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筑设计实践对高职建筑设计教学的启示*

2015-12-02 10:26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高职建筑

□ 杨 敏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建筑设计》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方案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一门课程,是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建筑方案设计主要反映建筑师的设计思想,是高职相关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面对目前社会的发展现状,转变思路,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使得课程教学紧跟行业发展,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实践全过程,从而建立建筑方案设计的系统构思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增强建筑设计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旧的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

1、延续旧的教学观念,导致课程设计存在硬伤。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课程设计实践中,教师布置课程设计任务往往以知识系统为导向,突出知识目标,知识理论实践分离,一个学期虽然学生完成几个设计任务,但也是混混沌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大概了解了所做的建筑类型的基本设计方法,至于实际应用的诸多问题却一知半解,教学效果并不好。

2、高职教师思维方式还未彻底向职业教育扭转。很多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不了解建筑设计实际市场情况,缺乏本专业实际应用经验,缺乏实践及前沿知识;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教师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只知道学科体系,不知道按课程的能力目标重组教材;教师不注重授课方法,对教改缺乏动力等等。

笔者认为体现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课程教学,应该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突出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实践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实施实践与教学任务穿插进行,选择符合要求的项目任务,进行到一体化课程整体设计,将参与的实际工程——包头第一中学教学综合楼的设计理念引入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本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其选择符合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根据能力目标,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建筑不仅要功能实用,而且要具有人文特点,形成与地域环境、造型形象的完整统一。将实际项目以单体和整体的模式设计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了新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丰富了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一)确立能力目标,通过四个导向任务的详细讲解开展实践设计的项目实训

1、首先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主要是能力目标),本阶段的课程目标确定为对该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通过对项目任务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通过背景介绍将学生引入实际方案设计过程中,从建筑平面肌理、室外空间环境、建筑形态构成、城市文化发展等文化视角下分析该方案在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建筑设计原则的同时,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利用地形,结合包头现状环境以及地方气候、文化特点,营造出校园建筑作为教书育人和探求知识之场所应具备的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在规划设计中尊重地域文脉,增加校园空间的文化韵味、积聚历史沉淀,激发师生归属感,强化校园的历史品牌。第二、设计中以人为本,充分解决功能布局问题,既满足各种教学需要,同时保障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空间交通顺畅。第三、延续校园原有的建筑文脉,同时利用新建筑形象、广场文化提升校园建筑品位,建筑形象突显城市主干道,使校园环境与城市文化架构有机交融。第四,保证校园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与城市的长期互动关系。

这样,把实际项目分为四个问题导向,确立目标,建立了工作情境。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分别找出对应点,并具体分析、评价。评价表如下:

2、教师将项目按环境—平面功能—立面造型—综合考量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1)环境讲解——鲜活生动的地形分析,整体环境布局突出综合楼功能。该校园内原有主楼使用多年,建筑质量较差,面积局促,不利使用;且临近城市主干道,噪音较大,影响学生上课。新建主楼位于原校内行政办公的平房处。基地内地势较平坦,南低北高,高差约1.50 米。该楼虽与城市主干道有一定距离,但在视线上必定成为城市主干道标志性的建筑。

