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武
摘 要:在新课改浪潮中依然存在后进生,原因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教师的。要培养“完整的人”,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后进生问题。学校要成为培养提高全民素质的基地,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关键词:后进生;善待;发展;成长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观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促进完满人性和完整人格的形成。
当今中国教育改革越来越趋向深入,越来越人性化。但是,在课程改革浪潮中,依然存在着后进生问题,而且不容忽视。
所谓后进生就是以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将一些成绩不够理想、表现不太好的学生称为后进生。后进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学校的不管不问。
一、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第一,我国以往的教育体系始终为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主宰,为毕业考试所控制,严重扭曲了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价值观,学生变成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在培养人才方式上,国家全部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忽视了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在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第二,学生家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总是要求自家的孩子能在学校中出类拔萃,在成绩上能名列前茅。家长一旦不如意,便怨天怨地,甚至严厉呵斥、辱骂学生。
第三,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中心。很多学校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搞题海战的教师受经验的影响,还会点灯熬夜,逼着学生耗时间,学生的心头留下了恐怖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是培养高分的学生,教育就是精英式教育,教师势必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后进生无人问津。
第四,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重点,讲究师道尊严,教师独断专横,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独占课堂,控制学生,对待成绩差的學生轻则责骂,重则体罚。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长久发展的能力。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精英,而是提高整个国家公民的素质。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着眼于每个人的发展,为每个人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可以选择的自由空间。
我们要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关注后进生,解决后进生问题。
二、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首先,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了学习成绩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从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认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形势下,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由简单学习知识转变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并提高自身素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上升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学校教育一定要走出“知识灌输”的目标误区,跳出培养“优秀的人”的美好境界。所谓“完整的人”,应该是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统一体。学校教育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教育要面向未来,要为学生将来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校教育,假如学生仅仅学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没有形成广阔的理想空间,没有形成一诺千金、智慧、美、善、公正、自由、希望和爱的品格,那么学生的内心会变得黑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四通八达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他人的人和有利于社会的人”。
其次,我们不能一切以中考或高考为中心,因为升学考试而忽视学生的个性,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否则,学生只会被塑造为“标准件”,不可能成为具有发展眼光和创新意识的有用之才。教师要善待每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新课程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强调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反对只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我们主张“有爱无类”,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成就一个学生,厌弃无异于毁掉一个家庭。教师在对待学生成长问题上,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将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定性为差生。一个学生的成绩暂时落后,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比较强。我们应该发现他的优点,发扬他的长处,以此入手,来推动这个学生健康发展。有的学生成绩差,可能是暂时的,我们要帮助他分析原因,找到“病症”,这样他就能从后进生行列前进到优生行列。
对于后进生,如果我们每天批评指责,看他们不顺眼,动不动就用一些难听的话来责骂他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确实不行,不论自己怎样努力也是徒劳的,从而使成绩及各方面越来越差。其实成绩暂时落后,又经常犯点小错误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和照顾。
学者颜元说过:“数子之十过,不如奖子之一长。”教师表面上一句简单鼓励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爱抚的眼神、一个轻微的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都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赏识自己的学生,对待我们的学生,请多微笑对待,少严厉批评;多宽容,少指责;多尊重,少侮辱;多说善意的谎言,少讲恶意的直言!
参考文献:
唐炳康.浅谈后进生转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04).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