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对待研究——以首篇《逍遥游》为视角
马庆 王帅锋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郭象对“逍遥”理解为对于“己性”的满足,即是“有待”逍遥。但是这种“有待”逍遥明显与庄子本意不同。支遁的“逍遥”义已经略近庄子。经过梳理庄子文本,及参照郭象注、成玄英疏后,得出了“逍遥”既不能铸于虚空的无待之上,亦不是只满足己性的“有待”上的满足,而是在这种满足己性(或已满足,或未满足)的这种前提下,发现除了己性之外还有更大的“无待”的存在。
[关键词]逍遥;有待;无待
刘孝标注云: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曰:“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同。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1]
向秀、郭象从对待方面解释了逍遥。分为了两层,一层是“所待之逍遥”。所谓“所待之逍遥”是每一个事物都有不同的“己性”。每个个体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性选择不同所资取的事物,一单满足了这种“己性”,就是逍遥的,“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2]另一层是,“无待逍遥”。无待逍遥是属于圣人的,“圣人待无”,这种“无”其实是所待各个个体(各体与所待形成满足己性的“逍遥”)的有,“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如此才能与自然大化为一。向秀、郭象,这种不离所待的逍遥似乎有失庄子之旨,所以郭庆藩引家世父侍郎公所说,“天下篇庄子自言其道术从事不可已,上与造物者游。首篇曰逍遥游者,庄子用无端之词以自喻也。注谓小大虽殊,逍遥一也,似失庄子之旨。”[3]将对待称之为自由。这点明显失却了庄子原来的意思。
东晋名僧支道林的解释与庄子本意更为贴切。支道林认为,有所待,则非逍遥。真正的“逍遥”在于心之自在。至人之心无所可待,“物物而不物于物”,所以不会被外物所系累。心之至足,则“逍遥”自在。如此看来,大鹏、鷃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小鸟与大鹏皆有所待,只是所待之大小不一样而已。故而支道林说,“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4]
宋荣子虽然没有和“宰官之徒”一样,对爵禄有所待。但是,他却“犹然一笑”,表现出了宋荣子虽然没有待有,却待了无。以“无”有爵禄为价值判断,故而笑。成玄英对“虽然犹有未树”疏曰:“树,立也。荣子舍有证无,溺在偏滞,故于无待之心,未立于逍遥之趣,智尚方也。”[5]还是有所偏执,其实仍是有所待取,有待则物不能通,物不能通,则不能齐。所以,犹未能达至人之境界。
郭象所待的,还是物性上的,没有达到心性上的无待。宋荣子笑,是因为只看到了“爵禄”的空无,视黄金为粪土,看穿了这种假象。列子也是,只看到了风,有风了就能够飞。郭象的这种“有待”“无待”其实都是“有待”,而没有达到通——与“万物齐一”的境界。
我们接着来看庄子的一则寓言,方可清楚“有待”“无待”相通的意味。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8]
郭象的解释只是分开解释了,许由与尧之间的不同性质。通过郭象对己性的分析,可以确立个性,但是对于物与物之间相通,物与物之间相化,却难以说清。当然庄子也没有明讲。但是从此寓言之中,亦可以分析出其他的意思。为什么举“鹪鹩”、“偃鼠”和“庖丁”、“尸祝”的例子来作喻呢?
“一枝”、“满腹”,这些都可以说是郭象认为的完善“己性”的所待。然而,“一枝”是不是在深林之中?满腹之水是不是又源自浩浩河流?
对于,沧海一粟,庄子讲了《则阳》之中“蜗角之争”的故事。本来两国之战是很大的事情,然而庄子却喻之为蜗牛之角。在此庄子确实详尽谈及了“有”与“无”之间的对待。国家再大,浮尸百千,也仍然是沧海一粟。不若庄周一日,梦为蝴蝶,而忘其自己。
“无”也是“有”,是大有。尧治理国家,需要有心才能够治理得好,而天下,本归于自然。是成就“有”的背景,也是“有”的泉源。
当然并没有说郭象注得不妥,己性固然重要,但保持己性的同时,亦能够抽身于此对待之境,忘怀得失,得到逍遥自由。
恰如肩吾所示。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9]
肩吾总是扛着脑袋,无法忘记自我,而自我有己性,故而有所对待。但是,总是被眼前之事所蒙蔽,就像是佛教所说的,“遍计所执性”。所以,肩吾没法相信连叔的话,怎么会有神人吸风饮露,使谷物不受到伤害,就能够丰收呢?
连叔接着又说,“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 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10]
人总是被当下的一根小枝桠,一口溪水所满足,难觉超越于己性之外的更大的境界。河伯为何望洋兴叹,大概也是因为看到了大海而感到了壮美之情。
庄子“逍遥”在于无待,而不是不待,如同佛老铸在空上。庄子的“无待”是在“有待”的基础上,摆脱自我的所待,而超脱到更大的境界之中,这种境界可以说是在“有”的面前称作“无”,是一种大有。
参考文献
[1]参见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页.
[2]参见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页.
[3]参见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页.
[4]参见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页.
[5]参见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0页.
[6]参见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8页.
[7]参见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0-21页.
[8]参见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5页.
[9]参见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8页.
[10]参见郭庆藩《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页.
马庆(1988年—)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王帅锋(1988年—)。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