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元产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学模式的革新要求越来越高,课堂教学也逐步进入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状态。PPT课件是一种常见的多媒体技术,将其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弥补物理学科教学上较为抽象的不足,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但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两面性,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到PPT课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利弊,加强对关键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PPT课件;初中物理;应用
一、PPT课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阶段是學习物理的基础时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还要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PPT课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形成视觉、听觉以及感官等多方面的教育,视频与图文的融合更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1.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各种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互动和多种信息融合的过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PPT课件,可以使物理教材中枯燥的内容变得富有趣味,让原本抽象的内容更直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PPT课件中图、文、声的多种运用,改善原本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电路的部分内容中,由于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电路部分的内容了解不太透彻,尤其在物理中常见的画电路图,或者分析电路图的问题中,常常有学生被电路的闭合、通路、断路、短路等现象混淆。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PPT课件辅助教学,PPT课件中电路图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各种电路现象的基本特点,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任务。
2.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物理知识,了解物理现象,还要从学生学习的根本需求出发,注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结合,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适当锻炼学生的物理操作技能,物理实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的过程。
有时候,由于设备和条件不足,不能够满足实验需求时,就可以利用PPT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的过程与步骤要点,有助于实际实验的顺利完成。如在“比热容”部分用电加热水和煤油,证明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温度和物质种类的关系。虽然实验比较简单,但整个实验过程较为慢长,不利于课时安排。但通过PPT课件模拟演示,可以快速得到实验结果,不影响课堂教学进程。
3.在复习总结中的应用
复习是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初中物理课程本身所涉及基础知识较多,需要牢记和应用的概念散乱,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而PPT课件在物理复习总结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PPT课件总结与演示的功能,能达到帮助学生建立清楚的复习知识构架,系统的要点总结,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二、PPT课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物理不仅是一门科学知识,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PPT直观性和便捷性的特点,通过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达到帮助学生理清教材重点,加深对教材记忆和理解的作用。但凡事都有一定的两面性,在PPT课件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才能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1.忌与教材内容不符
PPT课件要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不能盲目一味地达到课件教学目的,忽略教学内容与教材和教学需求相适应,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忌制作重点不突出
在PPT课件的制作上,要突出教学的要点,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但也不宜过于平铺直叙,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画面的色彩感上要与内容相适应,不宜过于艳丽。而往往许多教师为了标记不同的重点,采用多种色彩,多种图案,往往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目的,反而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忌没有条理性
PPT课件要有一定的次序和条理性,这就要求具备一定的课件制作水平。要考虑到字体和图片清楚,又不能不考虑要让全体学生看清楚。对于画面的大小要合理控制,并且将PPT课件带入物理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代替教师板书的作用,不能把课件整体画面制作的过小过乱,影响学生的正常观看,而是要以清楚的画面,条理的板书,保证正常的教学应用。
物理是初中阶段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包含的知识层面较广,课程本身的抽象性较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PPT课件逐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改革发现,能够更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并且通过内容和形式统一完美的物理课堂进行PPT课件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完整地理解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愿意参与到物理教学中,这正是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同时,在PPT课件制作与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水平,从而制作出更多的优秀课件,丰富物理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南宏师.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4).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