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机理研究*

2015-12-02 05:34杨庆国
中国出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集群基地数字

□文│杨庆国 王 娟

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机理研究*

□文│杨庆国 王 娟

以新建12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为对象,在融合路径、动力结构、成长机制的分析框架下探析了技术驱动与嵌入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机理。深入分析了物质技术基础驱动到市场结构优化再到集群组织体系完善的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路径,以及技术、企业竞合、市场拉动、政策助推等所构成的融合动力结构,并以“技术驱动→内→外→空间(网络)”为技术路线分析了其融合成长机制,以期能为基地集群转型与升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技术驱动 嵌入集群数字出版产业 产业融合 机理

目前,我国已经完成12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集群空间布局。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540.4亿元,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3.9%,10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902.4亿元,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35.5%。因此,数字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发展又成了数字出版产业壮大的关键,而产业融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唯一选择。[1]由此,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升级又依赖于基地内产业融合的发展和提升。集群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只有借助技术、业务、市场、组织、管理等手段实现产业融合,才能实现升级发展。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析技术创新驱动下嵌入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路径、动力结构和成长机制所构成的产业融合机理,借以推动基地集群及其入驻企业的协同发展。

一、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数字出版基地集群产业融合演进是一个不断提高和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其由“技术融合→企业业务与市场融合→集群自组织融合”技术路线构成,是一个从物质技术基础驱动到市场结构优化再到集群组织体系完善的层递发展过程。

1.技术融合:物质技术基础层面

技术创新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前提和最初引发要素。在基地集群数字出版产业内,伴随着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数字版式技术、数字内容加工转换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各种技术之间相互融合、渗透,推动了入驻数字出版企业产品及服务的不断升级。以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例,其在已有的多媒体技术基础上,通过数字转化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压缩与传送技术、内容检索技术等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以云计算为平台,建设了以云技术为核心动力的特色基地。

2.入驻企业业务与市场融合:市场结构层面

业务拓展交叉融合。业务融合是市场融合的前提条件。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集群入驻企业之间的各类业务不断交叉,取长补短共同拓展新业务,有效地促进了集群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以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产业来看,它们多在新闻信息传播的业务上存在交叠,经营及产业转化等方面却联系较少。但在新媒体时代,手机出版、手机阅读、手机游戏等借助手机终端等实现了各种业务的一体化,并将原本不同介质的产业间隔打破,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把不同的产品及业务有效融合,减少甚至消除了产品在生产、分配、交换、流通过程中的壁垒,为业务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市场共生融合技术或业务融合都是以市场融合为导向。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用户对数字产品功能需求的多样化,单个企业已无法完成相关技术开发,这就需要基地集群内相关多家数字出版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实现在市场中的共生与互利。产业融合将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资源等通过业务和市场的重组与延伸,实现了市场结构及其产品服务的优化升级。目前,用户对数字阅读、数字教育、数字娱乐等多样化市场需求及其在技术、媒介和平台上的融合以便获取的期待,促使集群内技术开发商、内容集成商、渠道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终端生产商、版权增值服务商等处于一种市场共生状态。

3.基地集群组织融合:组织系统层面

组织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最高形式。在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内,产业融合如果仅靠单一层面的技术、业务及市场融合,无法提升产业集群治理与运营水平,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集群发展的关键在于集群组织融合,即将集群打造成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和自我协调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是指不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和自主的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的过程和结果。[2]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自组织系统是借助治理与运营、服务和环境等三个子系统进行有机协同和融合发展的:①管理(治理)与运营系统。集群治理主要有三种模式:集群(入驻企业)自治、集群代理机构(行业协会)治理和地方政府治理。目前,12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大多采用集群(入驻企业)自治模式。但现实问题是,一些基地在尝试新建管理办公室后,由于入驻企业属性和事业属性的不明确,导致管理和服务能力跟不上。为了规避上述问题,一些创新模式也在不断实践:比如上海张江基地的“运营商、企业服务商、产业投资商三位一体”模式、中南基地“大企业理事会”管理模式、江苏基地“管理、服务、运营三分离”模式等。[3]②服务系统。由于技术、市场、信息、管理等不对称,导致集群入驻企业的经营和风险等成本不断上升。因此,就需要建立各种集群服务机构或组织,比如政府科技管理相关部门、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4]降低集群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成本,协同组织创新。③环境系统。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政策、市场、技术、法律、人才、文化等环境,借以助推集群组织系统的优化和升级。

二、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的动力结构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

1.基础性技术驱动力

在集群数字出版产业内,如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数字版式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字库技术、数字内容加工转换技术、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具有强大渗透力和快速增长性,使得以它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范围更广,涉及层面更深,运行效率更高。实践中,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配合度要求逐步提高,技术的交叉使得产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个产业的新技术会很快延伸或扩散到相关产业,由此倒逼了产业融合发生。比如,数字出版企业与教育、游戏、音乐、影视、手机运营等集群内相关产业,通过高新技术的转化,就融合成了数字教育、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手机出版等新兴产业。

2.企业拓展内生性竞合力

集群内数字出版企业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并在合作中逐步实现技术、业务、市场、组织的融合。其竞争与合作主要体现在:①两种类型的集群内数字出版企业竞争,即同质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异质企业之间的竞争。同质化产品决定了大多数入驻数字出版企业间存在长期的竞争;异质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龙头企业+相关企业”模式的产业集群。②集群内数字出版企业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基于技术研发、内容提供、产品生产、渠道销售等产业链分工的合作,二是基于区域内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公共资源、市场资源等有限资源使用的合作,三是基于知识、信息等互动方面的合作,四是基于扩大市场的市场共生与互赢的合作。

