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发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2014 年10 月20 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体育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休闲体育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其中,广场健身舞日渐成为近年来最火热的老年人群众体育活动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体育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但当前在其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随之而来地带来一些问题,导致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诸如向广场舞群众朝天鸣枪,放出藏獒,泼粪、扔沙子、水枪飙水,甚至出现因为跳广场舞而持刀砍人的社会问题,最近各个城市发生跳广场舞群众与附近居民不断升级的矛盾冲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说明由跳广场舞引发极端矛盾已经到了不太容易调和的地步。可以说,当前广场健身舞所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仅是体育本身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辩证地看待广场舞固然是不应被忽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凡此种种的讨论,最后只得出类似的结论“广场舞要规范发展”,而没有从广场舞产生的社会原因角度分析,提出符合实践需要的合理建议与对策,就颇令人堪忧。
解决问题就要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因素致使广场舞到如此重大的社会问题呢?为什么广场舞的参与者们与社会其他人群的关系会如此紧张和恶化呢?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社会生活中到底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呢?广场舞有着独特健身功能,如果将以其健身功能简单地归结为广场舞流行的根本原因,这个判断恐怕缺乏客观工作和区别性,也掩盖了其流行的社会学因素。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对广场健身舞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客观的认识广场健身舞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从而化解问题,使这一新兴的体育休闲活动能够可持续的开展,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任何事物产生的原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广场健身舞流行的原因也不能例外,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快速的都市化、城镇化的进程,使大批的、分散的人口短时间内集中在新建的城市中,“中国国家统计局20 日公布数据,到2013 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升至53.73%。”[2]城镇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意味着包括体育在内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大,而城市在规划、兴建的过程,与之配套的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却明显跟不上,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按照2013 年底全国总人口13.61 亿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 平方米。”[3],虽然这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较之第五次普查数据在体育场地数量、规模上有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较大提高,但体育场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类型分布不均匀,室内外体育场地比例悬殊,公共体育场地匮乏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开放程度与利用率低。”[4]此外,《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在群众体育领域,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足,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均等化还有待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健身指导等诸多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
可见,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体育公共服务缺乏化的情况下,广大城镇居民急需一种轻松、简单的大众健身形式,而广场舞的出现以其“老少皆宜、简单易学、无需基础、无需舞伴、场地无限”[5]的特点,满足了城镇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有效缓解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6]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中体育场地总体数量不足、规划不合理、健身场所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质量不高、专业指导人员不足等缺乏化问题,所以一经出现,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从早到晚、从乡村到城市,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可以说,在广场舞流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缺乏。
渴望交往是人类的共同愿望,社会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在社会环境中,人民普遍要建立不同形式的交往。但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人的社会交往形式过于单一。广场舞的爱好者和参与者大多是老年人,其中有一大部分已经退休,与子女不在一起生活,他们的生活圈比以往小很多,接触人的机会也少了很多,时常会有孤独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不论退休与否,他们都与青年人一样有着强烈的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意愿和对交往、陪伴的渴望。
“从社会学角度讲,人是社会的人,他的一切情感,行为与社会及他人有着直接的联系。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功能的变化,尤其是离退休后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容易产生“老而无用”的感觉,现在世界各国都认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对保证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是必不可少的。”[7]而广场舞由于参加的人数众多,给中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接触很多人,并且结识新的朋友,可以愉快地畅谈感兴趣的话题,小至家长里短,大则国家大事。“参与广场健身舞还能广交朋友,增强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并对其他心理社会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8]这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它非常契合于中老年社交需要。
由此,在火热的广场舞背后,隐藏着中老年人内心深处强烈的社交欲望与有限数量的社交途径之间的矛盾。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200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87%。按照通常的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老龄化进程将会逐步加快。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后果。其中,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体育健身文化需求的变化。
目前处在老龄化的中国社会仍难以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银发族的各种社会需求,特别是在体育健身方面,各地政府对老龄化社会反应迟钝,存在两大战略失误:一是城市规划中文化体育设施不足,社会交往场所缺失,老年人无所适从;二是公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既定政策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了适合老年人的健身项目和各种相应的配套体育设施相对缺乏。
与中国老龄化社会下广场舞流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其中以摩洛哥、意大利、瑞典等国家最为严重,但这些国家并没有出现类似我国的广场舞。究其原因,这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多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整地经历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基础雄厚,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健全,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
