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丰德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给出了物联网在进行设备管理中常用的几种技术,为工程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设备;应用
物联网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充分满足个人、家庭以及企业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工程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监测。该技术能够实现人和物之间的通信,建立了人和物体之间交流的语言,提高了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一、物联网中常用的技术简介
物联网系统中采用的技术种类比较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传感技术类,如传感器技术、条形码技术以及RFID技术等;(2)网络传输技术,如先进的Zigbee技术、GPRS技术以及3G技术等;(3)远程监控技术,如先进的GPS和GIS技术;(4)数据处理技术,如信息融合技术。
要想实现对工程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就必须要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对工程机械运行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检测,然后将检测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中心对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跟数据库中存储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对工程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RFID主要有读写器和收发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工程机械设备中标签的设计中,将工程机械的基本信息写入RFID标签中,用户能够方便的查看到该设备的购置信息、基本参数以及使用情况等,便于设备的维修和管理。物联网中采用的信息融合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避免了单个数据分析和处理中出现的判断结果比较片面的弊端,有效提高了信息处理的准确性。
二、物联网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入库管理,工程机械使用完毕之后要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进行交接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直接读取设备上安装的RFID标签,方便的查询到设备的基本信息,然后实现对设备信息的快速录入。同时系统能够自动完成对设备编号、停放位置等的记录,方便后续设备的调出和定位。采集到的设备入库信息会直接传送到设备管理部门,方便其对工程机械进行统一的调配。(2)设备出库管理,设备出库是设备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相关设备在外出施工时,管理人员务必对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读取,方便系统及时更新其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信息,实现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实时跟踪。(3)设备智能备货,该功能是指系统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以及当前所拥有设备数量情况,得到设备补充清单,提醒采购人员及时进行工程设备的补充,避免出现设备库存不足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正常生产。对于工程机械备货清单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设备申请信息更加清晰,处理速度也更快。(4)设备使用时限报警,对于工程机械设备来说,其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设备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之后要进行维修和保养,严重的需要对其进行更换或者报废。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和使用寿命进行很多好的统计,及时提醒工作人员设备剩余的使用年限,方便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工程机械设备使用时限报警的智能化程度,确保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性,同时也避免了因设备管理不善导致的工程进度较慢的问题。(5)设备工作状态监测,对于工程机械设备来说,主要有多个零部件组成,受其工作环境的影响,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较短。一旦零部件发生损坏,将给整个工程机械的运行带来较大的损失,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速度和效率。物联网技术在工程机械设备中安装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对设备中关键零部件的参数进行监测,并且对其运行参数进行判断,确保其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故障发生之前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便于故障的及时排除。这是现阶段故障诊断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在故障发生之前对其进行维修和处理,将故障损失降低到最小,甚至是零。无线技术的应用,使得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工程机械设备的远程遥控,
结论:物联网技术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实现了对工程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克服了传统手工管理的缺点,有效提高了设备管理的水平和效率,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工程机械管理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技术通过识别安装在设备中的RFID标签和读取传感器信息,然后将获得的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在此利用先进的数据融合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工程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和监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国工程机械设备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 贺盛瑜,孙艳玲主编.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震.物联网及其技术发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0(4):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