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芬
一、创设“做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孔子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特别是低年級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设计了“小小超市”游戏活动,分组让学生拿着1元、2元、5元、10元等钱去买物品,“营业员”找回零钱,其中也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营业员的生活。这样把元、角、分的教学融入到生活情景之中,从而在这过程中不断暴露数学问题,又不断的解决数学问题。又如在教学《统计》中,我上课一开始就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师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课堂也因此焕发了生命力。
二、挖掘“做数学”因素,引导自主发现
“操作——思维”是一对链环,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坚持手脑并用,能够收到以动启思,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做”的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数的认识是低年级的重要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十分抽象,也比较枯燥。靠“说教”是不行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挖掘动手的因素,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和发现,从而达到快速记忆,并从中找到规律。
在低年级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算理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
对于在操作层面上的要求不是很明显的,就更需要教师能挖掘其内在的“做”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去设计“做”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
三、把握“做数学”时机,发展潜在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从而促使认知内化,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教学中要把握“做数学”时机,在认知的生长处、知识的难点处、思维的发散处、智慧的升华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手脑并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实验来完成学习。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来实验和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们经过合作探究,提出不同的见解,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说“两个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学得很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概括、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