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匆匆》译文的对比赏析

2015-11-30 05:33裴鸽鸽
雪莲 2015年21期
关键词:匆匆忠实翻译目的论

裴鸽鸽

【摘 要】作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朱自清的名作《匆匆》语言极富感染力,曾被众多名家翻译,其中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本最为经典,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角度,以目的、连贯性、忠实性三个原则为基础来对比分析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本。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匆匆;目的;连贯;忠实

一、引言

《匆匆》因其句式工整、节奏强烈、富有诗意备受读者喜爱,这篇文章有多个译本,本文主要从翻译目的论角度来赏析两位名家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文。

二、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凯瑟琳娜·莱斯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贾斯塔·霍茨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弗米尔后来将这些理论融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了翻译目的论。

三、目的论的原则

弗米尔认为,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翻译是为某种目的产生的语篇,目的论用充分性而非等值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要求遵循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一)目的原则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朱用了soundless和traceless两个词就巧妙地表现了时间的来去匆匆不留痕迹,张用了without leaving a trace也表达出了原文意思,翻译提倡做到“信达雅”,朱的译文合辙押韵,做到了“雅”,译出了原文的诗意和美感。“轻轻悄悄地挪移”张用softly and stealthily两词压头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文章的主要读者就是喜欢散文和诗歌这种风格的,所以要尽量译出美感。朱用furtively,这个词最常用的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这个意思,影响画风。原文中用“汗涔涔”和“泪潸潸”形容汗水和泪水不断流下,朱用start表示额头开始出汗,well up表示如泉水般流出涌出,感情过于强烈;而张用ooze表示汗水一点点从额头渗出,trickle down表示眼泪滑过脸颊,准确细腻地传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生动传神,画面感强,译出了原文叠字的诗意和韵味。

(二)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这要求译者把握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尽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到前后连贯,语言流畅。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句译文朱用疑问语气,3个分句一一对应原文,虽然也表达出了原文意思,但显得比较杂乱;张用感叹语气,追求意合,用一个长句表达原作意思,简单明了。

(三)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保持内容思想风格等的一致,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翻译中要把握中英语言背后文化的差异,弄清原文含义,从而再现原文。

“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表达时间流逝,朱直译为my hands are empty,不太恰当,手里边有没有东西说的是具体的东西,时间是握不住的抽象概念,张用my quota of them则恰到好处。“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中“不能平的”朱翻译为it is not fair,因为公平要求是相对的,而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此处没有比较对象可言,所以用fair不妥。相反的,张翻译为take it very much to the heart,是“十分在意”的意思,表达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更加忠实于原文。四、结论

综上所述,译文难免都打上了作者自己的烙印,但朱纯深和张培基二位大家的翻译皆是字斟句酌的上乘之作。 整体上来讲,笔者认为张培基的译文略胜一筹,原因在于他遵循了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用英语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的神韵。

参考文献:

[1] 戴桂珍.译者风格的生动对照——朱自清《匆匆》的两种英译文对比分析[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4,(04):38-41.

[2] 肖小燕.《匆匆》诗化语言的成功再现——赏析朱纯深译《匆匆》[J].科教文汇,2008,(01):139-139.

猜你喜欢
匆匆忠实翻译目的论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信息保真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浅谈翻译硕士的翻译标准观
从汉英语法差异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
何去何从的“匆匆”姻缘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
张培基译文《匆匆》赏析
通过翻译目的论探讨电影字幕翻译娱乐化与传统翻译标准“信”的共存度
仿写《匆匆》……
忠实与操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