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远
(湖北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30062)
课堂问题行为的分层干预策略
董文远
(湖北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30062)
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提升教学效率,矫正学生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构建一个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为教师的课堂管理实践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法。总结出了不同层次的班级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中所能够采取的有效策略。
三级管理反应干预法行为矫正自我监控
课堂管理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而共同努力的过程。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高效有序的课堂管理不仅能够为教育教学创造条件,提高效率,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够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发展。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改变学生的行为作为自己首要的责任和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超越行为的“管理”,能够识别学生的问题行为并将其转变为正确高效的行为。
教学实践中应用于课堂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很多,本文从学生行为入手,探索由低级到高级的管理方法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行为养成上所起的作用。提出以评估当前课堂结构和全面提升课堂管理计划,管理课堂问题行为为目的“反应干预法”,运用三级管理的方法对个人(或团队)教师的班级层面的管理提出建议,在应对课堂管理的问题上提供了关于行为矫正的建议。该建议对一线教师在选择管理实践,达到管理目标和提高学生效率方面提供了指导。
教师在使用分层模式干预学生的课堂行为之前,首先应识别和评估出当前的课堂结构和存在的问题,这个过程能够确定班级所在层次,并提出相应行为依据。
问题 层次 目的课堂行为的核心是什么?教师的行为期待如何通过课堂实践传递给学生?一是预防性课堂管理 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行为矫正问题行为矫正如何到位?学生有问题行为发生,应该如何回应?二是一线干预措施 通过团队或小组影响个人个性化行为矫正如何应用于存在问题行为的课堂?对于懒散和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来说,有什么连续有效的策略可以运用于课堂?三是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促进自我管理
(一)第一层:预防性课堂管理
课堂上,教师在创建行为期待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构成了管理行为的核心。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待越明确,学生发展得就越快越好。①有效促进教师行为期待的策略及方法见下表:
教师的高期待。1.教学实践。促进优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明确规则和规范。2.规则与流程。建立程序与流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3.整体课堂气氛。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1.教学实践
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其作出反应,创建高度互动的课堂。研究表明,行为反应卡,同声回应,同侪教导等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些策略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而且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业反馈。视觉刺激也能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通过设计图形、流程图和时间表(如:第一步做什么,然后做什么)确定教学方向,传递教师期望,为了不偏离主题和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重申,才能使学生明确教师对他们的期望。
为了确保教学任务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业水平, 许多教师会采用形成性评价, 如, 对学生的学业基础进行课程评估,预备检测和定期评估其单元学习中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跟踪评估能够有效检测出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 以及教学和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2.规则与流程
清楚明确的规则与流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行为效率。要识别学生行为的动机,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既要关注积极行为,又要关注矛盾行为和消极行为,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加强积极的和所期望的行为上。
高质量课堂管理的核心是有序的课堂实践和常规程序,如,日常出勤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到校时间;缺课次数;完成任务情况;课堂活动各环节之间的转换情况;迟到率;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小组活动表现,等等。班级守则的确立巩固需要教师在细节上引起重视,不断强化而对学生的特定期望可以通过定期设计活动或实践课程巩固。
3.整体课堂氛围
研究显示,师生关系积极和谐的班级中,学生违反纪律的情况要比班级少31%,而学生对于有明确课堂指令的教师的喜爱程度远远高于放任自由的教师②。
教师通过规则和流程把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冷静、清晰的指令是教师与学生最强有力的沟通方式。大喊大叫,频繁走动,过于亢奋,刻意压制学生行为等都表现了教师缺乏安全感、焦虑等教学情绪。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有快速的反应能力,需要教师能够冷静自信地应对学生的需求和行为,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最佳途径恰恰是最简单的方法,如,微笑,眼神对视等。
课堂管理核心行为的养成在预防不良行为和促进理想的课堂管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多鼓励多表扬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第二层:一线干预措施
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 教师就需要采取策略加以矫正,可以制订干预方案,补充之前确立的课堂规则。如:正强化,奖品刺激或照章惩罚。
1.个性化管理技巧
