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红,彭华,彭俊,马休玉,张新风(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湖北 荆州 434000)
儿少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常会出现冲动、兴奋、吵闹等危险行为,为防患于未然,常采用约束带、约束衣等限制性或保护性的工具。但传统约束带由于是捆绑式的,患儿不能自主活动,长时间束缚难免会损伤皮肤,家属很难接受孩子被捆绑的现象,影响美观[1]。为此,我科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患儿的新型保护性约束衣,追求“实用、美观、安全、舒适”的设计理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住院的患者,符合以下条件:①符合ICD-10中“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7~14岁,性别不限。③获得家属同意并签署书面材料。排除严重精神发育迟滞、孤独谱系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先天性疾病等,共收集88例。采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自制保护性约束衣,共收集44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12.76±5.23)岁;对照组采用传统保护性约束带,共收集44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12.54±4.63)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资料经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见图1。设计结构如下:袖口D为缝合状态,两袖中部有扣A和扣B,袖口处有扣C,腰部有与扣A相对应的扣门E,口袋上有与扣B相对应的扣门F,衣服底部有与扣C相对应的扣门H。假口袋长约8~10cm,边缘靠中部有能扣合的扣子G。使用时由家长协助将衣服穿在患儿身上,从上至下扣上胸前的四粒扣子,再将患儿两手分别放入假口袋,患儿的手不能伸出。再将扣A、B、C分别扣入扣门E、F、H中,这样手臂就不能前后移动,扣子G的作用是约束患者的手臂上下移动。
图1 保护性约束衣结构示意图
以SPSS10.1软件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者χ2检验,以P<0.05判定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1周后,两组发生冲动、伤人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约束带并发症(勒伤、皮擦伤、肢体血运障碍)少于对照组(P<0.05),对约束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约束带使用情况对比
传统布约束带是将病人的手腕或踝部捆绑在床栏或座椅上,通过姿势的固定来实现保护防范[2]。但束缚会让患者感觉更加不适,仍然能通过活动手腕或踝部来摆脱约束,导致手指抓扯、撕烂被褥,甚至会攻击医护人员[3]。尤其是在挣扎的过程中,反复摩擦约束部位,极易造成皮肤损伤,甚至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并且,使用传统约束带会使病人感觉自己丧失尊严,如同监狱,缺乏人性化,使病人及家属心理上难以接受。
保护性约束衣减少了传统约束带的上述缺陷。这款约束衣的优点在于,患者可以将两手以功能位固定在衣袖里,病人的下肢仍然可以活动,不仅可以避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4],还有利于患者外出检查。并且制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患者穿上约束衣后姿态自然、美观,富有人性化。患儿穿上后会感觉舒适,不会因过分捆绑出现哭闹,家属也更加容易接纳,并能减少法律纠纷和意外情况[5]。事实证明,使用保护性约束衣,患者的勒伤、皮擦伤、肢体血运障碍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对冲动、伤人的约束效果基本相似(P>0.05),研究组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新型保护性约束衣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实用、方便、美观,易于患者及家属接受,值得在儿少病房推广。
[1]何永芳.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对患者和家属心理影响及改进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61~63.
[2]陈兆红,张燕红,宗薇,等.优化保护性约束流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约束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3):4225~4227.
[3]聂迎春.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和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88~789.
[4]马休玉,贺定翠,张新风,等.适用于精神科老年病房患者的保护性约束衣[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8):78.
[5]胡景荣,宗艳红,孙秀丽,等.精神卫生法实施前后精神科男性住院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情况对照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3):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