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野下高校体育教育观的转变*
李静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摘要: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为相关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后现代主义注重“批判”与“否定”,强调“多元化”,主张“去中心”,促进“境遇化”,坚持“非理性”,从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的维度,对高校体育教学观进行哲学批判,并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对其重塑,丰富高校体育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高校体育;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 2015)03-0118-03
收稿日期:2015-04-22
作者简介:李静( 1979-),辽宁沈阳人,讲师,体育学硕士
Abstract:Philosophical ideas of postmodernism offers a new vis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njects new blood for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Postmodernism focus on“critical”and“negative”,stresses“diversity”,advocates“decentralization”,promotes the“situation”and adheres to the“irrational”.It uses post-modernist philosophy to reshape its rich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ncept.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我省体育院系术科老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编号: JG13DB258
Chang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LI Jing
( Shengyang Sports University,Shengyang 110102,China)
Key words: postmodernism; college sports; education concept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哲学思潮,它代表了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从某处程度上反映出现代人对社会文化的全新审视,其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领域,主要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注重“批判”与“否定”
批判与否定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其主要批判了现代主义的工具理性主义、中心论、科学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而在现实社会中很多领域都展示出了现代主义的特质,而这也能够反映出后现代主义批判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后现代主义批判与否定凡事都利用真理与固有规律进行解释,不提倡利用工具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后现代主义对共识也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共识会造成对多样性和异质性的压制。”[1]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这种过于理性化的哲学观进行批判,对一切合法性与真理性的事物进行再检验,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还反映在其对于事物正反两方面的辩证认识,在现代主义中认为积极的事物往往也具有消极的因素,这是社会哲学的重大突破。
后现代主义排斥现代主义认为的社会一致性的观念,强调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能够用多个视角与多个维度认识世界。所谓的视角,其实就是受一定场域及理论基础影响特定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是观察与分析客观世界中所有现象以及本质的切入点。一个流派,甚至某一个人就会产生一种视角,其观察与认识客观事物
的特点立足点就会不同,而每个视角都代表了自身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1.3主张“去中心”
在西方认识论中,主体性问题占据中心地位,尤其社会工业化飞速发展,以人类为中心的主张尤为盛行。过分张扬人的主体价值,造成了世界性危机,人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得到了充分肯定。后现代主义注重对以人为中心的观念进行批判,主张打破人的统治权威,其认为把人与自然相割裂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要实现“去中心”就要消除人的唯一主体性,反对主客体之间对立的关系,提出人不是完全独立于世界万物的,人是构成世界的主要元素,要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人在自然环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自然的客观规律。
1.4强调“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吸收了多种哲学观点,其作为一种文化,赋予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平等关系。后现代主义认为人应该是在交往中得到文化的洗礼,在交往过程中运用语言的手段,进行开放、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的目的是促使人与人能够达到平等交流的状态,而不是通过对话达到某种利益目的,造成功利化泛化的社会现象。后现代主义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反对事物的总体性、主张打破现代主义的统一理论。因此,后现代主义中的世界是一个无序的世界,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律可遵循,也没有从一而终的事物,整个世界都是混沌的、发展的,是不确定的。
2.1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目的观的批判
各种各样的外科治疗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但还没有可以说哪种手术方法更好,必须根据疾病的发展、意识状态、血肿状况、全身状况、手术时间等各种因素和决定。对血肿60毫升以上的患者适用于颅内血肿的清除,尤其是血液肿胀位于大脑皮层或脑疝的形成患者。对血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60毫升),尤其是血肿较深的患者适用于微创血肿穿刺引流[2]。对于有并发症不能容忍大手术患者,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有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操作简单、脑损伤小,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目的观受现代主义的影响较深,成为了为满足体育活动需求,服务社会的重要工具。从根本上讲,理想化的体育教育是帮助人摆脱传统宗教束缚及思想禁锢的一种载体,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更加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主宰生命,能够通过教育逐步摆脱被压迫的生活,走向科学与光明的道路,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在促进人类解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化思想的引入,高校教育逐渐形成了以社会为导向的、只为社会提供服务目的观,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的主体性及教育的内在规律性被极大弱化。“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而平常体育训练和身体练习等只是‘手段’,而非目的。”[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观在现代主义的长期作用下,虽然其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其违背人的基本需要的特点日益遭受批判。后现代主义尤为反对培养人的目的是完全理性化的,反对对人施加控制以及忽视人的个性,落实在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观上,就是反对其只见社会不见个人的工具论,要将为社会服务与为个人服务相衔接,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只有保障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也是具有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需要,这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也是后现代主义用以反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目的观的主要论据。
2.2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观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观也进行了批判,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后现代主义先是对传统体育知识观的批判;其二,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的课程体系的批判。传统的高校体育知识观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主要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知识的传授,保持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体现出知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如实反映事物本质的特点。另外,高校体育知识要一如既往地追求体育运动学“真理”,要对纯粹的社会历史产物进行客观反映,而由于以学科为划分依据,其知识体系是割裂的,是等级化的。后现代主义基于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观的主要特点,突出反驳其课程设置固化,忽视课程情景性的观念,其认为这样的课程观是将学生用课程的牢笼困在了相对封闭的体系中,这并不是学生希望接受体育教育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规律。后现代主义也反对片面强调体育专业理论及传授普遍知识的课程观,其多元化的理念与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观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割裂的状况出现矛盾,由此对以认识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观极力批判。
