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学习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

2015-12-02 02:45李抒望
党政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李抒望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创新和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指导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明确概括为九条。这九条,也可以理解为九个转变:

一是消费需求上,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二是投资需求上,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转变。三是出口和国际收支上,从出口导向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转变。四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上,产业结构向复杂化转变,产业组织新特征凸显。五是生产要素上,从要素规模驱动力向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转变。六是市场竞争上,从数量型、同质化向质量型、差异化转变,全国统一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成为经济杠杆。七是资源环境约束上,从粗放型发展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转变。八是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上,从风险可控向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需要着重应对转变。九是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上,从政府主导催生的产能过剩,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转变。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准确的概括,既富有哲理,更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

九条所阐述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一点,前三条都是从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分析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到个性化消费。这意味着传统“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外贸将相对有限,消费将显示更大作用。所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的结束,则意味着依靠房地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的发展进入尾声;个性化消费则主要是指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为消费个性化、多元化提供了可能。二是分析投资需求的新变化,新的投资机会将大量涌现。传统投资仍需托底,但创新投融资方式以支持新兴投资至关重要。三是分析外需的变化,低成本优势发生转变,需转向“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成为重要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未来可考虑大举投资亚非拉等地基础设施,支持中国相对先进的过剩产能走出去,对于化解国内过剩产能为主权财富以及对外债权、实现中国经济转型不失为可行之路。第二点,四条和五条都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分析。四条是分析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的新变化,传统产业从供给不足到供给过剩,未来需优化升级、兼并重组。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五条是分析生产要素的新变化,人口数量红利消失,人力成本趋升,需转向人力资本以及技术创新驱动。第三点,六条是分析市场竞争的新变化,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第四点,七条和八条分别分析约束和风险。七条是分析资源环境约束的新变化,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尽快摆脱对旧模式的依赖,把PM2.5降下来,逐渐消除“雾霾”笼罩,还人们蓝天白云。八条是分析经济风险的积累和化解,风险总体可控,但将持续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第五点,九条是分析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的新变化,从全面调控刺激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选择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的战略愿景,系统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完成这些转变,也就等于实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奠立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

二、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适应?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

在观念和认识上,首先要理解“新”与“旧”、“变”与“不变”的关系,把握好发展就是扬弃的辩证法。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一方面要抛弃旧的片面强调增长速度、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不能将新常态与过去割裂,完全否定过去几十年形成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经验办法,而是要坚持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基本面总体向好的判断,探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化了的内涵和条件,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结构。对此,必须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做到“八个更加”,即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八个更加”特别强调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需求。“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都是讲需求。实际上,从经济学角度看,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拉动力。二是创新。“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都是讲创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第一推动力。三是保护。“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都是为需求和创新提供保护,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保护”中,暗含了提供保障、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之意。这“八个更加”是判断我们认识是否到位的基本标准,也是我们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同志指出:适应新常态要有对路的方法和得力的工作。首先,对路的方法和得力的工作,要依靠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也要使改革的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同时,要立足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其次,对路的方法和得力的工作,要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平衡。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要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第三,对路的方法和得力的工作,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法治化和专业化水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

三、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前提,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引领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把稳增长作为当前的第一要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主要任务: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五大任务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无疑预示着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课题。在新常态下如何稳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引领新常态,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敢啃硬骨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改革与创新任务更加紧迫。首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常态。新一届政府将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作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当头炮”,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解决监管“短板”和服务滞后问题,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尤其要加大对地方改革的指导和检查。与此同时,要积极建立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审批事项彻底放给市场和企业,真正为市场和企业松绑,真正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新常态。要继续推进需求结构改革,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尤其要积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第三,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新常态。从财税体制改革层面看,要加快“营改增”改革,适时在生活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进行“营改增”试点,要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财税支持力度。从金融体制改革层面看,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拓宽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使金融产品真正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第四,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实现创新驱动的新常态。要更多支持创新型、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尽快形成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驱动力。尤其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坚持走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之路,努力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第五,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实现扩大开放的新常态。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开放的重点任务,是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好“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政策工具,加快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建设。要充分利用好APEC会议、东亚峰会、博鳌论坛等机制平台,积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努力打造高水平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引领新常态,要抓住和发掘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新一轮的经济博弈下抓住和发掘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动力,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动力,向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要动力,向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动力,向消费创新和消费热点要动力,向区域创新发展要动力,向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要动力。把握新常态、认识新动力,落到实处还在于培育新增长点。如何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这就是说,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过程中,瞄准各类市场需求做文章。因此,要大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营造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二是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所谓“实”,就是要把创新活动落到实处,主要是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科技创新和战略创新的层面上。三是政策要宽。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市场活力。政府要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也就是说,虽然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主要依靠市场和创新,但其核心还是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为培育新增长点创造更加宽松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