可以说,广场舞的盛行暴露了一种老龄化社会的困境: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交往需要与体育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的体现。因此,在这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广场舞在我国现阶段的流行便理所当然,势不可挡。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汉语中,“节”和“俭”均强调对行为的管控、节制。汉字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节俭”一词最初表达的是人对自身欲望的约束、限制,后在使用过程中词义范围有缩化的趋势,意思基本上固定在表示人在消费方面的克制、节制和约束。节俭,意即节俭消费,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理性认识的结果,是消费主体对自身经济状况和物质需要进行考量后进行的消费,是人类理性精神的体现,是一种理性消费。这种消费反映了消费主体对自身主体性的把握,是对个人生活的合理规划。[9]节俭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优良品质。
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目标,人都是经济人,总是希望用最经济的方式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中国有限的体育资源,正如前文所述,大多为体育部门、学校和企业机关所有,普通民众鲜有能体验的机会,即使是对公共开放,也大多收费,且费用不菲。参与广场舞的人群大多是“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对节俭的理解与践行更加深刻。因此,对于付出较多费用的锻炼方式还不容易接受,而广场舞是典型的实惠型的健身消费方式,一个音响,一块空地(通常是可以免费活动的广场),就可以拉起一个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广场舞队伍。对于深受中国传统节俭文化影响的中老年人,广场舞为人们追求健康提供了最经济的平台和手段,可以说,广场舞的消费特点契合了中国传统的节俭文化。
“集体主义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影响,使其形成集体主义伦理道德和价值原则的实践活动的总和。”[10]
广场健身舞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它一般都是在非常开阔的广场上来表演,表演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场面十分红火热闹。所以广场健身舞一般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表现的。由对广场健身舞参与对象调查可知,“参与广场健身舞的人群年龄集中在40-50 岁、50-60 岁这两个区间,参与者比例为78.65%”[11],而这些人群恰恰是接受我国集体主义教育的最早的一代人,教育对人的塑造功能是强大的,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他们心中一直都有一种集体主义情怀,渴望重温青春岁月,广场舞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
这一代人过去也参与过类似于今天广场舞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那就是“千人誓师”、“万人表演”的广播体操、工间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集体操类活动可谓是当下广场舞的雏形,而随着广播乐曲做操的景象给这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广场舞流行恰恰又重新唤起了这代人的记忆,[12]十几人,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广场舞队伍,让他们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找到了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独特记忆。
广场舞这种群体性特征满足了这些人的集体意识释放,重新建立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从而使参与今天广场舞的人数蔚为可观,这不能不说广场舞的流行与我国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是分不开的,对于那些经历过深刻集体主义教育的老年人来说,广场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集体主义教育的延续。
1979 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的政策。1980 年中共中央开始在全国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这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正式实施。我国城市第一批独生子女出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其父母正在步入或已经进入老年阶段,也就是说现在的老年人有很多只有一个孩子,摆脱了过去那种养完儿子,再看孙子的生活状态。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家庭负担大大减轻,渴望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提高生活质量。受益于独生子女政策,现在老年人的家庭负担减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体育活动因参与人广、健身效果好得到广大老年人的喜爱,可是现在的老年人大多都曾背负过沉重的生活压力,常年为家庭和生活奔波,以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接触体育运动,因此对与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的掌握几乎是空白,无法参与技术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广场舞因动作简单、乐曲明快,技术要求低等特点,成为很多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参与的体育活动,并成为了最爱[13-14]。
综上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作为当前热点社会问题的广场舞产生的原因也一样是多元化的,它是广场文化与全民健身的结合体。导致广场舞流行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这些导致广场舞流行的问题根源广泛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各种社会学原因中,既涉及到了我国城镇化的问题,也涉及到了老年人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更涉及到了中国传统的节俭文化与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因。因此在这里没有任何一种原因被看成是导致广场舞流行的唯一重要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广场舞流行归咎于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作用,可以说广场舞流行是诸多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只有综合的思考导致广场舞流行诸多的综合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广场舞流行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为我国的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注入新的动力。
[1]新华网.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20/c_1112900 852.htm,2014-10-20.
[2]新华网.到2013 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升至53.73[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1/20/c_119042541.htm,2014-1-20.
[3]人民网.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发布[EB/OL].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4/1226/c22155 -26281008.html,2014-12-26.
[4]张玉超.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16-19.
[5]彭文革.广场舞蹈的现状、特征、价值与推广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75-76.
[6]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 /www.sport.gov.cn /n16 /n1077 /n1467/n1843577/1843747.html,2011-04-01.
[7]郭金亮,孙梦云.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调适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3,(2):152-154.
[8]刘大维,胡向红.广场健身舞的起源、现状、特征及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11):61-62.
[9]褚海萍.节俭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34.
[10]丁绍宏,王平.论集体主义教育的内涵[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1):35-38.
[11]匡列辉.和谐发展视阈下广场健身舞热的可持续开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4):32-37.
[12]刘大维,胡向红.广场健身舞的起源、现状、特征及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11):61-62.
[13]于秋芬.社区体育运动开展中权利冲突分析——以广场舞纠纷为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4,35(2):83-88.
[14]陈桥.社区体育运动开展中权利冲突的法律调整[J].体育与科学,2015,36(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