2.3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观的批判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教学时间有统一的规定,难以做出改变,忽视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及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在理性主义的支配下,现代知识观呈现出‘客观性’、‘显现性’等特征,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是一种独立于个人之外的客观存在,并且可以通过某种形态表述出来,如书面文字、概念、公式等。”[3]通常而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要按照教学计划展开,缺乏灵活性与自主性,留给学生发问的空间较小,大多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在教学功能的发挥上,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只是传授学生体育知识的过程,排斥学生的个体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在体育教育教学的体系中只扮演学习者的角色,而非参与者与管理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方式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并无实质性的差别,依然是至上而下的独白式,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俨然成为了灌输体育知识的传递方式。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观点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划定了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界限,教学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教师掌握知识的多少,对于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来说,更加需要灵活性与自主性,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体育教育教学,而这显然是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观难以达到的。
2.4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师生观的批判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师生观是受教育目的观等影响下的单一对象化的主客体关系。体育教育活动长期被计划、组织与统一管理,这种单一的主体观使得师生关系的主体客体化,不能形成能够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合一的师生关系状态,这种关系促使学生处于支配地位,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模式已经确立,教师成为了课程的控制者,学生只是教师权威的服从者。另外,高校体育教育师生观过于把体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简单化,其只凸显了以知识传授为纽带的关系链条,没有注重师生在道德层面及社会活动上的关系,过分强调了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至上而下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思想渗透进入
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也给传统的教师角色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教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困惑。”[4]后现代主义着重批评高校体育教育的师生观,其不提倡过分地树立权威,尤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双方是平等与共融的,教师不知要处理好与学生群体的关系,也要注重与个体进行交往,形成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技能上的模拟与交流,与理论教学不同,其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这就要求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师生观进行颠覆。
3.1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目的观的重塑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主要差别就在于是否坚持理性,是否认为主体性的统一,是否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显然后现代主义更加强调了无序的世界,无主导与控制的世界,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只有承认差异才能体现出个性的特点。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观要具有宏大的视角,更加广阔的视野,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制定符合体育学科规律的目标,也要兼顾具体体育项目的个性特点,站在一定高度发挥引领与导向作用。高校体育教育目的观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针对外部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特点进行适度的调整,达到体育教育的最优效果。后现代主义要求高校体育教育目的观是多元化的,满足不同类型与层次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需求,肯定个人的经验与代表的特殊文化,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具有多元文化底蕴与视野,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目的观的精髓与深层次价值所在。
3.2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观的重塑
针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观存在的弊端,着眼于高校体育教育课程选择的自然性与科学性,必须注重建立起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为主题的课程体系,保证体育教育课程在促进体育教育目的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价值。现代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观的重塑首先要关注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考察课程开发与选择的深层次问题,注重其自然而发的过程,它要求在体育课程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对于生态保护问题的把握。体育是一门唤醒学生最初生命本征的课程,它能够促使学生对生命进行感悟,探寻运动的意义,而如何让其回归生态是课程观重塑的关键。现代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观还要符合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开放性与复杂性特征,体育课程不是完全固定的,更不是一种灌输的过程,教师与学生要共同的参与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共建,因此必须建立老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课程研发体系,打破封闭性的体育课程设置方式,专业体育课程结构,教师的角色发生一定的转变,高校体育课程选择不再是简单的、易操作的,而是一种复杂性的活动。现代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观也是丰富的,其是指课程的深度、课程的价值层次及课程开发的多种可能性,这就表明其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理念。
3.3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观的重塑
现代高校的教学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多学科教学观都存在这一问题。因此,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观的重塑首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摆脱接受“现代”知识的束缚,因为知识本身也是一种目的与情感体验。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不再是永恒的,也没有亘古不变的真理,体育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其知识不断的更新,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也要与时俱进,超越知识的权威控制,打破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牢笼。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观应主张为学生设立必要的知识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知识引领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进行体育活动中遇到困境,发挥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创造力,激发其自由的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促使学生都能够在接受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体育教育教学观是发展的、全面的,体现出以人为本与对权威的消解。
3.4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师生观的重塑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师生观,主张建立平等、融洽、互助的师生关系,打破传统体育教育中“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模式。后现代主义重塑的高校体育教育师生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师生关系的平等性。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基本形成自身的价值观,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自身行为的正确与否,能够独立地妥善地处理学习与生活上的事宜,另外体育教育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方式,其更加注重实践性,更适宜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而这必须依赖于双方平等地位的确立,教师与学生是高校体育教育活动的两端,同属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言人,而是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引领者。其二,师生关系的丰富性。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运用到体育教育活动中的设施设备不断更新,教师不再只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双方的关系逐渐走向多元化,教学相长在此过程中展现的尤为显著,同时教师更多地作为倾听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帮助与引导学生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业任务。其三,师生关系的矛盾性。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变化,其师生关系也在重新定位与建立,但教师无论扮演哪种角色,其双方的矛盾性是无法规避的,这也是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师生观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卢风.文化多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 :1-5
[2]蔡晓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 3) :117-120
[3]许华琼,胡中锋.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及其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1( 1) :15-19
[4]李玲英.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对教师角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4)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