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婷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
世界经济危机改变了产业结构,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以来,国家多次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会议,选定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相继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产业的鲜明特征:全局性、先导性、长远性、辐射性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基于我国国情所提出来的一个独特概念,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不同于传统产业,也不能简单等同于“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结合[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会根据社会需求、资源环境、技术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具有技术、市场、和组织的不确定性,然而其一旦投资成功,其获得的收益将非常丰厚。
根据专家分析,未来5~1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长率保持2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8%[3]。新兴产业的应用推广加速,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1990年,Michael E.Porter在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可以从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各因素出发,来分析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素。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竞争力有4个内生决定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相关支持产业的表现,此外还有政府和机会两大辅助因素[4]。本文拟分析以上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由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结构等5类构成。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产业发展作用重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生产要素的要求也明显不同于其他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一定的高要求劳动投入——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全面的技术支持、充足的研发投入等。
产业是在市场环境下成长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需求提供产业发展的动力。根据经济学供需理论可知,经济社会中需求的产生,会促进市场形成一种可以供给需求的个体产生,随着需求的加大个体持续投资和不断创新,企业也就应运而生,进而形成了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需求性,尽管在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需求尚未凸显,但随着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度的提高,长期应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商业机会,从而促进产业的生存能力和后发优势不断增强[5]。市场需求水平受到社会发展条件、消费水平、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差异水平越大、前瞻性越高,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就越为明显。因此,若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时刻了解市场需求,并且努力扩大市场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存在或缺少对产业发展影响很大。相关产业的影响主要包括技术、投资和劳动力等的影响: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能够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扩散到其他产业,并且通过吸收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关产业的发展能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水平;产业的发展会吸引劳动力的流入并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优化劳动力结构配置[6]。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中,各个产业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各产业之间都具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图1)。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方面、市场方面均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向前或向后带动起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增长[7]。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相关产业关系
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产业是企业的集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企业发展壮大就代表着产业发展的壮大。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的好坏、经营的得失常常可追溯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其战略意图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空间。企业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够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会起到决定性和基础性的作用[8]。
在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褚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竞争,竞争推动了产业的改良和创新。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促进了企业发展水平提升和市场环境优化。国内的竞争对手在地域上的集中又为企业的改良和创新提供了适宜的组织环境[9]。提高一国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最终要靠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来实现。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新兴性”的特征,政府通过政府行为影响4个决定因素来提高产业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尤为重要。政府支持主要作用于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该阶段消费者对新产业认识不足,无法主动产生需求,产业的发展是供给创造需求;产业技术不成熟、规模不经济,新兴产业的产品不具备价格和使用成本上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加之消费环境的不完善,进而又限制了市场需求,使得需求不确定性制造的市场失灵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显著特征。因此,想要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赖政府。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还不到位。在有力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上了一条依靠短期内投入大量资金、土地等要素的传统道路。所以,政府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要恰当地运用。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句话在产业发展上同样适用。机会是外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难以控制。比如外国政府发布新的发展政策,进而影响到国际市场的变化,这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以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对机会进行考虑,所能做的只有时刻准备着,以不变应万变。
通过对钻石模型六要素的分析研究,衍生出与产业发展相关的3个主体:企业、市场、政府。企业是产业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的发展进步。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政府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保障产业发展。企业、市场、政府共同协调促进产业发展(图2)。
图2 钻石模型衍生出三大主体
企业是产业的微观表现,是产业发展升级的主体,从根本上决定了产业发展。企业通过全面评估产业现状及自身优势,从企业战略角度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多选择独立发展模式,中小微型企业则更多地选择走企业间战略联盟的道路。
独立发展企业在初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可以进行小规模投资试点,以较小的风险积累一定的经验,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企业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掌握某些核心技术后,可以投资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可以通过企业重组、收购等方式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与普通企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风险更多、更大。对于中小微型企业而言,选择企业战略联盟的方式更加有益。企业间可以通过技术合作、资金入股等方式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风险共担、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和获取核心技术,从而解决单个企业面临的人才、资金短缺或技术障碍,使各企业间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各种市场资源,同时产生的市场需求可以提供产业发展的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的。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在公平的环境下完成前期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产品。同时,市场产生的需求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市场,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由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所决定的经济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经济整体情况越好,经济整体、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越大,社会资本存量越充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越具有积极影响。由社会文化发展决定的文化环境对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文化环境能影响产品生产偏好及消费偏好,在良好的市场文化环境下,科技创新会获取更多的支持。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近年来,各国从依靠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转变为从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式。市场需求取决于消费者需求,因此要收集、整合消费者信息,充分了解消费者偏好,制定消费者消费曲线,预测并刺激消费者潜在需求,进而扩大市场需求。
我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就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的政策支持。政策是对产业发展的一种有目的的导向和控制,它能有效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弥补市场缺陷[6]。政府通过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手段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产业的发展受到要素和资源的限制,为使产业更好的发展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由于市场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政府经济调节手段必不可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突破为基础,对高技术成果具有依赖性,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初期,资金严重缺乏,受其高风险性特征的影响,难以获取资金帮助。政府可以设置创业投资基金辅助产业发展,同时将社会基金引向政府高度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外部环境,政府参与监管市场,更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开放、公平竞争和有序化。政府通过对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资金、行业规划等内容进行政策调控来鼓励或限制产业发展,明确对产业发展的态度。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持支持态度,创造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鼓励资本、技术、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流动。我国施行的是依法治国方略,对产业的发展而言,法律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依法管理对于高技术要求、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为重要。政府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及阶段性特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政策管理转变为法制管理,使市场环境更加稳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此,企业、市场、政府要共同努力促进产业发展。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J].中国科技产业,2010(10):14 -19.
[2] 熊勇清,曾铁铮,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环境:评价模型及应用[J].软科学,2012(8):55-59,64.
[3] 刘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中小企业转型发展[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8):4-5.
[4]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MACMILLAN PRESS LTD,LONDON,1990.
[5] 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47 -60.
[6] 张永安,邬龙.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及产业转化研究——基于技术推动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4(8):3-8.
[7] 费钟琳,王京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集群发展的机制路径——基于江苏实践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8] 吕静韦,李睿,申巳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4(31):11-12.
[9] 冒巍巍,范莉,王方华.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草药,2003(4):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