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航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人类社会自有教育以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一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不断推动教育向前发展。从两种教育发展的历史看,经历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现代五个典型社会阶段,人文教育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兴盛,始终保持着绝对优势。然而,当人类社会进入20 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教育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科学教育成为主流。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高度崇尚科学技术,人文教育出现了缺失,随之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令科学教育无法解决。在我国的人才培养,尤其是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往往是只注重了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价值理性,重物质轻育人,培养了许多竞技水平很高、道德意识很低、人文素质很差、就业创业很难的“半人”,给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负担,也严重影响了体育人的形象[1]。当人类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尤其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若想实现体育强国梦,就必须要通过高等体育教育,培养出文化厚实、技艺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来实现[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协调发展,两者的有机融合既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迈向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其融合已发展成为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必将推动着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在我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伴随教育的发展,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表现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价值竞争。倡导人文教育的学者,站在遵循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强调人文教育对于促进人类与社会发展具有无可动摇的基础作用。如杨叔子强调,人文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存活,社会进退,事业成败[3]。而倡导科学教育的学者,注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和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相互统一,强调科学教育中包含人文价值,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认为,科学具有严谨、求实、真理、探索等丰富的价值观念,教育应该寄身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来统一人文素养。同时,他们还强调,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学技术是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支柱,只有提高科学技术,才是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根本。两方面的学者都在强调各自的价值和地位,也就势必给人才的培养带来摇摆不定、顾此失彼的矛盾。
人才培养在我国建国初期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是针对计划经济时代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进行的,必然要形成过分专业化和过早专业化的格局。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因素,导致从高中到大学的教育中,文理分科,造成专业性突出而知识面过窄。与此同时,由于行业没有建立和完善行业内部的职业培训体系,只能直接从高校接纳专业人才,使得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按行业、按岗位进行“定单产品”式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国内高等体育院校的竞技人才培养更是如此[4]。这种“定单产品”式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项技术的提高上,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了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文化基础薄弱,和谐相处能力差,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创业困难。
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国内的高等体育院校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知识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竞技教育中,教育者家长式、程序式的教育方法,统一的培养目标,严重制约了受教育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等创造源泉逐渐干涸,导致培养的竞技体育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的缺失,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表现为教育者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以致形成了机械化、规格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5]。
新时期,伴随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必须对现实社会中的复杂现象和世界各地文化的全面渗透进行理性分析和认识,以此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好地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而竞技体育人才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就需要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完善的人格、崇高的道德、丰富的情感等人文素质。由于竞技体育人才长时间进行专业训练,甚至是长年封闭式训练,生活空间有很强的局限性,加上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了这个特殊群体缺乏对社会历史的了解和认识,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文化基础,以至于形成许多不良行为和心态,辨别是非能力不足。更有甚者道德缺失,人格扭曲,其行为严重危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的人才培养受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影响,整体表现为功利主义,过分强调科学教育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成为薄弱环节。高校,尤其是高等体育院校、优秀运动队,由于受国家传统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培养出来的竞技体育人才往往成为运动场上的运动机器,而无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种知识面过于狭窄、过分突出专业的教育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往往使相当一部分竞技体育人才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物质的诱惑,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兴奋剂、假球、地下赌球、恶意伤害等异化现象严重,这些现象充分证明了都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造成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出现成功未成人、成长未成才等突出问题的根本原因[6]。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思想基础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统领着整个文化教育领域。在总结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开始新的办学模式,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改革虽然大都表现为复古的倾向,但是,提倡的“兴趣原则”、“切身经历”、“禁止体罚”、“尊重人格”、“参与竞争”等理念和方法对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科学研究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同时也为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带来了机遇,从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革命,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到教育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极大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进步,使科学在文化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高度重视和提倡科学精神,遏止了人文精神的树立和发展,造成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人类社会尝到了痛苦的后果。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单纯注重发展科学或人文教育,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无法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科学技术同人文社会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才能真正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在当今的竞技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呈现出相互竞争的矛盾,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价值之争。倡导人文教育的学者,站在遵循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强调人文教育对于促进人类与社会发展具有无可动摇的基础作用。而倡导科学教育的学者,注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和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相互统一,强调科学教育中包含人文价值,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当今,为实现体育强国梦,竞技体育人才教育已经发生了转变,已经逐步树立了改变以往“重物轻人”的现象,强化文理相融,全面育人的思想。如宋继新指出,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是深化竞技人才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7]。
