅助检查。X线检查有无骨质损伤、椎体滑脱及其他疾患,CT检查有无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其他疾患。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相关显著。

2 结 果

2.1 不同专业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率比较 402例中,发生椎间盘源性下腰痛37例,发生率为9.2%。其中乘员27例(包括驾驶员、通信员、装填手、射击手等)占 16.17%,载员 10 例占 4.2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不同军龄装甲步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率比较 1~2年和≥2年军龄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率显著高于≤1 年军龄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军龄装甲步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率比较

2.3 不同专业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疼痛分级例数比较 Ⅰ度疼痛共发生25例,Ⅱ度疼痛发生12例,Ⅰ度疼痛与Ⅱ度疼痛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现0、Ⅲ、Ⅳ度疼痛。

2.4 某部装甲步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相对肌力训练前后再分布情况 A、C组未施加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B、D组施加8周腰背肌肌力训练。A组有5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B组没有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C组没有症状缓解;D组有14例症状缓解。B 组与 A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 组与 C 组、B 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 组与 A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腰背肌相对肌力锻炼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试验人群的影响

3 讨 论

椎间盘为连接相邻椎体间的组织,向志军等[2]认为,椎间盘在脊柱活动中主要起“弹性垫”的作用,用来缓冲震荡、增加运动幅度和稳定脊柱。当装甲步兵长时间接触振动可使椎间盘发生退变,纤维环松弛或破裂,导致椎体间不稳,造成椎间盘内压力分布不均衡,机械力或致炎因子直接刺激纤维环后1/3和相邻的后纵韧带中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本研究显示:某部装甲步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率为9.2%,其中乘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载员的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座椅低频振动主要作用于臀部和腰部,特别是腰椎接受振动应力最大,且最易受损伤,如椎间盘受损和腰椎退行性改变,因此,装甲兵腰痛发病率较高[3]。已有相关研究显示,装甲车辆乘员腰背痛发生率很高[4]。由于装甲乘员主要在装甲车辆狭小空间内作业,且装甲车在行进中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和道路颠簸对装甲步兵产生振动,当与腰椎的共振区带重叠,产生共振,加大了椎间盘的损伤,从而产生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而载员通过装甲车运输后,主要进行离车作业,载员接触振动的危害小于乘员,因此装甲步兵乘员较载员发生率高。

在不同军龄中,1~2年和≥2年的装甲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率均显著高于1年军龄组,≥2年军龄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率最高,军龄的增加意味着接触振动的时间延长,对椎间盘的损害加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率增高。而1年兵刚开始对训练的不适应,动作操作的不规范,自我防护的意识比较弱,易导致下腰痛的发生。

本次调查研究中,装甲步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为Ⅰ度和Ⅱ度疼痛,未发现0、Ⅲ、Ⅳ度疼痛,其中Ⅰ度疼痛25例,Ⅱ度疼痛12例,Ⅰ度疼痛与Ⅱ度疼痛无显著差异(P>0.05)。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运用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的方法进行干预,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研究发现,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健康对照组(B组)进行干预,8周后,未发现有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而健康对照组(A组)未进行干预,8周后有5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D 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装甲步兵经过8周的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后,与未经干预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后,不仅能改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症状,还能预防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楚万忠等[5]研究显示:腰背肌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有一定的疗效,但易复发。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严重影响装甲步兵军事作业的质量和战斗力的提升,必须先从预防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开始,进行振动危害及防护措施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认识。平时加强装甲步兵的体育锻炼,如: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炼,增强自身的体能素质;增加装甲步兵的座椅的舒适度,减缓振动,如采用弹性良好的泡沫软垫,可以缓冲振动对椎间盘的损伤;加大对装甲步兵军事训练健康的保护力度,合理调整和安排训练内容等措施,从而减少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

[1] WSB 38-2001,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S].2001-04-02.

[2]向志军,钟生才.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最新认识[J].亚太传统医药,2007,3(11):65-68.

[3]吴铭权.坦克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防护[J].人民军医,2002,45(3):135-136.

[4]王新华,周荣斌,王丽敏.装甲车辆乘员军事训练伤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3,56(1):5-6.

[5]楚万忠,李小光,邱思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B):131-133.

猜你喜欢
步兵腰背源性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冰雪运动(2021年3期)2021-11-04 08:33:10
恢刺扳机点结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1则
摆脱腰背疼痛的困扰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步兵班前进
步兵班前进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中老年健康(2016年5期)2016-06-13 01:26:28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