3.市场拉动力

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知识和娱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教育产业、娱乐产业等成为新的出版市场切入点,促使其与传统出版市场的融合,实现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此外,某一地区的企业集聚便利了市场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拓宽或变更了市场范围,通过产业内部重组,带来产业链的延伸及裂变,引发以技术、内容、渠道、平台、终端为主体的市场细分,拉动产业融合向更广的范围发展。

4.政府政策推动力

政府政策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随着《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及12家基地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关于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引导目录》等政策颁布与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出版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这些产业制度建设分别从财税优惠政策环境、贸易保护政策环境、金融支持政策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环境、政府服务管理政策环境、地理区位政策环境等七个方面明确了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集群的政策优惠与产业扶持。实践证明,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助推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集群融合发展迅猛,经营业绩不断大幅度攀升。2013年,10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902.4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44.5%。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1家(上海张江),100亿元~200亿元的2家(江苏、广东基地);50亿元~100亿元的3家(安徽、杭州、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5]

三、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成长机制

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成长技术路径是由“技术驱动→内→外→空间(网络)”构成,其中技术驱动融合成长是数字出版基地集群成长原发性和基础性动力。

1.基础性融合成长:高新技术驱动融合

从基础性成长动力来说,新兴数字出版产业中发展较快的手机出版、数字阅读、网络游戏、动漫等都与数字技术、互联网、宽带技术、移动技术、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信息时代产业发展的核心依附是信息技术,其贯穿于信息生产、加工、传递、发布的全部过程,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给产业融合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以数字技术、互联网与宽带技术和移动技术为驱动的强大力量不仅带来了技术融合,同时又促成了产品、渠道、平台、市场的交叉发展。因此,技术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性融合成长动力。纵向地来看,产业融合的形成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主导的技术融合,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主导的媒介大融合,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由宽带与移动技术主导的产业融合。宽带与移动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互联产业、电信产业与传媒产业的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使得各类数字出版产品不断涌现,也为数字出版产业集约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6]

2.内生性融合成长机制:产业链延伸成长融合

在数字出版产业中,产业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竞争合作关系,各种资源的共享促成了通过整合重组的方式形成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包括技术开发商、内容集成商、渠道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终端生产商、版权增值服务商等“六商”。“六商”所构成的产业链延伸及融合是基地集群数字出版产业成长的内在要素。

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实践可以发现,“六商”间的密切联系使得产业界限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产业内的重组融合让企业打破了原有产业边界,糅合了技术、产品、渠道、平台、市场等要素,在渗透、延伸的基础上,构造出全新的产业链组合方式,为产业发展带来动力。其中,技术集成商凭借其技术优势成为贯穿数字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主线。因此,产业内技术上的渗透或者链条的延伸拓展,使资源利用率和链条通畅度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链融合创新与贯通发展(图1)。

图1 内生性成长机制: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链延伸融合

3.外生性融合成长机制:产业间重组成长

在集群数字出版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则从外部对其产业融合及产业间重组起到了重要的助推和拉动作用。12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发展实践表明,政府为数字出版产业创造的政策环境是其外部化成长的主导因素。主要包括财税优惠政策、贸易保护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政府服务管理政策、地理区位政策等七大类。同时,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数字产品,渠道和平台的建设以及终端的生产不断壮大,这都依赖于外部市场的需求拉动。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外部化成长的市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市场政策支持,即国家对于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市场的整体政策规划,二是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需求拉动,三是较低市场进入壁垒的促动,即相对较少的国内竞争和较低的市场进入壁垒,使大多数市场先入者掌握了产业主动,快速成长壮大。

4.网络融合成长:多主体内外叠加节点融合

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网络融合成长包括三个层面:①行为主体融合:集群网络主体主要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等构成,其融合主要体现管理主体(政府)、经营主体(入驻企业)和服务主体(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等)三者之间的有机合作;②多主体活动融合:主要通过集群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行为主体间知识与信息互动、入驻数字出版企业外部交易等活动交叉运行;③资源配置优化融合:优化配置集群内数字出版物资、技术、信息、资金、知识、人才等资源,以行为主体的共享,并通过各类资源的聚合降低产业主体的使用成本,推动集群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不断壮大。[7]行为主体层、活动层与资源层三层的多节点叠加融合共同推动了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网络成长(图2)。

图2 网络融合成长:多主体内外叠加节点融合

由图2可见,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网络融合成长是一种以技术驱动为基础,以管理主体、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等多主体交互,并通过活动推动和资源配置等共同推进集群内外叠加所构成的空间成长。

四、结语

随着12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建设推进,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正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理清技术驱动与嵌入集群内数字出版产业融合机理,正确把握产业融合的演进路径、发展动力,促成科学、合理的基地集群成长机制,才能为新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升级、入驻企业的竞合与利益平衡、政府的制度供给与管理创新等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决策依据、路径借鉴和经验参照。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

[1]方卿,曾元祥.产业融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惟一选择[J].出版发行研究,2011(9)

[2]李刚.试论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观点[J].学术交流,2005(2)

[3]马莹.六问数字出版基地建设“要害”[EB/OL].http://www.bookdao.com/article/24284/,2011-07-19

[4]郑小碧.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8)

[5]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R].2014(7)

[6]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1

[7]李自豪.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产业集群演化机理研究[D].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融合新闻报道叙事研究”(SQ14703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集群基地数字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答数字
我的基地我的连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