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艳红
我校于2009年开始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探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再创造或重建,这样的新课堂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跃动着人性的魅力。
一、语文自身的丰富和美好,决定了它不能是城堡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深入挖掘、分析教材,学生毫无兴趣,教师也教得累不堪言。更重要的是,把最宝贵的语言文字的平台闭塞化、破碎化和空洞化了,語文变成固守自身的城堡。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改这样的做法,使每一篇课文都变成学生多向学习的契机。以李瑞雪老师上的《西江月》为例。
1. 自主诵读,感受《西江月》之音韵美。李老师以四年级该班学生已经学过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学生们吟诵得非常有激情,她顺势引入苏轼的《西江月·顷在黄州》一词,让学生吟诵。
2. 话题交流,品味《西江月》之含蓄美。学生们就自己最想说的话题交流了自己的先学成果,然后展示汇报。学生存疑较多,质疑让人惊喜,源自学生的释疑也恰到好处。他们还交流了喜欢的词句,对词句的赏析也颇为精确到位。最后学生们走进了苏轼的人生,走进了一个在宦海中几遭打击却旷达淡泊、乐观的灵魂深处,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对话。
3. 以读引读,赏析“月”之深邃美。李老师搭建了“了解苏轼被贬黄州所作的诗词”“苏轼的月亮情结”以及“由此衍生的月诗”这三个新知识的脚手架。学生利用综合实践课分享了古人和自己对“月”的描写与感悟。
二、改革要为创设通衢铺平路面
1. 一年级大量识字。老师们摸索了一套生动、活泼、学生喜爱、效果明显的识字方法,“家中自主识字、课堂游戏识字、课后阅读识字”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老师与学生一起玩摆字卡、对口号、身体语言、猜认生字、听音点字、编字谜等游戏,课余也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聚在宣传栏、展板、牌匾下玩“找朋友”等认字游戏,兴趣盎然。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达到2000个常用字,开始了畅通无阻的阅读之旅。
2. 坚决改变分析语文的路线。在培训课上,我出示一个优秀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七页密密麻麻的教案,教案备得非常详细,我们探讨:课堂是否要一直代替学生思考?学生自己的体验又是什么呢?随后,我和老师们分享郭思乐教授说过的话:我们的教学要尽可能转化为学生内心的活动,以此产生新的学习机制,实现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智慧的生成。经过几年的实践,老师们减少了对教材的依赖,能放下知识点和考点,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3. 让学生的阅读热潮带动教师和家长的阅读成长。现在,老师泡图书馆、购书的越来越多,案头上,除了学生作业,就是书籍,办公室的话题也以交流读书心得为主旋律。“鸿小大讲堂”“悦读分享会”“师生同读一本书”“班级讲堂”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家长们被自己的孩子带动读书的也越来越多。
三、引领与自成相结合,形成四通八达的通衢
1. 对相同主题文章的整合。第十册第2课《送别诗五首》,内含《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如果一首一首地教,要用五节课来完成,而整合后,仅用了两节课时间,同样收到了效果。第一节:①师板书五首诗题目,请学生猜猜谈什么主题(送别)。②放声朗读,注意每首诗的表现手法。③想象诗的画面。④联系自己的经验,理解诗所传达的信息。第二节课主要是群诗阅读讨论、汇报。
2. 单元内容的重新整合。《寓言两则》包含两个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学完《亡羊补牢》后,教师可顺带教授课外同步阅读中的《古代寓言两则》和百花园中的寓言故事。这样,只抓住一篇重点讲,其他都作略读,了解大概内容即可,最后展开一次寓言读书会,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
3. 文本与课外阅读的整合。(1)以课文为基点,向整篇原著扩展。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读《安徒生的童话》。(2)以文章的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学了李白的《望天门山》,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它诗。(3)以文本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学了《泊船瓜洲》后,让学生阅读一些描写江南美景的诗。(4)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者、不同文本扩展。学了《月光曲》,展开讨论,介绍《静夜思》《琵琶行》《宿建德江》等,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不同角度去赞美、描写月光。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