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定势思维”转向“生态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变革与创新

2015-12-02 02:45○张
党政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定势政治生态

○张 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面临来自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各种压力,这项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问题也被频频提出。面对新情况,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较深,但这种思维方式已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而“生态思维”作为一种与时代变革紧密相连的思维方式,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维变革与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一、“定势思维”与“生态思维”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一般认为,所谓定势思维,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从本质意义而言,“定势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一种思维形式,它表现为思维过程的前后相继性,思维目标的倾向性,思维方法的程序性,思维活动的稳定性等。“定势思维”不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而关注思维的聚合性、趋同性,是一种有限性思维。

“生态思维”的形成则与生态学的兴起和人类生态危机显现直接相关。生态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20世纪以来人类生态危机的不断出现,促使了生态学理念由自然科学领域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也直接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生态思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及共生发展。它克服了以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一种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事物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的关系中去认知事物本质。它尊重思维主体的多样性,从差异中寻求联系,强调思维活动的开放性、思维过程的动态平衡性、思维方式的有限与无限统一性。“和谐、共生、发展”是“生态思维”的价值取向。这种思维方式是自发直觉思维与自觉理性思维的统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由“定势思维”转向“生态思维”的重要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以人为本”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对象均是现实的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一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维护统治阶级地位而开展的一项活动。在此种“定势思维”的影响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社会需要,以物本意识为价值基础,忽视对人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正当需要,这种偏执导致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恶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失灵。”

而“生态思维”是一种以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和谐相济为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更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强调自然发展、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实际上是将人类作为整个世界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从高校内部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生态思维方式,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等参与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内在统一。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个性发展得到尊重、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目标,另一方面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观念上而且在实践中能全面把握和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统一,并且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实现与高等教育整体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及优化发展,从而为自身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长期以来,在“定势思维”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被看作是高校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在这种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如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脱节、大学生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及家庭教育脱节等等。而高校内部人员之间(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教师、专任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与非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协调联动也很不够。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无法在高校内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因此极大地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时甚至由于某一方工作不到位,对其他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了消解作用。如在学校后勤服务不到位情况下,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爱校教育造成很大困难。

而“生态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认知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作为整个高校办学体系中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学校顶层发展设计和具体各项事业发展规划中。如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其他工作协调发展、优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任务之中。对外注重协调和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媒体、社区、同辈群体等各方之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对内注重协调和发挥教学、管理、科研、服务、学科及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工作等各项事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动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高校各项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在“生态思维”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将得到最大程度遏制,工作的实效性将得到极大提升。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需要

从“定势思维”的特征可知,由于“定势思维”所强调的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相似性和不变性,因此,当认识对象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当认识对象本身发生了变化时,这时“定势思维”不仅无助于认识活动,反而会阻碍人们认识的提升,成为人们获得新认识的障碍,进而制约人们实践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环体、介体均发生了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变化表现为:主客体本身的思想、行为特征发生了变化,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由对立转向平等,主客体均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利益攸关方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载体等不断丰富、更新,各种各样的新介体不断涌现。而环体变化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社会环境)、微观环境(高等教育和高校环境)均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进一步具体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上述情形下,以“定势思维”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甚至成为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障碍。而“生态思维”方式,超越了主客体二分、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周边环境、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之间动态平衡、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这样一种思维理念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摆脱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合目的性与合工具性的束缚,而是致力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与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社会发展进程、人的发展进程的和谐一致、同舟共济,致力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由“定势思维”转向“生态思维”的实现途径

首先,要使高等教育工作者获得克服“定势思维”的意识自觉,并主动培育“生态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好,取决于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由于“定势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时时刻刻意识到“定势思维”的存在,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在工作情境发生变化时,主动变革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加强生态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到“生态思维”的作用,提高对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的认知,提高对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认知,以形成一种生态理性。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时候,坚持“生态思维”的系统观、联系观、发展观,将“生态思维”方式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并付诸实践。

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设计,克服“定势思维”影响,引导“生态思维”的养成。在“定势思维”影响下,“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平面铺展的线性思维,在教育中强调事物的先后,对教育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属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机构设置方面从校一级到院系一级是直线型的设置方式,在课程设置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无法与其他课程产生交集。而“生态思维”是一种适应复杂化、系统化事物,整体的、发展的、联系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除了考虑与前后事物、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外,还要考虑与更广泛事物的联系,并通过这种网状的、立体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等教育决策者应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整体生态系统中,在宏观层面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科研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等一起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发挥各工作之间的联动作用。在微观层面,要建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的机制,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功能的发挥,更注重形成一种合力,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不断优化升级的循环发展。

再次,要遵循生态价值取向,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评估原则,将“生态思维”方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具有导向、反馈、借鉴参考作用。由于“定势思维”强调的是认识事物过程的相似性,因此,往往容易以事先认为正确的认识标准来衡量新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事务预先有一个理想的评判标准。而这具体体现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当中,表现为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采取绝对性评价,即是一种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评价类型。这样的评判标准,无法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新形势,无法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上来。而“生态思维”给我们重新提供了一个评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在“和谐、共生、发展”的价值理念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从而促进被评价者不断地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评估本身的科学合理性。

最后,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生态体验,尤其要通过实践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生态问题,促进“生态思维”形成。“生态体验”模式是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体验”是一个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自然、与社会、与教育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亲身接受和参与生态教育实践,体验非生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生态教育方式取得的不同效果,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各种生态难题,在思想上自觉进行思维的反思,增强生态责任和生态理性,在行为方式上遵循生态原则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等,以促进“生态思维”的形成。

猜你喜欢
定势政治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