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新研
为法治中国扬帆启航提供理性参考
——评《“十八大与法治国家建设”丛书:法治中国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
□文│汪新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的《“十八大与法治国家建设”丛书:法治中国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借由作者江必新先生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工作中的丰富经验和深厚学理功底,对法治中国建设中的理念、制度、体制、架构、路径等前沿问题一一剖析,无疑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个途径就是打造全方位法治化的中国。那么,建设法治中国有何理论基础?有何逻辑上的必然性?如何从制度层面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江必新先生从法治中国的内涵分析入手,详细回答了当前法治中国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和实践困境,具体论述了法治政府、法治文化、法治国家、良善司法在制度和理性方面的可操作性,并对司法人员、执政党、国家机关及其干部如何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运用法治思路、实现思维变革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全书以制度的合逻辑性为前提,以法治布局的合理性为目标,重点对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框架的构建和内容的设定。书中列举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大纲。其中既有对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等抽象问题的概括,亦有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架构和实施路径等现实问题的构想;既有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战略、特征的学理分析,亦有对行政司法、司法审查、司法审批等法治中国进程中的个别难点问题的详尽解答;既有对法治国家观、法治精神等原则问题的提炼和升华,亦有对模式制度、程序正义等路径选择的定位和定性,等等。然而,这些论述,都是以制度的合逻辑性和架构的合理性为诠释重点,继而探索、寻找法治土壤改善,坚持实质法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观、生成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和正确道路,赋予了法治中国建设更为充沛的内涵、更为严谨的逻辑、更为与时俱进的理念以及对中国法治环境更为理性的构建。
书中对法治中国命题的研究,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以及对西方法治文明的继承,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作者直言,“西方尤其是近现代西方的法治传统更集中、更系统”,遂将法治中国命题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本、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本以及对古今中外法治文明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作者力争从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法治传统价值、信仰、程序出发,阐述法治思维对个人和国家的深远影响。同时,针对法治中国对司法的新要求,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过渡中的思路调整,我国法治建设的转型升级的表现样态,以及我国司法界发展至今遇到的问题给予了整体的对策建议,既有纵向的历史分析,也有横向的对比分析,可以说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可见,法治中国建设不仅是一个法学命题,更是一个政治命题,关系我国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该书语言明快平实。在突出制度逻辑、强调价值主旨层面不乏法学概念的列举和解析,在具体模式选择中又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词简洁生动。例如“官了民不了”等提法,通俗接地气。
全书凸显了高举法治精神的大旗,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打造法治模式,营造法治环境,繁荣法治文化,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观点。虽其中有些学术问题仍需进一步商榷,但透过作者的论述,我们仍然为法治中国建设找到了一些制度逻辑与法学理论的参考,其不失为一部厚重之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