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华
【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成功与否,在于其能否更好达到教学效果,而关键的前提就在于课题的选择和学生水平的配对。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68-01
信息技術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十大理念之一。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在一线教学的笔者,发现:一, 公开课必用信息技术课件,认为不用课件与课标理念不符;二,部分人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无显著的帮助,与其花时间制作课件,不如在其他方面多下功夫来的效果大.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竟能花相当多的功夫学几何画板等软件,并应用到教学中。
这让引发笔者思考这以下两个个问题:一,信息技术真的无用吗、是否所有课题都不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二,既然使用信息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适用于所有学生水平的学生吗?
一、课题的选择
很多人不接受信息技术的原因,认为信息技术就是ppt,根本就不符合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步一步展示思维的过程.其实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更多是指,动态几何软如几何画板教学软件。课题的选择,应该与”动”字联系到一起。下面是与相关的课题。
函数的教学。在指数函数的教学当中,让学生画出 这两种情况后,马上就总结出,指数函数分为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两类,由两个例子就归纳出这两类,对部分学生来说,显然过于武断了。这些学生想象不出为什么是这样,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动态演示的帮助,他们只能硬记,这样的教学可能是低效的。
轨迹的教学。对于传统的板演教学来说,是很难讲动点和轨迹直接的呈现出来,造成部分学生甚至到高三都不明白轨迹是什么。几何画板中的追踪的功能,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圆锥曲线的教学。圆锥曲线本质为轨迹的教学,对于概念的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也是可以的.但对于离心率等性质教学时,只能让学生自己想象了,部分学生却无能为力,达不到教学的目标。
立体几何的教学.对于笔者印象很深刻就是,在锥体体积公式教学中,如何将三棱柱分解成三个体积一样的锥体,在板演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听不懂,只能死记这个公式,教学目的没有能达到。而动态几何软件则可以把这个过程分解过程一步一步地分解,学生反映说都可以理解。
可见,信息技术并不是真的一无所用,我们应该把它用在需要用的地方,才能够达到为理解而教的目的.如果是其他的课题,使用信息技术,并不见得就比传统的好。公开课必用信息技术,是不科学的。
二、学生的水平
否认信息技术的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所以,锥体的公式,记住就行了,知道来的过程有什么用;二是认为直观的演示会扼杀学生想象力和主动思维的习惯。
对于第一种理由,显然是错的,课标中有明确三维目标,过程目标也是必要的;还有,从理解教学的角度看,没有理解的教学是非常不利记忆和迁移的。
对于第二理由.很多学者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但是,在想象力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这里不便讨论了。而实际上在笔者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也发现,即便是没有使用信息技术,有些学生也可以理解相应的知识, 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出现,信息技术演示后一些学生更迷茫的状况,而这样的学生可能还是成绩优异者。
从理解教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并非对所有学生都是必要的。那对哪里学生必要,对那些学生不必要呢?优生就不需要信息技术,而差生才需要?按笔者经验分析,有些成绩优异者也需要信息技术才能理解,而有的差生,没有信息技术也可以理解的。所以,从数学综合能力这个角度来分析,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信息技术并不合适. 外国学者Krutetskii在研究学生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发现了学生有使用不同的数学表征的偏好,并将学生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语言化表征型,学习和解题时偏爱语言而不用形象的信息进行加工。二是形象化表征型,学习解题时偏爱从视觉形象的解读和理解问题。三是混合化表征型,指学习和解题时没有明显的偏好。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笔者的疑惑的解决了。学生在学习知识或解题中,从习惯于一定思维方式,一个习惯于语言化思维的学生,视觉化的演示,对他,无疑是难以习惯的,会阻碍他的理解。所以,信息技术对于形象化表征型和混合表征型更为合适。
三、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并非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一无所用;也当然不是不分课题,凡上公开课就用.课题的需要和学生的思维偏好的需要,是选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关键点。至于如何发现学生的思维偏好以及因材施教,仍需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尚晓青,黄秦安.关于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数学通报(2005),44(5)
[2]徐速.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视觉空间表征研究的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