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一直采取“举国体制”模式,尽管这种体制使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取得了北京奥运会金牌第一、伦敦奥运会金牌第二的优异成绩,并且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但是,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身体训练,轻文化教育;重比赛结果,轻综合素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目标;重国家投入,轻社会参与等不利现象,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退役运动员缺乏基本创业、就业技能、安置困难以及优秀运动队员(队)后备人才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使国家竞技体育摆脱这些困境,解决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结合国家提出的要形成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的“多元化”竞技体育发展格局的发展目标,不断增强竞技体育发展后劲的精神。国内一些体育院校开始建立“竞、教、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吉林体育学院于上世纪末,在“三结合”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了“竞、教、研、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具有高水平竞技能力,又富有人文精神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出李金子、鄂美碟、刘玲玲、王聪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大赛摘金夺银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其“四位一体”的新型办队体制为国家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改革,提供了科学参考。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只有互相依托、互相倚重,才能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竞技体育人才。
国内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体育人才的标准,由于受前苏联模式和国家教育、体育体制的影响,偏向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强调突出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培养目标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当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也必须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向重视竞技人才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由知识单一、过度强化专业教育向夯实知识、德技双馨,思想理念与价值信念相统一,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方向转变。[8]
高等体育院校要为促进科学和人文统一、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不但要遵循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律,而且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必须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相结合,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为此,高等体育院校的竞技教育应当不只是体育专业教育的代名词,高等体育院校也不仅仅只是传授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专项技能的功能场所,而更加重要的是要培养富有国际视野、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合格体育人才,使我们培养的竞技体育人才在人文厚实、技艺精湛的同时,正确树立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的公共意识。吉林体育学院于上世纪末,经过几代体院人的不懈努力,在高度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眼未来,凝练了“厚得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创建了“竞、教、研、企”四位一体的竞技人才培养新模式,牢固树立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新时期,体育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高等体育院校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精神,鼓励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重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根据竞技体育规律和运动员特殊群体的教育、培养,深入探索体育科学发展规律,明晰与其他领域的关系,从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拓宽专业视野,丰富竞技教育的学科体系。同时,要勇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整齐划一的培养方式,积极有效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如吉林体育学院探索、实践的“竞、教、研、企”一体化竞技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说,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不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就无法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竞技体育人才,不加强体育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就无法产生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更无法科学地指导竞技教育的实践,因此说,创新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是每一名体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永恒课题。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支持。从当前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在单位教育时间里,科学教育的内容如果安排的过多,那么人文教育内容就必然减少,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强调对二者统筹考虑、系统安排。吉林体育学院积极探索、实践的“竞、教、研、企”四位一体的新型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变传统的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变技术传授为文化传承。做到文理结合、基础贯通,科学教育中有人文内容,人文教育中有科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变书本知识满堂灌的“填鸭”方式为启发、引导与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专题讲座、教学实践、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实用价值,从而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建立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合为一体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教练员、教师是竞技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敬业精神、道德情操、知识能力无时无刻都影响着竞技体育人才的教育和成长。因此,教练员、教师不只是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更应该要始终关怀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帮助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和成才。高等体育院校能否培养学养深厚、技艺精湛、厚德博学、人格健全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其核心是人文教育理念的重建。因为教练员、教师是实施竞技人才教育的主导因素,他们不仅仅要传授给竞技体育人才专业知识、技能,更要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文化、专业修养和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引领他们的人生之道,引领他们的正确人生。教练员、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和提高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能,坚定不移地做为人师表的楷模,做竞技体育人才的知音与挚友,引导他们善于思考,启发思路,激活求知欲,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高等体育院校还要重视和加强教练员、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通过培训等多种手段,使他们清楚认识竞技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时刻了解竞技教育学科发展新动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高等体育院校还要积极探索提高教练员、教师修养水平的途径、方法与机制,提高教练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及途径,加强教练员、教师的在职培训与考核工作,着力提高他们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必要性的认识,发挥他们由单纯的经验型教练员向综合型教练员,学科知识型教师向具有综合素质的智能型教师转变的动力和积极性,以此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双提高”,成为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1]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 —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3,22(2):7-10.
[2]陈最新、胡宝萍.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因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1).
[3]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39-42.
[4]虞重干.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8-11,22.
[5]宗华敬.陆宗芳.发掘高等体育教育功能、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58-61,67.
[6]周远清.挑战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14-16.
[7]宋继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竞技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39-42,38.
[8]郭科明.薛峰.关于我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