个性化管理中的方法可以有效处理日常课堂中的轻微违纪行为和偶发事件,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之中,具体方法需要在实际运用中做调整。笔者总结了一些优秀教师在课堂日常管理中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冷处理策略 若学生在课堂上希望引起他人注意,如故意扔掉铅笔或做鬼脸,教师可以忽视他这种行为,不给予其任何形式的强化,行为就会停止。干扰策略 学生在课堂上无意识的轻微违纪行为,教师用眼神、手势、语言暂停,轻拍,走动到该学生周围,语言变调或口头警告,都能起到作用。兴趣策略 备课时可以预先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堂游戏和例题,在学生出现倦怠情绪时及时抛出,可以使其重新回归课堂环节。关注个体情绪教师对学生个人的关注能够提升其幸福感,减少课堂上的出格行为,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沮丧和困惑加以安抚,能够缓和不安,增加相互信任。幽默缓解紧张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有时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教师幽默的调侃是缓解这种紧张情绪的最佳途径。学业帮助策略教师在课堂上对违纪学生提供学业帮助要比直接训斥效果明显。比如,“xx,这道题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或“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新颖的想法吗?”重新分组 简单的改变一下小组成员的结构就能有效减少课堂违纪行为。当消极情绪在小组内漫延时,可以采用整体重新分组代替个别调整。重构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临时改变原计划的课堂环节来避免或减少违纪行为。奖励策略虽然奖励是一个强化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途径,但在使用此方法时教师还是应当谨慎,滥用奖励会降低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使班级氛围变得随意。表率与特殊化教师可以赋予反复违纪的学生以管理职责,比如:当一天的班长或纪律委员。也可以采用类似于罚站等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惩罚在课堂上要尽量少用或不用,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强化系统
强化系统能够为目标行为提供与预期一致的结果,在处理课堂行为方面更具计划性,侧重于教授和加强,有奖品刺激,合约行为和团队协作。
奖品刺激,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努力,从教师处赢得实物奖励(如:小贴画,硬币或积分表)或活动奖励。一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有进步或配合教师活动,他就能赢得奖励,当学生赢得或积攒够了足够的奖品后,教师可以给予其更大的奖励或一个心仪的活动作为特别强化。如当学生赢得“头彩”后,奖励其和教师共进午餐,或自由选择活动小组等。
合约行为指出了课堂行为中偶发行为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在一个行为上付出努力,那么,另一个行为就会发生。如,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无不良行为,那么他就能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在合约中应当确立最小期望值并追踪学生完成情况,比如学生A每周应当完成4-5篇英语日记,教师应帮助他记录每次完成情况,若A在特定一段时期内可以完成,就给予其特定奖励。合约行为想要取得预期效果,须在以下几方面引起注意:(1)学生和教师都要有明确的目标;(2)建立行为追踪方法;(3)把教师在日常管理中的责任转嫁给学生。“日常行为监督卡”能够识别学生为完成任务所表现出的行为,并在其过程中建立起对学生的期望,通过行为记录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家校联系与日常行为监督卡有类似之处,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创新性行为和有进步的表现,如果学生的行为符合或超过教师的期待,就要及时告知家长学生,而家长也会非常乐意收到孩子在学校的“好消息”。家校联系的项目有:学业成绩,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同伴之间的影响,师生关系,自我责任感,等等。
最后,在团队协作中,学生不论是赢得还是失去奖励,都基于其个体表现、组内表现或在整个班集体的表现。研究显示,小组合作是减少学生破坏性行为的一个有效手段,虽然有教师担心“叛逆”的学生会对其他成员产生消极影响,但调查显示小组的支持会使组内每位成员获利③。分组竞争是以合作为基础,通过组内影响减少对抗性或侵犯性行为的一种活动。每个班分4—5个组为最佳,每组内要求男女性别均衡、学业基础相当、有共同的行为需求,然后,教师要向学生指明积极行为和不良行为分别是什么,并在班级的公开积分表上记录每个组违反纪律的次数,一段时期内持续领先的小组为胜,每周或每月持续领先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品。
(三)第三层:个性化干预措施
鉴别课堂管理的第三个层次,一般是从学生的个体行为评估开始的,目的是要聚焦在学生个体行为的需求上,利用从班级或小组中搜集来的信息,识别学生的问题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
个体行为评估主要回答两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如何解决学生的这些需求?第三层提出的策略倾向于把更多时间放在个性化建议上,这里着重介绍两个有效替代策略。
1.社交技巧指导
期望行为很难从一开始就对学生有所强化,因为学生最初并不发生或频繁表现出问题行为。这些期望行为有基本的社交技能和同辈间的影响,而这些特殊技能是可以通过教授或监督实现的,如:转变攻击性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压力,发表意见,与人谈判交流,设定自我目标或决策规划的能力,等等。
三条指导学生社交技巧的原则是:
(1)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在学生中产生相互影响。
(2)指导社交技巧时,应当能够满足学生之间交流和内心的需求。
(3)社交行为指导只有被期待行为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后才能被看做是成功的。
教师在选择合适的课程对学生施加影响时,应考虑到流程、引导、强化、实践和监控几个方面。
2.自我监控技巧
自我监控技巧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行为的识别。
(2)从学生中征集有利于自我监控的意见。
(3)确定监控方法,收集学生行为产生的信息。
(4)引导学生自我监控。
(5)重视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系统。
(6)淡化教师监督。
教师可以通过自我监控系统满足学生需求,比如,低年级学生以奖品刺激改变自己的行为;而高年级学生以图表形式督促自己进步。自我监控系统在被用来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行为方面是一个投入较低而收获较大的方法。
反应干预法为教师评估课堂实践和确定课堂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了参考标准,有效的引导和明确的期望能在课堂上发挥广泛长远的影响,但是教师不能忽视“预防”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在未做好课堂评估的情况下直接采用第二层策略或第二层中的某一项,就会造成课堂管理缺少规则、纪律和流程支持学生正确行为。如果课堂上缺少坚固的核心行为的支持,学生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实践发展的技能。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需要特别的学业指导和行为强化。分层管理模式可以确保问题学生无论是其个体还是在班级中的行为都得到适当水平的帮助,也能够让教师清楚地与学校管理者、学生父母和同事沟通其在课堂管理中的成果与不足。
注释:
①[美]埃弗森(Evertson,C.).[美]埃默(Emmer,E.).[美]沃瑟姆(Worsham,M.)有效管理你的课堂——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9.
②常熟市!董浜中学课题组.教师期望对学生课堂行为影响的行动研究.
③周进军.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2006.
[1]孙冬梅.复式教学新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5.
[2]方群.简明管理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3]闫祯.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6.
[4]刘华锦,穆晓睦.教学机智的内涵及其运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
[5]赖新元,魏茂盛.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4.
[6]叶健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江光荣,林孟平.教师之师生互动行为研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201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