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盼
【摘要】市场营销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渐渐传入中国,由于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课程起步较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虚拟公司”教学法这一概念,分析了该教学方法的优点,力图能为《市场营销》的课程教学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市场营销 教学方法 虚拟公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42-02
《市场营销》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好的教学方法,应使学生既能掌握市场营销学基本原理和策略,又能掌握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营销技能,包括市场营銷调查和研究能力,市场营销筹划能力,品牌和包装设计能力,市场营销渠道设计能力等。然而,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往往导致了学生无法掌握上述技能。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与实践相脱离
理论指导实践,但总是落后于实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状态也日新月异,市场营销理论和营销手段也必将随之不断更新,但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这一过程显然会导致营销理论在书本中的反应会存在“时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人数的限制,对于“网络营销”、“关系营销”、“绿色营销”等这些新概念新趋势很少详细讲解,这些新的内容在考试中,也不作为重点进行评估;此外,由于市场营销理论起源于美国,书本上大部分是外国企业的典型案例,缺乏本地个案,在引入课堂时,并不具备较强的参考价值,导致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个很大的距离。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互动
传统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多为教师讲课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许多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把讲授书本理论知识作为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完全抛开实际,缺乏互动教学。即使有老师采取“案例教学法”,但起本质仍旧是“老师讲,学生听”,从而导致理论知识讲解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教师唱“独角戏”,且案例陈旧、脱离实际,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即使在课堂中加入对案例的讨论,由于案例本身与学生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因此学生的“代入性”不强,缺乏“主人翁意识”,导致互动浮于表面,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3.考评机制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考评”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评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能否得到合理反映。传统的考评机制大多倚重“试卷考试”,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不相吻合,无法体现技能或能力考核,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及组织体系不完善;书面考试过分偏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忽略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技能,重记忆轻分析的考试方法,必然导致学生不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考前背笔记,考后多忘记”,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二、“虚拟公司”教学法的概念及实施
1.“虚拟公司”教学法的概念
“虚拟公司”教学法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研究和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自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市场营销》课程授课中常见的“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或“创设情景法”等,也不同于前人提出的“模拟公司”教学法。所谓“虚拟公司”教学法,在教学环节中的体现,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自己的“虚拟公司”,将老师上课所授的核心营销理论应用于自己成立的“虚拟公司”的营销运营中。学生将通过自己为自己的公司命名,虚拟公司的发展历史、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为虚拟公司分析营销环境和进行市场调研,找出公司的STP战略和4PS策略来完成整套授课体系。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它将教师授课和学生应用结合于一体,老师每讲授完一部分核心知识就立即让学生应用于“虚拟公司”的操作中,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答辩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指导互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完善与提高。
2.“虚拟公司”教学法的实施
“虚拟公司”教学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六大环节,该六大环节共同组成了“授课+考核”两大部分,取消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在六大环节中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该六大环节的具体构成如下表所示:
表1 “虚拟公司”教学法的六大环节
环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内容 公司简介、营销环境分析 STP战略 产品策略 价格策略 分销策略 促销策略
分值分布 20分 20分 15分 15分 15分 15分
在第一环节中,主要的考核内容为:学生所成立的“公司”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意;对于营销环境的分析,其分析方法的选取是否合理,分析是否透彻,是否有恰当的数据支持,论述是否充分,分析框架是否完整;
在第二环节中,主要的考核内容为:学生是否明确指出了市场细分标准,并且标准选择是否得当;目标市场选择是否合理,是否能充分阐述选择的理由,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是否准确无误;市场定位是否有特色,市场定位策略是否准确;
在第三环节中,主要的考核内容为:学生对公司产品的三个层次是否判断准确,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指层次是否准确;公司的产品组合、产品线及产品项目是否能分析准确;公司的品牌名称、品牌标志是否有特色,品牌策略是否選择得当;公司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是否假设合理,针对这一阶段采取的营销策略分析是否合理;
在第四环节中,主要的考核内容为:学生是否能清楚阐述公司产品的定价目标;对公司产品的定价方法选择是否合理,能否给出充分的解释;公司产品的定价策略选择是否得当,能否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公司产品的价格目录中所列价格与前述的定价目标、方法及策略是否出现了矛盾和不合理之处;
在第五环节中,主要的考核内容为:学生能否够根据公司的产品特性正确选择营销渠道,并且能否给出充分合理的解释;涉及中间商的渠道,能否够给出合理的渠道激励措施;渠道组织结构图的设计是否正确,与前述的渠道设计是否有矛盾之处;
在第六环节中,主要的考核内容为: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公司的产品特性正确选择一种或几种促销组合,并且能否给出充分合理的解释;对于选择的促销组合能否给出具体操作,如,选择广告,能否选择合理的广告媒介,并且能设计出具有创意的广告等等。
三、“虚拟公司”教学法的优点
1.授课内容做到了“取其精华”
在“虚拟公司”教学法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无法做到按部就班地将一本教材的全部内容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没有固定教材,整个授课内容被分为两大块:市场调研和营销策略。其中,市场调研包含了六个环节中的前两个,营销策略涵盖了后四个环节。教师在备课中,首先需要将各种教材中涵盖这两大块内容的共通精华提取出来,然后进行系统地梳理,再结合互联网上搜集到的最新营销案例,向学生传授市场营销最核心最关键的知识点。这种授课方式,打破了“紧盯一本教材”的教学传统,解决了教材内容老旧的问题,整合了各版本教科书的精华以及互联网上的鲜活案例,此外,学生各小组成立的“公司”,本身自己就可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公司”作为典型案例,就地取材,既扩大了案例来源,又能给学生及时的教学反馈,真正做到了在授课内容上的“取其精华”。
2.授课方式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虚拟公司”教学法中,“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课时分配比例约为1:1,而在传统教学课堂上,多数为教师填鸭式教学,课堂是老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按小组进行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学生把自己的“公司”当做“案例”进行主动研究的时候,增强了学生与“案例”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虚拟公司”教学法除了一般课堂上所必须进行的“师生互动”之外,在学生进行分组汇报作业的展示时,还设置了“答辩”这一环节,即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提问或点评进行“生生互动”,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进行适当地指导,将角色从课堂“主角”转换为课堂“配角”,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评价机制的合理化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
“虚拟公司”教学法解决了传统考试“一考定终生”的弊端,没有设计卷面考试环节,所有的“考试题目”都融入六个环节中,这六个环节都是围绕着考核学生对营销技能的实际掌握来设计的,其设计的合理性体现了《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六个环节都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掌握的程度进行现场检验,解决了学生在试卷考试中的作弊问题,整个考核过程做到了“公开”;在对每一小组进行评分的时候,分数由各组的小组长和老师共同给出,其中老师的分数占60%的权重,学生的分数占40%,这种评分机制,既避免了完全由教师打分而无学生参与的“教师个人主观”问题,又避免了完全由学生自行打分“相互哄抬分数”的现象出现,做到了“公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六个环节的作业,每位同学的期末最后得分除了跟小组的得分相关以外,还会通过小组内部自评进行个人的加减分得出自己的最终期末成绩,因此,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还有效避免了“搭便车”这一现象的出现,做到了“公平”。
参考文献:
[1]唐力翔.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08
[2]郭国庆.市场营销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曹博. 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营销. 2014,12
[4]张小英. 新形势下市场营销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才智.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