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涟
以前的政治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的随意性、主观性、经验性较大。照本宣科“填鸭式”、“复印机式”等都是政治教学的主要授课方式。但是上述授课方式往往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分析;重结论,轻推理”的种种弊端,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新课程改革如何改?课堂模式怎么改?许多专家,老师在孜孜以求,目前探究教学得到了广泛地普及和认可,而其中的问题导学法,更是成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法宝。“问题导学”是建立在问题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它强调课堂上以“问题”为纽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中针对主要问题的解决,师生主动对话,不断生成新问题。因此,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预设与生成贯穿于政治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问题导学在课堂的运用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社会环境。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其强大的吸引力能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所以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以下原则:①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②针对学情,设置新颖别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③启发点拨,帮助学生找准思考的方向,明确目标,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既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也由教师呈现问题。至于选用哪种方式,要依据具体学情及教学的需要而定。
1.设计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谈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根据这一认识规律,在问题的设计上首先应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让学生有切身感受的熟悉的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有生活价值的探究活动,能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即探而有用,才会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使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应遵循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用口语、谚语、俗语、成语等耳熟能详的形象化语言,设计探究性问题,将政治课程中教条化、政治化、理论化的内容融入到幽默、诙谐的形象化语境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全体学生的快乐参与有利于营造一种浓厚的探究氛围,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启发、交流、探讨,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既获得知识,又增长智慧。
例如学到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用一些商家促销的广告语、标语、图片为情境,还可以搜集超市因打折,消费者排长队的视频资料为背景设计问题:(1)超市打折,消费者排长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 节假日一般哪些商品会打折?为什么商家在节假日要打折促销? (3)什么商品价再高也得买?当然,设计的问题不能幽默过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应围绕教学目标,适时适度地采用,以增强探究的趣味性。
2.设计实践性的问题,拓展探究广度。新课程提倡教学活动化,指的就是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的实践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容和意义。它既包含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高中政治课程的特点和《课标》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在问题的设计上重视实践性的原则,以拓宽探究活动的广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进行适时、适度地选择,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能主动探究;不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动探究,而且还能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把探究当作一种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可以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总经理,你将采用哪些经营战略管理企业?”、“村委会或居委會的工作你了解多少?”“我国的文化市场应该如何规范?”“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等实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打破了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增加学习容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此外老师可以结合政治课比较贴近社会生活的特点,选择本学科领域中一些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课题,组织学生成立一些研究小组,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向专业人士咨询,查找有关法律、法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自主、独立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通过探究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社会调查能力、资料应用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等,并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审慎周密、实事求是和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
二、思考探讨——解决问题
依据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及分类,可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来解决。第一种,学生独立思考法。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可利用课本资料、生活经验及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信息的回忆、加工、整合,还要进行语言词句的梳理,从而形成答案。教师应该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专注倾听学生回答,不要只希望听到正确答案,或是期望的答案,更要倾听学生创造的答案。教师听完答案之后,要给予肯定的评价,或是提供线索、给出暗示,或是进行追问,促使学生进一步阐释、补充答案。总之,要促使学生进行深一步的思考,鼓励并帮助其成功的解决问题。第二种,小组交流讨论法。根据前一环节设计的问题,难度较大一些可以小组交流讨论,但老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做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应当参与到学生中间,并且帮助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对于不善于讨论的小组和个人,就要求教师在讨论开始之前提供相应的准则和过程,提示他们可利用的资源,提供问题解决所需的“脚手架”,同时在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时加以引导、点拨、示范,。交流讨论后,请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
三、建构知识——应用问题
如果说“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思考探讨、解决问题”是强调的思考的过程,那么“建构知识、应用问题”强调的就是学习的结果。通过前面两个环节,所涉及的教学知识内容基本呈现出来了,但由于是口头的表述,而且是针对不同的问题分组展示,知识分布有些分散和凌乱,因此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可以多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其目的是为了知识的应用,这一环节是衡量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志,还是加深对知识理解和强化思维的重要环节。通过知识的应用,以巩固、深化、活化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知识的应用形式主要有二种途径: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习题的训练。习题的选择既要把握难易度,又需要体现时代性。
四、情感升华——衍生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课堂追求一种“平等、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相长的境界。课堂应该是有活力、有张力、有魅力和有爱心的课堂,更应该是自由、平等、和谐、创新的天地。这样的课堂才能壮大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可以设计以下环节,帮助学生思考自己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我校拟开展“发扬勤俭美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实践活动。请填写你的个人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高文著.《教学模式论》 [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旭远 张捷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