就教学楼而言,作为学校活动的主要载体将被赋予教学重任、信息与交流的功能,是校园的中心,也是各栋建筑空间联系的纽带。设计中应重点关注:①空间内外交流;②与自然巧妙结合;③立面突出建筑语汇及其表达力;④古今文化情感凝聚;⑤低造价高品位[1]。因此根据该校园基地环境现状及功能要求,综合教学楼坐南朝北,按广场居中、绿地两侧、人行中间、车行两边的规划布局。此广场既是学生休憩交往场所,也是整个环境塑造的契合点!更是城市广场文化的直接体现!广场边设有陈列展览橱窗、阅报栏等,成为学生举行各种集会、联欢及交流谈话的场所。建筑与广场相掩相映,构成了教学生活并重、生态共享的平面布局形态。通过详细的讲解,使实践项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教学楼的使用),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学生的活动路线),改革教学模式,以实际方案综合考量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及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2)以案例引入、目标明确、问题驱动的方式突出高职建筑设计教学要有以人为本、实用为先的平面布局理念。平面功能合理与否是教学综合楼设计的关键所在。从案例引出实际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示范、演示,以直观、具体的职业活动导向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转换为知识应用型,让学生有“所学即所用”的真切体验。该楼东西长88.80 米,南北宽20.40 米,坐南朝北,面对校园广场。建筑体量左右基本对称,中部由门厅、会议、展厅、教工活动室组成,并向北明显突出中间体量,成为视觉上的构图中心。东西两翼布置教室、办公及附属用房,两端底放置楼梯间及卫生间,保证教室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卫生条件。如何妥善满足学生生理、心理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附属空间设计,创造出符合多样化心理特性的生活空间,是新型学校设计的重要方面[2]。因此,主楼入口门厅朝向楼前广场,空间高敞通透,围合成一个交通的枢纽,同时与外部空间产生互动效果,随着一天时间变换,充分利用阳光变化,光影、空气、热等自然条件创造出一个幽雅、静谧,具有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舒适和宜人的休闲交往空间。在门厅两侧分布楼梯、电梯,走廊宽度轴线尺寸为3.6米,保证了学生课间活动及墙壁悬挂图片的需要。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在产生共鸣的情况下,与教师的互动性加强,双方都得到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3)以实例讲解、操作示范进一步提升高职建筑设计教学要突出文化融合、彰显个性的立面造型理念。带领学生详细分析该楼建筑立面组成部分及处理方法,主入口处落地大面积玻璃幕墙,内外通透;南立面界面严整,强调体块的分割和虚实对比。开窗同内部框架相结合,整个建筑物以单纯而简洁的线、面作出了特殊的立面效果,营造出一种沉静安宁的意境。在这栋教学综合楼入口上部是关于孔子教学的大型浮雕,让先人的文化精髓能得以显现和发扬。设计师巧妙地运用建筑手段使新与旧以一种含蓄平和的方式获得共生,我们通过建筑、景观的形式把这一传统精神再现出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氛围中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献给师生,那其中的意义是远远超过浮雕本身的艺术特性的。“书院不尚奇伟丽,而重寓意”[3]。浮雕使教学楼具有优雅、含蓄的古典气韵,隐喻所处地域所仰慕的历史文化,形成对历史文脉的尊重与延续。建筑整体造型设计始终把握功能空间、环境关系与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突出了该楼的兼容性和文化性,创造出一幢具有城市传统底蕴的文化教育建筑。

(4)实力模仿、改造拓宽,强调高职建筑设计教学要突出适应环境、综合考量的规划理念。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应不仅要了解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还要从城市的文化传承、整体形象和建筑技术方面综合考虑,使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相一致。实际方案的设计在融入城市文化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与当代城市的建筑文化气质和内涵的关系。

(二)紧随教师讲解,学生完成评价表

这种源于实际的“应用型”教学,在详细讲解方案理论方法时,其核心内容主要通过“为什么”、“如何做”对学生灌输理念与方法,以点带面地给学生梳理设计思路。通过讨论消化、归纳总结,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完成项目学习与训练,实现教学目标。如此多个环节的讲解与控制,使学生在动态学习的过程中愉快地完成任务,最后,教师给出合理的评价。

包头第一中学教学综合楼设计,在与城市环境的共生中以开放空间的聚合力和聚合空间的开放力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成了空间结构的持续生长,在城市建筑群中以实用文雅之形象带给师生物质的实用和精神的满足。通过包头第一中学教学楼的设计实践,笔者对建筑设计教学有了比较全面的感悟。在高职建筑设计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建筑设计上不仅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行为需要,更要将其功能全方位、深层次延伸,使其融于更大环境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整体教学设计,创造特色,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的培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建筑设计教学具有崭新的生命力。以精心设计的实践项目教学,实现“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训练”的核心原则[4]。

[1]温伟达,钟韶英.梅州市梅雁中学教学大楼设计意匠[J].南方建筑,2003(3).

[2]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高职建筑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